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中国科技大学核物理专业的高材生、三项发明专利享有者;他被誉为“中国政府第一新闻发言人”、“中国政府公关总领”、“中国形象大师”;他是学者型官员,常常语出惊人:“人-动物=文明或文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靠越剧传播,在中国难过黄河;但若换作小提琴协奏曲,世界传播也不在话下”……谈笑间闪烁着理性而智慧的光芒。他和著名的神学家、基督教福音传道者路易·帕罗有过三次对话,帕罗说:“和他这样有智慧的思想家、哲学家的谈话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他的谈话促使我思考过去30年当中从来都没有想过的一些问题。”……他就是赵启正。
时间:2007年12月18日
地点:世界知识出版社
主持人:沈国放 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
嘉 宾:赵启正 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赵启正同志是大家所熟知的,他的经历非常丰富。他毕业于核物理专业,从事科研20多年,还有三项发明专利。从政后曾经担任上海市副市长、上海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后又出任中央外宣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现在是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他还有许多著作。我想,可能正是因为他有这样丰富的工作经历,他在从事外宣工作时,看问题的视角也就更独特、更深刻。应该说,在对外宣传、文化交流方面,他有很大的发言权,他知道怎样才能让外国人了解中国。
通常,我们在总结自己工作的时候,会自我批评说,自己工作时不注意方式方法。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在对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也存在着方式方法的问题。所以,今天赵启正同志做的这个演讲,会让我们从中受益,获得启发。
目前有个流行说法:与国际接轨,就是中国怎样与国际接轨。但是我觉得,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内涵更深,范畴也更广,也是和“和谐社会”的本质一脉相通。现在,我们请赵启正同志演讲。
每个中国人都是公共外交的“大使”
跨文化交流,现代人的基本功
诸位都是现代人。我想讲讲跨文化的交流是现代人的基本功。为什么这样说呢?30年前,改革开放前,我们不会那么说,因为那时我们跟外国人接触少。现在,中国与世界的交往空前密切,每年出国的人数是改革开放前的一千倍。中国各种传媒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报道和评论也空前活跃。在上世纪80年代,很多报纸只有四个版面,没有专门的国际新闻版。美元增值也罢,贬值也罢,国人是不关心的,因为很少有人有美元。如今,国际环境对中国的发展的影响是越来越重要了。
中国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是跨文化的交流,是不同语言间的交流,不同信仰间的交流。
由于中国已经融入了国际大家庭,人人都有机会进行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对于中国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政府的外交工作只是一部分,我们现在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
公共外交无处不在
公共外交,本质上就是跨文化的交流。“公共外交”也叫做“公众外交”(public diplomacy),就是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的交往或日常的往来为主要方式,在交往中表达本国文化、国情和政策。在公共外交时代,进行外交的主体包括政府外交部门,但更多的是非政府组织,如民间团体、大学、研究机构、媒体、宗教组织以及国内外有影响的人士。他们可以借助各自的领域和国际交往的舞台,面对外国的非政府组织、广大公众,甚至政府机构,从不同角度表达本国的国情和政策。中国的电台对美国广播,是公共外交;“美国之音”对中国广播,是公共外交;我们的出版社社长访问美国出版社,也是公共外交,我们的官员到美国的大学演说,还是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可以体现在一次中国文化展览盛会上,又可以体现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或一次中国出口产品推介会上,甚至体现在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一次交谈中。公共外交在国际交往场合无处不在,具有广阔的舞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临近,不仅每个北京人,可以说每个中国人都是公共外交的“大使”,都负有公共外交责任。
与政府外交的互补性
公共外交的重要性体现在与政府外交的互补性上。比如说,现在有组织通过种种借口要抵制奥运会。“记者无国界”就是这样的民间组织,它说中国新闻不自由,要抵制中国举办奥运会。这就不需要外交部说话,外交部说话不是太抬举它了吗(听众笑)。我们的记者协会要站出来。又如,国际大赦组织排了个表,在2008年1月份
时间:2007年12月18日
地点:世界知识出版社
主持人:沈国放 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
嘉 宾:赵启正 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赵启正同志是大家所熟知的,他的经历非常丰富。他毕业于核物理专业,从事科研20多年,还有三项发明专利。从政后曾经担任上海市副市长、上海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后又出任中央外宣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现在是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他还有许多著作。我想,可能正是因为他有这样丰富的工作经历,他在从事外宣工作时,看问题的视角也就更独特、更深刻。应该说,在对外宣传、文化交流方面,他有很大的发言权,他知道怎样才能让外国人了解中国。
通常,我们在总结自己工作的时候,会自我批评说,自己工作时不注意方式方法。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在对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也存在着方式方法的问题。所以,今天赵启正同志做的这个演讲,会让我们从中受益,获得启发。
目前有个流行说法:与国际接轨,就是中国怎样与国际接轨。但是我觉得,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内涵更深,范畴也更广,也是和“和谐社会”的本质一脉相通。现在,我们请赵启正同志演讲。
每个中国人都是公共外交的“大使”
跨文化交流,现代人的基本功
诸位都是现代人。我想讲讲跨文化的交流是现代人的基本功。为什么这样说呢?30年前,改革开放前,我们不会那么说,因为那时我们跟外国人接触少。现在,中国与世界的交往空前密切,每年出国的人数是改革开放前的一千倍。中国各种传媒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报道和评论也空前活跃。在上世纪80年代,很多报纸只有四个版面,没有专门的国际新闻版。美元增值也罢,贬值也罢,国人是不关心的,因为很少有人有美元。如今,国际环境对中国的发展的影响是越来越重要了。
中国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是跨文化的交流,是不同语言间的交流,不同信仰间的交流。
由于中国已经融入了国际大家庭,人人都有机会进行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对于中国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政府的外交工作只是一部分,我们现在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
公共外交无处不在
公共外交,本质上就是跨文化的交流。“公共外交”也叫做“公众外交”(public diplomacy),就是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的交往或日常的往来为主要方式,在交往中表达本国文化、国情和政策。在公共外交时代,进行外交的主体包括政府外交部门,但更多的是非政府组织,如民间团体、大学、研究机构、媒体、宗教组织以及国内外有影响的人士。他们可以借助各自的领域和国际交往的舞台,面对外国的非政府组织、广大公众,甚至政府机构,从不同角度表达本国的国情和政策。中国的电台对美国广播,是公共外交;“美国之音”对中国广播,是公共外交;我们的出版社社长访问美国出版社,也是公共外交,我们的官员到美国的大学演说,还是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可以体现在一次中国文化展览盛会上,又可以体现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或一次中国出口产品推介会上,甚至体现在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一次交谈中。公共外交在国际交往场合无处不在,具有广阔的舞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临近,不仅每个北京人,可以说每个中国人都是公共外交的“大使”,都负有公共外交责任。
与政府外交的互补性
公共外交的重要性体现在与政府外交的互补性上。比如说,现在有组织通过种种借口要抵制奥运会。“记者无国界”就是这样的民间组织,它说中国新闻不自由,要抵制中国举办奥运会。这就不需要外交部说话,外交部说话不是太抬举它了吗(听众笑)。我们的记者协会要站出来。又如,国际大赦组织排了个表,在2008年1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