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城》(节选)中民俗风习的描绘不仅富有浓郁的湘西地方情调,还推动节选部分情节的发展,真实鲜活地体现着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取材于湘川黔交界的边地小城茶峒,作者以诗意抒情的笔触叙写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与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大老天保、二老傩送纯净凄美的爱情悲剧,是沈从文最富盛名的代表作。散文化的叙事语言,生活化的人物对话,世外桃源般的边地美景,古朴淳厚的民风,寄寓作者“爱”与“美”理想的各种各样的人物……使得小说灵气四溢,美丽动人,宛如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一支优美的田园牧歌。
《边城》的艺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边城》(节选)对湘西的民俗风习的细致描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位读过《边城》的读者都会被小说中描写的各种湘西风俗所吸引:端午节穿新衣、喝雄黄酒、看龙舟竞赛和赛后水中捉鸭子,中秋节青年男女对歌传情,新年锣鼓喧阗、舞狮子龙灯、燃烟花爆竹,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热闹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绚丽神奇的风俗画面,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情调,给《边城》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因此在学习中,学生很容易将文中边地民俗的描绘仅仅理解成是为了展示湘西的民族、地域情调,而忽略了民俗自身蕴含的审美意蕴和价值。
事实上,在小说中边城的民俗不仅是叙述描写的对象,它还充当着小说叙述的线索,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我让学生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每一章节的故事内容,进而思考端午节在情节的发展中有何作用。《边城》(节选)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三到第六章。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来临,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赛的热闹场面。在这一章的结尾写道:当人们预习龙舟竞赛的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头那里时,翠翠发现了远处的声音,她于是绕屋跑着,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很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她带到了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到了第四章,文笔自然而然转入到对两年前端午节的追述中去。正是两年前端午看龙舟,使得翠翠和二老傩送巧遇,尽管开始有误解,但当翠翠从伙计口中知道真相后,“心里又吃惊又害羞”,也就从那一刻,英俊能干、幽默善良的傩送开始走入了翠翠的心中,使翠翠有了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伴着自己独有的心事,翠翠觉得两年来的日子无论是中秋还是热闹的新年,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也正因为翠翠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的端午翠翠又和祖父到城边看了半天船。第五章,叙事时间巧妙地由“现在”过渡到“上一年”,补叙了上一年端午翠翠和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祖父拿天保试探翠翠,翠翠心念所系,以致和祖父在一起时,神思早已飞到了六百里外青浪滩傩送的身上。祖父猜到了翠翠的心思,转入到第六章,祖父才会借迎亲送婚的花轿来试探和暗示成长中的翠翠。通过概括和思考,学生不难发现,翠翠与天保、傩送的情爱叙事始终与端午节时空相连,端午节使得小说的叙事时间回环往复,促进了小说情节的发展:翠翠和天保、傩送相识在端午节,民俗风情为人物爱情的发生提供了契机;他们的爱情在民俗节日的交替与轮回中不断演变,民俗风情还为人物爱情的发展提供了特有的时空,为人物的爱情蒙上了一层诗意、幽远的审美特性。
《边城》中关于民俗风习的描绘还是一把解读《边城》的钥匙。走进了边城的风俗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真正走进了沈从文先生的“湘西世界”。在谈到《边城》的创作时,沈从文表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中,这种“人生的形式”无疑最深切地体现在湘西世界一饮一食的日常生活之中:老船夫忠于职守,守着渡船,风雨无阻;顺顺是当地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仗义疏财、德高望重;兵营的杨马兵,热心助人、古道热肠;即便河边吊脚楼上的妓女,也有那么一份情义……而民俗顾名思义就是特定地域与民族的风俗风习,它渗透在特定地域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种角度说,湘西地方的民俗风习就是该地方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如雷的鼓声,激烈的龙船竞赛,月夜的对歌,点着火把走夜路,舞动的狮子龙灯,迎婚送亲的唢呐声……这些种种既是湘西世界独有的民俗,同时它们又是湘西日常世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边城人民现实人生的方式。通过边城人们在悠长的生活当中既定的风俗、约定的礼仪,我们更真实地走进了边城人的日常生活,世俗生活,也更真切地感受、感动着湘西人“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这里,如果抽去了小说中关于边城民俗风习的种种描绘,就无法细致真实地体现出湘西世界的人情美,沈从文先生所想表现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也只能是一个苍白而模糊的背影。这才是沈从文先生一再描写边城民俗的用意,也是我们鉴赏民俗描写的终极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让学生反复阅读文中描写边地民俗的一些片断,例如: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带了香烛鞭炮,同一个用生牛皮蒙好的、绘有朱红太极图的高脚鼓,到了搁船的河上游洞边,烧了烛香,把船拖入了水中,各人上了船,燃着鞭炮,擂着鼓,这船便如一支没羽箭似的,很迅速的向下游长潭射去。”
“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光赤赤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情绪都为这事情十分兴奋。”
在学生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从中除了感受到鲜活的湘西风情之外,还感受到了怎样的个体和生命?强健的兵士、水手,原始、野蛮的活力,通过激情的朗读,学生不难读出边城世界个体自由、原始,富有热力的生命,也不难感悟寄寓在《边城》民俗描写中作者对自由、原始,雄强生命的赞美和张扬。
作为一个生于湘西长于湘西的“乡下人”,为了寻求一点理想,沈从文离开了湘西,走进了现代都市,但他看到的却是些病态的灵魂,沉落的背影,萎缩的人性。他以一个寄居都市的“乡下人”的视角,回过头去关注湘西美的景和人性,湘西富有生命力、原始、自由的世界,但在现实的世界他却再也不能重回那个他离去的世界。沈从文说“我要写我心中和梦的历史”。于是在小说中,他再现了那个令他恋恋不忘的世界,再现了他理想的人性和人生。
如果我们仅仅把《边城》中民俗风情的描绘,当作独具特色的湘西风俗画来欣赏,那么沈从文先生一定又会落入“买椟还珠”的担心和悲哀之中。
(作者单位: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边城》取材于湘川黔交界的边地小城茶峒,作者以诗意抒情的笔触叙写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与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大老天保、二老傩送纯净凄美的爱情悲剧,是沈从文最富盛名的代表作。散文化的叙事语言,生活化的人物对话,世外桃源般的边地美景,古朴淳厚的民风,寄寓作者“爱”与“美”理想的各种各样的人物……使得小说灵气四溢,美丽动人,宛如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一支优美的田园牧歌。
《边城》的艺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边城》(节选)对湘西的民俗风习的细致描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位读过《边城》的读者都会被小说中描写的各种湘西风俗所吸引:端午节穿新衣、喝雄黄酒、看龙舟竞赛和赛后水中捉鸭子,中秋节青年男女对歌传情,新年锣鼓喧阗、舞狮子龙灯、燃烟花爆竹,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热闹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绚丽神奇的风俗画面,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情调,给《边城》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因此在学习中,学生很容易将文中边地民俗的描绘仅仅理解成是为了展示湘西的民族、地域情调,而忽略了民俗自身蕴含的审美意蕴和价值。
事实上,在小说中边城的民俗不仅是叙述描写的对象,它还充当着小说叙述的线索,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我让学生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每一章节的故事内容,进而思考端午节在情节的发展中有何作用。《边城》(节选)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三到第六章。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来临,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赛的热闹场面。在这一章的结尾写道:当人们预习龙舟竞赛的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头那里时,翠翠发现了远处的声音,她于是绕屋跑着,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很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她带到了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到了第四章,文笔自然而然转入到对两年前端午节的追述中去。正是两年前端午看龙舟,使得翠翠和二老傩送巧遇,尽管开始有误解,但当翠翠从伙计口中知道真相后,“心里又吃惊又害羞”,也就从那一刻,英俊能干、幽默善良的傩送开始走入了翠翠的心中,使翠翠有了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伴着自己独有的心事,翠翠觉得两年来的日子无论是中秋还是热闹的新年,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也正因为翠翠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的端午翠翠又和祖父到城边看了半天船。第五章,叙事时间巧妙地由“现在”过渡到“上一年”,补叙了上一年端午翠翠和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祖父拿天保试探翠翠,翠翠心念所系,以致和祖父在一起时,神思早已飞到了六百里外青浪滩傩送的身上。祖父猜到了翠翠的心思,转入到第六章,祖父才会借迎亲送婚的花轿来试探和暗示成长中的翠翠。通过概括和思考,学生不难发现,翠翠与天保、傩送的情爱叙事始终与端午节时空相连,端午节使得小说的叙事时间回环往复,促进了小说情节的发展:翠翠和天保、傩送相识在端午节,民俗风情为人物爱情的发生提供了契机;他们的爱情在民俗节日的交替与轮回中不断演变,民俗风情还为人物爱情的发展提供了特有的时空,为人物的爱情蒙上了一层诗意、幽远的审美特性。
《边城》中关于民俗风习的描绘还是一把解读《边城》的钥匙。走进了边城的风俗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真正走进了沈从文先生的“湘西世界”。在谈到《边城》的创作时,沈从文表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中,这种“人生的形式”无疑最深切地体现在湘西世界一饮一食的日常生活之中:老船夫忠于职守,守着渡船,风雨无阻;顺顺是当地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仗义疏财、德高望重;兵营的杨马兵,热心助人、古道热肠;即便河边吊脚楼上的妓女,也有那么一份情义……而民俗顾名思义就是特定地域与民族的风俗风习,它渗透在特定地域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种角度说,湘西地方的民俗风习就是该地方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如雷的鼓声,激烈的龙船竞赛,月夜的对歌,点着火把走夜路,舞动的狮子龙灯,迎婚送亲的唢呐声……这些种种既是湘西世界独有的民俗,同时它们又是湘西日常世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边城人民现实人生的方式。通过边城人们在悠长的生活当中既定的风俗、约定的礼仪,我们更真实地走进了边城人的日常生活,世俗生活,也更真切地感受、感动着湘西人“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这里,如果抽去了小说中关于边城民俗风习的种种描绘,就无法细致真实地体现出湘西世界的人情美,沈从文先生所想表现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也只能是一个苍白而模糊的背影。这才是沈从文先生一再描写边城民俗的用意,也是我们鉴赏民俗描写的终极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让学生反复阅读文中描写边地民俗的一些片断,例如: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带了香烛鞭炮,同一个用生牛皮蒙好的、绘有朱红太极图的高脚鼓,到了搁船的河上游洞边,烧了烛香,把船拖入了水中,各人上了船,燃着鞭炮,擂着鼓,这船便如一支没羽箭似的,很迅速的向下游长潭射去。”
“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光赤赤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情绪都为这事情十分兴奋。”
在学生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从中除了感受到鲜活的湘西风情之外,还感受到了怎样的个体和生命?强健的兵士、水手,原始、野蛮的活力,通过激情的朗读,学生不难读出边城世界个体自由、原始,富有热力的生命,也不难感悟寄寓在《边城》民俗描写中作者对自由、原始,雄强生命的赞美和张扬。
作为一个生于湘西长于湘西的“乡下人”,为了寻求一点理想,沈从文离开了湘西,走进了现代都市,但他看到的却是些病态的灵魂,沉落的背影,萎缩的人性。他以一个寄居都市的“乡下人”的视角,回过头去关注湘西美的景和人性,湘西富有生命力、原始、自由的世界,但在现实的世界他却再也不能重回那个他离去的世界。沈从文说“我要写我心中和梦的历史”。于是在小说中,他再现了那个令他恋恋不忘的世界,再现了他理想的人性和人生。
如果我们仅仅把《边城》中民俗风情的描绘,当作独具特色的湘西风俗画来欣赏,那么沈从文先生一定又会落入“买椟还珠”的担心和悲哀之中。
(作者单位:徐州高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