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学科学运动。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如何在课堂40分钟里,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在实践和反思中,我觉得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打好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解读教材。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的内容、学习的素材和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它是以概括、规范、结论、静止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教学前,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不仅要弄清每个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要学会在细节上进行推敲,深入钻研教材所蕴含的知识、思想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把握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读懂学生。
解读教材固然重要,读懂学生同样不容忽视。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过程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把握,如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所需的认知基础,学生已具有哪些生活经验,哪些内容学生需要讨论,哪些方面学生的思维会遇到障碍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等等。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得到落实。
三、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桥梁——创设气氛。
和谐的气氛,才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得到激活,从而把教和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否则你再好的教学设计都白费。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这学期我接了一个新班级(三年),可能因年级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课堂上搞小动作的孩子很多,积极发言的孩子很少,第一堂课上下来就使我筋疲力尽,课堂的学习气氛可想而知。课后,我认真反思,觉得要想上好以后的数学课必须先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培养起来,否则你课前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也收不到高效果。所以后来在课堂上,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我都给予积极的回应,如微笑、点头、竖起大拇指、让其他学生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等。同时不忽视或者嘲笑学生的错误反应,而是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就这样在课堂上我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舞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几周的努力,课堂上搞小动作的孩子少多了,积极发言的孩子多极了,整个课堂洋溢着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看着那一只只举起的小手,我的心笑了。
四、抓住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学互动。
课堂教学的效率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程度,它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互动的良好课堂环境和氛围,给予学生互动的机会和时间,这是彰显个性、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下面我以人教版第五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对有效课堂教学互动的一些感悟。
(1)创设情境,诱发互动。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其中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我创设了“找图形”游戏,用多媒体演示带领孩子们参观校园,并告诉他们平行四边形在跟他们捉迷藏,要他们把平行四边形找出来,孩子们情绪激动,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找。形象生动的校门(会伸缩)更是吸引了他们的眼球,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被提起来了。
(2)创设时空,保证互动。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我在课堂教学中总爱开展“说一说”、 “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对于一个问题也爱多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谁还有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易变形)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拉一拉、压一压平行四边形框架和三角形框架,同桌再互换学具再次体验。通过“拉一拉”、|“压一压”以及与三角形的“比一比”等活动,学生很直观地就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这一特性。
(3)适时点拨,师生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如在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学生意犹未尽,我就抛出一个问题:能不能使这个平行四边形变得牢固呢?孩子被我问住了,气氛一下子就“冷”了下来。这时,我举起三角形框架说:“看到它,你能想到什么办法了吗?”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汇报时一个学生说:“只要再拿一根木条沿着对角两个顶点固定住就可以了。”当我问他为什么时,学生精彩的回答让我始料不及,他说:“因为这样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两个三角形,刚才三角形不是怎么压,怎么拉都纹丝不动的吗?”所以不要看孩子年纪还小,小脑袋瓜机灵着呢!师生互动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课堂的精彩瞬间往往就在老师的一丝点拨中。
(4)组织讨论,实现互动。小组讨论是新课程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形式。它打破了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之间的隔阂,给予他们更多的合作、交流机会,通过师生、生生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这都是有效讨论带来的硕果。如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对角也相等)时,我安排了小组讨论。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学生总结出好几种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的方法。如用“量一量”、“折一折”、“卷一卷”、把角撕下来与对角“叠一叠”、再做一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与对边、对角“比一比”等。孩子们乐此不疲,思维一直都在不停地转动。真可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呀!但一定要避免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只为了课堂上有小组讨论而设计,而不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设计。通常在知识的疑难处和关键点安排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激励他们去合作,研究,讨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那种跳一跳才摘得到果子的心情会让他们欣喜万分的。
五、弥补有效课堂教学的缺失——教后反思。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反思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对于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也具有重要作用。正像有的学校教师三十年书教不好,不是水平和能力问题,而是他只用一种教学方法重复了三十遍,有的教师只教了三年教得很好,当他用第一种方法教效果不好时,他不怀疑学生教不会,而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所以摸索第二种教学方法,第五种、第十种、第五十种教学方法,相信总会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这说明老师能够从自己过去的经历中学习,他们不再仅仅依赖过去教学中用过的好的方法和活动,他们知道每一次面对是新的学生,这些学生就会给他们带来新的挑战。我们的教师应该把有效教学当作一种观念,具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意识。通过关注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根据教学情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方法;通过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而避免重犯类似的教学错误。
总之,优秀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成功的教学是一个不断试验的过程,是终生的学习过程。只要我们以学生为本,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育,我们就会有无穷的智慧,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更真实地贴近每一个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最有说服力的体现,让我们一起为焕发数学课堂教学生命的活力而努力吧!
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如何在课堂40分钟里,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在实践和反思中,我觉得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打好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解读教材。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的内容、学习的素材和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它是以概括、规范、结论、静止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教学前,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不仅要弄清每个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要学会在细节上进行推敲,深入钻研教材所蕴含的知识、思想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把握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读懂学生。
解读教材固然重要,读懂学生同样不容忽视。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过程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把握,如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所需的认知基础,学生已具有哪些生活经验,哪些内容学生需要讨论,哪些方面学生的思维会遇到障碍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等等。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得到落实。
三、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桥梁——创设气氛。
和谐的气氛,才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得到激活,从而把教和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否则你再好的教学设计都白费。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这学期我接了一个新班级(三年),可能因年级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课堂上搞小动作的孩子很多,积极发言的孩子很少,第一堂课上下来就使我筋疲力尽,课堂的学习气氛可想而知。课后,我认真反思,觉得要想上好以后的数学课必须先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培养起来,否则你课前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也收不到高效果。所以后来在课堂上,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我都给予积极的回应,如微笑、点头、竖起大拇指、让其他学生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等。同时不忽视或者嘲笑学生的错误反应,而是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就这样在课堂上我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舞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几周的努力,课堂上搞小动作的孩子少多了,积极发言的孩子多极了,整个课堂洋溢着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看着那一只只举起的小手,我的心笑了。
四、抓住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学互动。
课堂教学的效率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程度,它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互动的良好课堂环境和氛围,给予学生互动的机会和时间,这是彰显个性、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下面我以人教版第五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对有效课堂教学互动的一些感悟。
(1)创设情境,诱发互动。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其中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我创设了“找图形”游戏,用多媒体演示带领孩子们参观校园,并告诉他们平行四边形在跟他们捉迷藏,要他们把平行四边形找出来,孩子们情绪激动,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找。形象生动的校门(会伸缩)更是吸引了他们的眼球,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被提起来了。
(2)创设时空,保证互动。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我在课堂教学中总爱开展“说一说”、 “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对于一个问题也爱多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谁还有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易变形)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拉一拉、压一压平行四边形框架和三角形框架,同桌再互换学具再次体验。通过“拉一拉”、|“压一压”以及与三角形的“比一比”等活动,学生很直观地就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这一特性。
(3)适时点拨,师生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如在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学生意犹未尽,我就抛出一个问题:能不能使这个平行四边形变得牢固呢?孩子被我问住了,气氛一下子就“冷”了下来。这时,我举起三角形框架说:“看到它,你能想到什么办法了吗?”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汇报时一个学生说:“只要再拿一根木条沿着对角两个顶点固定住就可以了。”当我问他为什么时,学生精彩的回答让我始料不及,他说:“因为这样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两个三角形,刚才三角形不是怎么压,怎么拉都纹丝不动的吗?”所以不要看孩子年纪还小,小脑袋瓜机灵着呢!师生互动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课堂的精彩瞬间往往就在老师的一丝点拨中。
(4)组织讨论,实现互动。小组讨论是新课程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形式。它打破了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之间的隔阂,给予他们更多的合作、交流机会,通过师生、生生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这都是有效讨论带来的硕果。如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对角也相等)时,我安排了小组讨论。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学生总结出好几种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的方法。如用“量一量”、“折一折”、“卷一卷”、把角撕下来与对角“叠一叠”、再做一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与对边、对角“比一比”等。孩子们乐此不疲,思维一直都在不停地转动。真可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呀!但一定要避免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只为了课堂上有小组讨论而设计,而不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设计。通常在知识的疑难处和关键点安排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激励他们去合作,研究,讨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那种跳一跳才摘得到果子的心情会让他们欣喜万分的。
五、弥补有效课堂教学的缺失——教后反思。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反思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对于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也具有重要作用。正像有的学校教师三十年书教不好,不是水平和能力问题,而是他只用一种教学方法重复了三十遍,有的教师只教了三年教得很好,当他用第一种方法教效果不好时,他不怀疑学生教不会,而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所以摸索第二种教学方法,第五种、第十种、第五十种教学方法,相信总会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这说明老师能够从自己过去的经历中学习,他们不再仅仅依赖过去教学中用过的好的方法和活动,他们知道每一次面对是新的学生,这些学生就会给他们带来新的挑战。我们的教师应该把有效教学当作一种观念,具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意识。通过关注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根据教学情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方法;通过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而避免重犯类似的教学错误。
总之,优秀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成功的教学是一个不断试验的过程,是终生的学习过程。只要我们以学生为本,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育,我们就会有无穷的智慧,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更真实地贴近每一个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最有说服力的体现,让我们一起为焕发数学课堂教学生命的活力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