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生态空难?

来源 :科学24小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wolf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自然界,存在着某些科学难以解释的现象:有些动物虽然长相相似,基因也基本相同,但习性却相差甚远,比如猫和兔狲;有些动物因取食方式近似导致形体趋同,但它们却根本不是同一个物种,甚至没有半点亲缘关系,比如蜂鸟鹰蛾与蜂鸟。
  2014年8月20日,广东摄影师小欧一行人在路过鼎湖山的一处丛林时,发现有很多蜜蜂、蛾类和蝴蝶正在采蜜,其中还有一些类似蜂鸟的小精灵。这些小精灵迅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们拍下了照片,并询问有关专家——毕竟,按照国内教科书的说法,中国是没有蜂鸟这一物种的。
  此后,国内各地又相继报道发现了“蜂鸟”,难道教科书出错了吗?
  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人们只在美洲,特别是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发现过它们的踪迹。而在中国,人们所看见的“蜂鸟”,其实是一种与它模样相像的昆虫——小豆长喙天蛾。
  这种天蛾的英文名叫Hummingbird Hawk-moth,直译就是蜂鸟鹰蛾,主要分布在亚洲、南欧、北非和北美等地。由于空气污染等环境原因,它们在我国已经越来越罕见。
  蜂鸟鹰蛾被称为昆虫世界里的“四不像”。它像蝶,和蝶一样在白天活动,口器是长长的喙管,且有尖端膨大的触角,还有色彩缤纷、美丽炫目的翅膀;它又像膜翅目的蜜蜂,在夏秋季节飞舞在百花丛中采食花蜜,并发出清晰可辨的嗡嗡声;它还像蜂鸟,夜伏昼出,很少休息,在取食时,和蜂鸟一样,时而在花间疾驰,时而在花前盘旋。
  蜂鸟鹰蛾与蜂鸟的关系不似兔狲与猫、鸭嘴兽与鸭,更不像人与大猩猩(两者有98%的基因是相同的)那样在种群的血缘上还具有某种联系,蜂鸟鹰蛾与蜂鸟根本就是毫不相干的两种生物。
  蜂鸟是雨燕目蜂鸟科动物的统称,是世界上已知最小的鸟,体重最轻的只有2克。它们能够通过快速拍打翅膀(最快可达每秒80次)而悬停在空中。蜂鸟因拍打翅膀的嗡嗡声而得名,它也是唯一可以向后飞的鸟。
  而蜂鸟鹰蛾显然不是一种鸟类,那么它更接近于哪一类物种呢?科学家深入研究后发现,它们其实是蝶类的近亲。
  对于中国来说,蜂鸟鹰蛾是一种典型的外来物种。外来生物的降临往往发生得悄然无息,这些所谓的“入侵者”可以不着痕迹地与新的生态系统融合在一起——人们对到处蔓延的外来花草和自家后院出现的古巴树蛙总是置若罔闻。
  如今,各个国家、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物种迁移的路线选择也越来越丰富。那原生地在美洲,且不具备长途跨洋飞行能力的蜂鸟鹰娥是怎么跑到中国来的呢?专家推测,蜂鸟鹰蛾应该是随着大量的美国进口农产品来到中国的,就像美国白蛾是随着包装进口设备的木箱而来的一样。
  关于外来物种,我们最熟悉的便是由我国向欧洲输出的大闸蟹。
  102年前,一位农夫在德国北部的河畔,发现了一只长着绒毛爪子、外表张牙舞爪的生物,他当即决定将其交给当地博物馆展出——这便是“中华绒螯蟹”在欧洲居民前的首次亮相。
  大闸蟹是如何远渡重洋去了欧洲的呢?原来在清末实行五口通商时,很多欧洲商船来到中国。为了增加商船的稳定性,他们会在蓄水舱中灌满压舱水,而压舱水都是从黄浦江中直接抽取而来的。这些商船在到达自己国家的港口后,又会排出压舱水,于是众多大闸蟹蟹苗便会随着压舱水登陆欧洲。
  由于欧洲各水系的水文情况与长江水系相近,因此来到欧洲的大闸蟹便在当地繁衍生息,形成种群。自抵达欧洲起,这些八爪“移民”就一直让当地人手忙脚乱。大闸蟹在欧洲属外来物种,对当地水域内的鳗鱼等鱼类构成直接威胁,进而改变局部生态系统的平衡。
  而说到让全球头痛的外来物种,便不得不提到凤眼莲(中国俗称水葫芦)。1884年,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凤眼莲被送到了美国的新奥尔良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见其花朵艳丽无比,便将它作为观赏植物带回了各自的国家,谁知繁殖能力极强的凤眼莲从此便成了让各国大伤脑筋的头号有害植物。在非洲,凤眼莲遍布尼罗河;在泰国,凤眼莲布满湄南河;而在美国南部的墨西哥湾,同样挤满了密密麻麻的凤眼莲,不仅导致船只无法通行,还致鱼虾绝迹,河水臭气熏天;在我国的云南滇池,也一度因为水葫芦疯狂蔓延而被专家称为患上了“生态癌症”。
  面对各种环境悲剧,人们不禁生疑:是否外来物种都会造成生物入侵的结果呢?
  科学家研究发现,物种入侵并不是一场非输即赢的比赛,更不是入侵者按1:1(或1:2甚至更高)的比例替换本地物种的过程。
  外来物种只有对本土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畜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才能被称为生物入侵。当然,外来物种的“外来”是以其进入的原生态系统来定义的。
  而且,被入侵的生态系统往往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但缺乏自然控制机制,且人类进入的频率相当高。因此,不论是海洋还是陆地生态系统,外来物种在某种程度上实际是提高了当地的生物多样化水平。换一种说法,就是物种入侵基本不会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的崩溃。活动于世界各地的物种,能增加地方性物种的多样性,但并不增加地球物种的总量。
  虽然有些外来物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给原住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有些甚至还引起了一些物种的悲剧性灭绝,但这种情况极其罕见。其实,大多数外来物种并没有给迁移地造成明显的影响,它们已经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
  就中国而言,自从张骞出使西域返回长安后,中国历史便揭开了引进外来物种的新篇章。葡萄、胡萝卜、豌豆、石榴、核桃等物种开始源源不断地沿着丝绸之路被引进中原地区。而玉米、花生、芒果、槟榔、无花果、油棕等物种也并非中国原产,它们都是历经几百年才陆续被引入我国的重要物种。
  由此可见,外来物种并不都是入侵种,外来物种引进也不应与生态灾难划上等号。如果我们不以敌对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外来物种,而是对它们妥善地加以利用,那么结局会不会有所改善呢?
其他文献
自打知晓了天空中那些闪烁的星星,竟然是一颗颗比地球还要巨大的星体,人类就开始了关于外星人的种种幻想。无论是复活节岛、百慕大三角还是麦田怪圈,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奇异现象,都被我们与外星人联系在了一起。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杂志是《飞碟探索》,阅读里面的文章后往往会有一个后遗症,那就是每天神经兮兮地望着天空,甚至半夜悄悄起床,趴在露台上等待飞碟出现,小小的心中满是恐惧和期待。在好莱坞科幻片中,外星人是一个影片
当大部分人望向远方,望向深空时,还有一个另类的他。他总在回溯过往,低头看地,时间的标尺甚至能拉伸至5000年。300万年前,如果人类祖先与外星人有一次约会,外星人所见的就是刚走出猿人阶段的人类;如果300万年之后我们的后代与外星人相遇,外星人眼里又会是怎样的人类?其实,不管外星人存在与否,所有的生命都处于进化之中,人类同样如此。因为进化,对于祖先而言,现在的我们无异于“外星人”;对于外星人而言,现
2016年3月15日,谷歌的“阿尔法围棋”AlphaGo和韩国九段围棋手李世石之间的人机世纪大战终于落下帷幕,AlphaGo最终以4:1取得胜利。虽然很多人都庆幸人类并没有输得毫无还手之力,但AlphaGo也有自己的收获:由于在第四局比赛中输给了李世石,AlphaGo也有了自己的WHR排名,它以9胜1负的战绩,积3586分,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中国九段棋手柯洁。此次人机大战,无论在围棋界还是人工智
20世纪50年代,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心理学家哈娄,为了进行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学研究,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养了一窝刚出生的小猴。为了达到实验效果,他将这些小猴和母猴分离,单独关在笼子里抚养。令他吃惊的是,不久之后,这些小猴们竟对笼子里的浴毯产生了感情。每当这条软绵绵的浴毯被拿去洗涤的时候,小猴们无一例外地表现出焦虑和忧愁。这一意外发现使哈娄放弃了之前的实验初衷,转而设计了一个“假妈妈”的实验。他为小猴们制作
ET(Extraterrestrial的缩写),是外星人的简称,地球人都知道。而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大家是不是一下子没能反应过来呢?没错,它就是“人工智能”。ET可以看作是一种外星球来的生物智能,相较于AI,ET具有太多的未知性和不可控性。假如ET比我们强大,那么它们的出现或许就意味着我们的消失,这想想都有些后怕。而AI则不同,它是凭借人类现有智慧开发的,
从大脑到血液到骨骼,在我们身体的各个角落,都有“专职”的巨噬细胞为我们清除垃圾。巨噬细胞是人体中的垃圾吞噬细胞,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吃掉的是我们血液中的病原体,肌肉和骨骼中坏死的细胞,以及肺部的尘埃。巨噬细胞的形状像个小小的荷包蛋,它们其实是一组复杂而多样化的细胞。小小的巨噬细胞能够延伸出许多感知化学、物理和机械信息变化的传感器,精确地检测到细胞的微妙变化,例如细胞的疾病和死亡。它们还
20世纪末,科学家通过对IA型超新星测距的研究认识到宇宙在加速膨胀,进而推论出暗能量的存在。这不仅是天文学,而且是物理学的巨大突破。与人类一样,恒星也有生死。它们个个都像英雄那样,活着的时候光芒万丈,傲视群雄,死亡的时候也是轰轰烈烈,以一场大爆发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剧烈爆炸就叫超新星爆发。超新星的英文名称为supernova,nova在拉丁语中是“新”的意思,这表示它在天
1808年,法国著名博物学家、生物学的伟大奠基人之一的拉马克,在他的著作《动物哲学》中提出了人类起源于动物,并且是由猿演变而来的论述。63年后,进化论先驱达尔文发表了《人类原始及类择》一书,科学地论证了人类来自高级猿类,成为至今被人们尊奉的主流学说。其实在很多生物学家眼中,人与猿的分水岭并不十分明确,两者能够并存发展到今天,多少是有些偶然性的。可能在3000多万年前,它们本是同批“驴友”,只不过在
英吉利海峡是分隔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海峡,也是世界上海运最为繁忙的海峡之一。1994年5月6日,英吉利海峡隧道正式开通,这条海底铁路隧道将英国与欧洲大陆相连接,天堑变通途。据统计,在英吉利海峡隧道通车之前,每年约有5000万人次乘渡轮横越海峡,最繁忙的时候,每天有大约250趟渡轮日夜往返于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这4国的海湾之间。1987年3月6日,一艘名为“自由企业先驱号”的巨型渡轮在英吉利海峡
余莎:一次洗澡时,我突然发现自己的乳房大小不一。当时非常紧张,以为自己得了什么病。等妈妈下班回家后,我吞吞吐吐地说了这事。妈妈告诉我,一般来说,女性的乳房都是不一样大的。  生活老师:没错,女性的两个乳房要发育到完全一样几乎不太可能,只能说是“大小相似”,不是一侧稍微大一点,就是另一边稍微高一点。  蒋蕊:我右边的乳房比左边的稍大一些,穿着文胸还能遮掩,但是如果跟同学们一起在浴室洗澡,就很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