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态生成”是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教师忠实地传递和学生生硬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动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信息,进行重组与调控,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课前预设:留有足够空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不是考虑上课时要说的每一句话,而是要全面考虑课堂会发生的一切问题。这里的预设包括:对课堂教学环节的预设、对学生活动组织的预设、对教法选择的预设、对学法运用的预设、对课堂生成的预设以及教师应对策略的预设。例如,“圆柱的表面积”一课,学生预习后知道了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那么教师备课时就要准确把握这一点,同时要准确把握公式推导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有用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推导的,有用长方形计算公式推导的,也有用正方形计算公式推导的等。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怎么办,不出现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不只是对课堂教学中先教什么,再教什么进行严密设计,更重要的是围绕教学目标对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通盘考虑。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探究的空间也就越小。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设计时往往喜欢面面俱到。教师如何问,学生如何答;什么时候小结,过渡等等。环环相扣,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因此,我们在预设教学方案时,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必要条件。
二、实施预案:适时机动调整
教学是在进程中不断生成的。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我们课前的“主观预设”无法预料课堂的全部,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要成为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为此,教师不但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生成的各种信息,而且要有灵活应变能力,随即调整教学思路。如有一位教师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出示一道练习题:请学生写出与■大小相等的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不一会儿,学生就写了许多。指名汇报时,有一位学生说出■,许多学生就高高举起了手。
生:老师,他错了。■不等于■。
生:老师,我也认为他错了。
(顿时,有许多学生附和起来。)
这时,老师也愣了,因为这个“意外”课前教师的确没有预料到。随即,教师把这两个分数写到黑板上,让学生们展开讨论。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几分钟之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1:我认为是错的。因为第二个分数的分子没有扩大整数倍,分母也没有。
生2:我也认为是错的。因为■的分子分母不管乘任何整数也不会得到■。
生3(原先报出答案的学生):我是这样想的,先把■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4,得到■,再把■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11就得到了■。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生4:我同意他的意见。因为分数的基本性质告诉我们,分子分母既可以同时乘同一个不是0的数,也可以同时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
……
由于教师灵活调整课堂,引导学生针对生成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争论,使学生清楚地讲解出分数基本性质的意义和应用。
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预设课堂教学,结合课堂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思路,这是课改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流程:及时灵活变化
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突发因素。因此,教学中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些意外,或许其中就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学流程设计可以板块形式出现。“板块”是可以移动的,板块式的教学方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进程中是可以调整的。如学生课前已经对新知识比较熟悉,“复习铺垫”这个环节就没有必要了;如果在新课展开之后,发现学生对需要铺垫的知识不甚掌握,就可以根据教学进程酌情铺垫。“课堂小结”放在巩固练习之后还是放在之前,也要根据课堂上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决定。“质疑问题”这个环节可以在新课之后安排,也可以在巩固练习之后进行。另外,各个大板块中又可以分成若干“小板块”,每个“小板块”代表一条方案,教学中究竟使用哪个“小板块”,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而定。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设计教学流程如下:(1)创设情境,引出圆形;(2)自主探究,认识特征;(3)动手实践,画出圆形。或是:(1)介绍圆规,画出圆形;(2)引导探究,认识特征;(3)巩固应用,深化知识等。其中“引导探究,认识特征”这个环节中也有许多小的板块,这些小的板块也可以适当地移动。即:
1?郾独立探究→小组交流→课内小结→质疑问难→针对练习。
2?郾独立探究→小组交流→针对练习→课内小结→质疑问难。
板块的移动要根据课堂教学具体情况而定,这样,我们的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峰回路转,更趋完善。
四、课堂练习:适时灵活调控
课堂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增减练习的数量。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与练习时间的长短,增减练习量。如,独立练习有时可调整为分组练习;分组练习有时也可以调整为独立练习,有时还可以布置一些选择性练习,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调控练习的要求。在练习时,可根据课堂教学状况灵活调控练习的要求,如一道应用题有时可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通过比较,寻找自己比较满意的解法;有时可要求学生只列式不要解答;有时可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这些调整措施均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要硬搬预设的教学方案。
变换练习的形式。在设计多样练习的同时,应依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适时变换练习形式。如有时可以将判断题改为改错题,要求指出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说明;有时可将应用题的列式解答改为只列式不计算的形式,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有时可将独立练习改为竞赛性练习,增加趣味性等。这样变换练习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第三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李瑞龙◇
一、课前预设:留有足够空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不是考虑上课时要说的每一句话,而是要全面考虑课堂会发生的一切问题。这里的预设包括:对课堂教学环节的预设、对学生活动组织的预设、对教法选择的预设、对学法运用的预设、对课堂生成的预设以及教师应对策略的预设。例如,“圆柱的表面积”一课,学生预习后知道了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那么教师备课时就要准确把握这一点,同时要准确把握公式推导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有用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推导的,有用长方形计算公式推导的,也有用正方形计算公式推导的等。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怎么办,不出现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不只是对课堂教学中先教什么,再教什么进行严密设计,更重要的是围绕教学目标对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通盘考虑。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探究的空间也就越小。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设计时往往喜欢面面俱到。教师如何问,学生如何答;什么时候小结,过渡等等。环环相扣,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因此,我们在预设教学方案时,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必要条件。
二、实施预案:适时机动调整
教学是在进程中不断生成的。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我们课前的“主观预设”无法预料课堂的全部,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要成为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为此,教师不但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生成的各种信息,而且要有灵活应变能力,随即调整教学思路。如有一位教师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出示一道练习题:请学生写出与■大小相等的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不一会儿,学生就写了许多。指名汇报时,有一位学生说出■,许多学生就高高举起了手。
生:老师,他错了。■不等于■。
生:老师,我也认为他错了。
(顿时,有许多学生附和起来。)
这时,老师也愣了,因为这个“意外”课前教师的确没有预料到。随即,教师把这两个分数写到黑板上,让学生们展开讨论。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几分钟之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1:我认为是错的。因为第二个分数的分子没有扩大整数倍,分母也没有。
生2:我也认为是错的。因为■的分子分母不管乘任何整数也不会得到■。
生3(原先报出答案的学生):我是这样想的,先把■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4,得到■,再把■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11就得到了■。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生4:我同意他的意见。因为分数的基本性质告诉我们,分子分母既可以同时乘同一个不是0的数,也可以同时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
……
由于教师灵活调整课堂,引导学生针对生成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争论,使学生清楚地讲解出分数基本性质的意义和应用。
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预设课堂教学,结合课堂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思路,这是课改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流程:及时灵活变化
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突发因素。因此,教学中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些意外,或许其中就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学流程设计可以板块形式出现。“板块”是可以移动的,板块式的教学方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进程中是可以调整的。如学生课前已经对新知识比较熟悉,“复习铺垫”这个环节就没有必要了;如果在新课展开之后,发现学生对需要铺垫的知识不甚掌握,就可以根据教学进程酌情铺垫。“课堂小结”放在巩固练习之后还是放在之前,也要根据课堂上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决定。“质疑问题”这个环节可以在新课之后安排,也可以在巩固练习之后进行。另外,各个大板块中又可以分成若干“小板块”,每个“小板块”代表一条方案,教学中究竟使用哪个“小板块”,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而定。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设计教学流程如下:(1)创设情境,引出圆形;(2)自主探究,认识特征;(3)动手实践,画出圆形。或是:(1)介绍圆规,画出圆形;(2)引导探究,认识特征;(3)巩固应用,深化知识等。其中“引导探究,认识特征”这个环节中也有许多小的板块,这些小的板块也可以适当地移动。即:
1?郾独立探究→小组交流→课内小结→质疑问难→针对练习。
2?郾独立探究→小组交流→针对练习→课内小结→质疑问难。
板块的移动要根据课堂教学具体情况而定,这样,我们的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峰回路转,更趋完善。
四、课堂练习:适时灵活调控
课堂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增减练习的数量。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与练习时间的长短,增减练习量。如,独立练习有时可调整为分组练习;分组练习有时也可以调整为独立练习,有时还可以布置一些选择性练习,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调控练习的要求。在练习时,可根据课堂教学状况灵活调控练习的要求,如一道应用题有时可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通过比较,寻找自己比较满意的解法;有时可要求学生只列式不要解答;有时可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这些调整措施均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要硬搬预设的教学方案。
变换练习的形式。在设计多样练习的同时,应依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适时变换练习形式。如有时可以将判断题改为改错题,要求指出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说明;有时可将应用题的列式解答改为只列式不计算的形式,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有时可将独立练习改为竞赛性练习,增加趣味性等。这样变换练习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第三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李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