以对象模型的建构谈科学思维的培养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wum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情感,认为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质。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审
编者按: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英语的一年两考。一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高考同期进行;一次在10月,与选考考试同期进行。首次考试将于2016年10月开考。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试用)(第一版)》的出版,浙江省新的高考英语试卷的大概模样也浮出了水面,题型、题量、分值等大家关心的问题终于尘埃落定。其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
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的主题意义具有隐蔽性。在以漫画文本写作教学为例的非连续性文本的主题意义探究中,师生要基于生活视域,拓展与漫画文本相关联的主题情境,发掘主题事件,演绎主题结果,借助思维地图的综合应用,探究漫画深层寓意,把握文本主题意义。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漫画;主题意义;思维地图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
摘 要:“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大特色,越来越受到高中语文教师的关注。“任务”是“学习任务群”的导向。面对教材中明确的学习任务,教师要通过真实的情境设计,在把握住情境设计的整体统整性和重点深入性的基础上,将它们转化成一个个鲜活的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任务;情境设计;高中语文  随着统编教材的陆续启用,新课标的理念也
摘 要:由于对理性思维的内涵缺乏系统认识,当前教学中常将其片面地等同于理解和运用科学概念与原理的能力,这易导致教学问题类型与教学策略单一化。厘清理性思维各组成要素的相关性、明晰各要素培养路径的差异性是培养理性思维的关键。通过引发观点碰撞、构建证据链、呈现思维过程以及促进问题解决等策略以发展实证意识、得出结论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高阶思维。  关键词:理性思维;初中科学;教学策略;液体压强  理性
摘 要:历史学科研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科课程教学的重大变革。学科性、实践性、价值性则是其本质属性,教师要把握历史研学的本质属性,丰富其形式,以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有震撼力的方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学科;研学实践;老物件  中学历史学科研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科课程教学的重大变革。从教学的空间看,从单一的校园课堂教学走向校园内的课堂外拓
经常听到教师抱怨,课上不完,一节课讲不了多少东西,意思是要讲的东西很多而可用的时间太少。这确实是目前课堂教学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一为例,4个专题共有课文22篇,课时却只有36个(新课程规定每个模块都是36课时),平均每篇1.5课时,这还不算作文教学及其他需要机动的时间,这显然是不够的。经典诗文的品读不是吃麦当劳之类的快餐,吃饱就好,而是像喝茶,得慢慢呷,品出个味道来。因此
摘 要:从三维目标的视角观察一堂历史好课应该具有如下三个重要的特征,即:从知识与技能维度观察,好课应该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思路上加以拓展;从过程与方法维度观察,好课应该注重知识学习的理解与批判、学习过程的联系与建构、学习结果的迁移运用和问题解决;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观察,好课应该注重重温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着重感悟历史人物的人生智慧。  关键词:拓展式学习;深度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什么是好课,仁者
摘 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不能仅是持怀疑、反对的态度,还需要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形成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体验,发现史料、史家和教材观点背后的逻辑,并在理解、同情基础上进行历史的阐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情境设置、核心问题探究、反复拷问知识,引导学生在历史解释中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批判性思维;美国邦联制  谈起“批判性思维”,在如今新一轮以核心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劳动教育成为高中的必修内容。各高中学校要结合当地、本校的实际,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校园“微农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做中学”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地理实践,建立区域认知,并结合现实、探究原理、立足地方、投身环境,提高了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水平、综合思维能力,人地协调价值观也在实践和劳动教育过程中得以提升。   关键词: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