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情感体验问题研究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sd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词是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中国人抒发内心情感的主要方式,我们透过诗词不但能够领略祖国壮美的山河、幽静的田园、苍凉的大漠,更能够感受到诗词背后作者的情感与寄托,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问题展开研究,结合苏教版教材中的诗词实例进行解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诗词;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分为八册,在每一册教材中都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其中包括了爱国诗词、山水田园诗词、送别诗词等多个类型,而不同诗词中表现出作者不同的情感与心境,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的情感。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情感体验的必要性分析
  情感领悟是古代诗词鉴赏和学习的最重要目标,初中学生如果想在诗词理解和语文知识学习上获得更高的成就,他们就有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对古代诗词的体验来感悟这种情感。透过不同的诗词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完全不同的心态,“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的迷恋之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和国家的赤子之心。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重新回到作者所处的年代和环境,帮助他们体验诗词中情感产生的原因,并最终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情感观和人生观,为他们语文知识的学习与人格塑造做出贡献。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情感体验的教学策略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展成熟期,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体验诗词中的情感,最终帮助学生获得情感熏陶,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使得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诗词情感的引导下得到良好塑造。
  (一)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诗情画意
  情境教学法是诗词情感体验的有效教学方式,学生们在教师构建的教学情境中可以更好地领悟诗词,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元素,将文字转化成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词情感。例如在陆游的诗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诗人用短短的二十四个字描绘了自己虽已年迈却依然豪情满怀的情景,这时教师可以紧紧抓住孤村、夜色、风雨、僵卧在床上的一位老人這几个要素,将其构成一幅图画,使得学生们能够从中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的孤独与寂寞,同时将作者梦境中铁马冰河、刀光剑影的戍边情景回绘成另一幅画,通过两幅画面的展示与对比,一位虽已垂垂老矣,但仍思念着报效祖国、为国戍边的爱国诗人的形象就已跃然纸上。学生可以透过这两幅画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所处的环境,体会作者的心态,诗人在如此困顿的条件下却依然心念报效国家、卫国戍边,学生受到这种情感的影响也会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学生观赏诗画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语言描述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教学情境,对这首诗中的内容用更加感性而直观的语言进行再现,不断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人的内心变化。
  (二)推进自主学习,领悟诗词感情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同样可以应用于古代诗词情感体验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形式,鼓励学生自主领悟和体验诗歌情感,并根据诗词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例如在杜甫的《春望》一诗中,作者为什么会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在感慨些什么?透过“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我们能够领悟作者的什么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杜甫所处的年代和生活的背景进行探索研究,只有深入地理解作者所经历过的生活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能够理解作者诗词创作中饱含的情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索的内容不必局限于教材范围内的诗词,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对一些课外诗词进行研究探索,将自己情感体验的结果与教师分享,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
  (三)增加朗读吟咏,品味诗词情感
  朗读和吟咏是诗词阅读常用的一种方式,也是传统古文学习中最常使用的方式,反复地朗读和吟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品味作品中的情感。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式去朗读吟咏,确保朗读时字正腔圆、准确把握字词重音、饱含情感等等。例如在马致远的《秋思》一文中,作者表现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哀伤情感,教师在学生朗读吟诵时可以播放《二泉映月》等较为忧伤的背景音乐,配合学生进行朗读吟诵,使得学生们在符合作者情感的环境中展开诵读,更加深刻地品味诗词情感,感受作者的心境与感受。
  三、总结
  中国古诗词作者非常善于用诗词表露自己的情感,诗词的学习与情感的体验是初中古代诗词的重要教学方向,当学生们透彻地理解了诗词背后的情感,他们也就真正地透过诗词的外在去感悟作者的心灵。这既有助于学生们体悟和领会古代诗词文化,更好地学习汉语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自己的文字创作中形成自己特有的境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古代诗词中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朱纪刚.诗江词海里寻情愫文学趣中谈教学——谈初中语文诗词情感教学[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9).
  [2]郭弘钿.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
  [3]魏建民.古风悠悠,意韵留香——初中古诗词赏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4).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学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凸显学生主体性的高效课堂教学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设计前置性作业,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发散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举措。初中语文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遵循“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原则,进而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前置性作业  【中图
【摘要】部编初中语文教材遵照“以随文学习为主又各有年级侧重”的编写原则,在写作部分的呈现上较以往有了新的尝试。就写作知识系统的编排而言,单元内写作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呈现符合作文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但单元间陈述性知识的呈现序列仍待探讨,对写作策略性知识的关注亦需进一步加强。此外,教材中各年级阶段的写作教学文体选择符合发展心理学规律,即七年级以记叙文为主,八、九年级逐步引入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议论
【摘要】语文老师,应当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爱上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己任。为此,我努力探索阅读的方法,并加以总结和概括,最后得出“三抓一揣摩三联系”法。“三抓”,即抓中心句,抓关键词,抓修辞手法;“一揣摩”,即揣摩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三联系”,即联系上下文,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关键词】阅读方法;“三抓一揣摩三联系”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摘要】随着教育课程的改革,越来越多的诗歌走进了小学语文教材中。但在教学过程中,诗歌却并未得到足够深入的了解和欣赏,只是被反复背诵。本文将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诗的教学原则及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原则;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诗歌这种类型的理解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儿童
【摘要】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和“以文化为本”是对教育最终的目的指向的两种不同的认识,中外教育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本文着重分析“以文化为本”的教育观,通过分析斯普朗格、陈寅恪、梁漱溟、晏阳初等人的观点,本文认为应当辩证看待“以文化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文化为本 ; 教育目的 ;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以文化为本”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发展
【摘要】流行文化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文化,不仅是对主流文化的补充,亦可以说是它拓展了主流文化。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得到当代青少年的青睐,与它的多样性及其轻松氛围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流行文化及其相关特征、种类的概述,倡导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引入流行文化,以此来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关注,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提出流行文化引入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以更好地发挥流行文化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摘要】统编教材别出心裁,在一年级每个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板块,内容以童谣儿歌和故事为主,主要目的是以大人为引领,带着一年级儿童开展阅读。这里的大人包括老师、家长、亲戚、邻居等一切孩子身边的大人。这部分材料生动有趣,能够拓展儿童阅读视野,丰富儿童阅读行为。要教好这一部分内容,要对编者意图做深入分析,明确教材特点,结合低年段学生状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阅读  【中图
【摘要】小学语文是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学生今后学习跟发展的目标能不能实现就取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革新已经伴随着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的步伐十多个年头了,相较于之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各方面都实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革,但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革新仍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与理想的新课改理念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
【摘要】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途径是加强课外阅读。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因势利导,采用多样化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关键词】兴趣;阅读方法;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 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一)家长观念与学生时间分配的冲突  现今,大部分家长认为阅读是
【摘要】教学来自准确地把握教材,恰当地是处理教材,理解教材。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需要教师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他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本文从一堂展示课《纸船和风筝》来阐述文本的层层解读的过程,以及在解读过程中如何去把握生成的闪光点,来设计出灵性的教学课堂,从而使課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个人对解读文本的理解与收获。  【关键词】解读 ;设计;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