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谈跨文化交流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中国科技大学核物理专业的高材生、三项发明专利享有者;他被誉为“中国政府第一新闻发言人”、“中国政府公关总领”、“中国形象大师”;他是学者型官员,常常语出惊人:“人-动物=文明或文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靠越剧传播,在中国难过黄河;但若换作小提琴协奏曲,世界传播也不在话下”……谈笑间闪烁着理性而智慧的光芒。他和著名的神学家、基督教福音传道者路易·帕罗有过三次对话,帕罗说:“和他这样有智慧的思想家、哲学家的谈话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他的谈话促使我思考过去30年当中从来都没有想过的一些问题。”……他就是赵启正。
  
  时间:2007年12月18日
  地点:世界知识出版社
  主持人:沈国放 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
  嘉 宾:赵启正 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赵启正同志是大家所熟知的,他的经历非常丰富。他毕业于核物理专业,从事科研20多年,还有三项发明专利。从政后曾经担任上海市副市长、上海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后又出任中央外宣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现在是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他还有许多著作。我想,可能正是因为他有这样丰富的工作经历,他在从事外宣工作时,看问题的视角也就更独特、更深刻。应该说,在对外宣传、文化交流方面,他有很大的发言权,他知道怎样才能让外国人了解中国。
  通常,我们在总结自己工作的时候,会自我批评说,自己工作时不注意方式方法。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在对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也存在着方式方法的问题。所以,今天赵启正同志做的这个演讲,会让我们从中受益,获得启发。
  目前有个流行说法:与国际接轨,就是中国怎样与国际接轨。但是我觉得,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内涵更深,范畴也更广,也是和“和谐社会”的本质一脉相通。现在,我们请赵启正同志演讲。
  
  每个中国人都是公共外交的“大使”
  
  跨文化交流,现代人的基本功
  诸位都是现代人。我想讲讲跨文化的交流是现代人的基本功。为什么这样说呢?30年前,改革开放前,我们不会那么说,因为那时我们跟外国人接触少。现在,中国与世界的交往空前密切,每年出国的人数是改革开放前的一千倍。中国各种传媒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报道和评论也空前活跃。在上世纪80年代,很多报纸只有四个版面,没有专门的国际新闻版。美元增值也罢,贬值也罢,国人是不关心的,因为很少有人有美元。如今,国际环境对中国的发展的影响是越来越重要了。
  中国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是跨文化的交流,是不同语言间的交流,不同信仰间的交流。
  由于中国已经融入了国际大家庭,人人都有机会进行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对于中国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政府的外交工作只是一部分,我们现在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
  公共外交无处不在
  公共外交,本质上就是跨文化的交流。“公共外交”也叫做“公众外交”(public diplomacy),就是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的交往或日常的往来为主要方式,在交往中表达本国文化、国情和政策。在公共外交时代,进行外交的主体包括政府外交部门,但更多的是非政府组织,如民间团体、大学、研究机构、媒体、宗教组织以及国内外有影响的人士。他们可以借助各自的领域和国际交往的舞台,面对外国的非政府组织、广大公众,甚至政府机构,从不同角度表达本国的国情和政策。中国的电台对美国广播,是公共外交;“美国之音”对中国广播,是公共外交;我们的出版社社长访问美国出版社,也是公共外交,我们的官员到美国的大学演说,还是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可以体现在一次中国文化展览盛会上,又可以体现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或一次中国出口产品推介会上,甚至体现在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一次交谈中。公共外交在国际交往场合无处不在,具有广阔的舞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临近,不仅每个北京人,可以说每个中国人都是公共外交的“大使”,都负有公共外交责任。
  
  与政府外交的互补性
  公共外交的重要性体现在与政府外交的互补性上。比如说,现在有组织通过种种借口要抵制奥运会。“记者无国界”就是这样的民间组织,它说中国新闻不自由,要抵制中国举办奥运会。这就不需要外交部说话,外交部说话不是太抬举它了吗(听众笑)。我们的记者协会要站出来。又如,国际大赦组织排了个表,在2008年1月份
其他文献
由抵制制裁到附和美国的声音,再看历史上的俄伊关系,俄罗斯政府对伊朗核问题的态度出现的反差,耐人寻味。    在伊朗核问题上,俄罗斯长期充当伊朗的辩护人,是美国推动对伊制裁的最大阻力。不过,最近一段时间,俄罗斯的态度发生一些微妙变化。不久前,伊朗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的“浓缩铀外加工”方案,美法等国再度挥舞制裁大棒,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如果国际社会通过谈判争取伊朗放弃核计划的努力失效,俄罗斯准
冷战共识与“冷战斗士”    二战后,美国国内迅速形成广泛的冷战共识。在反共主义信念和巨大的危机感之下,美国背离了它一向自我标榜的“反军国主义”及和平主义的历史传统,开发出一种美国式的军国主义和尚武精神,以极为宽泛的方式界定“国家安全”和“国际利益”,不惜高昂代价整军备武,放弃传统的对以军事手段处理国际问题的戒惧态度,愿意甚至乐于在海外出兵用武。精英阶层和平民大众都对各种冷战教条不假质疑,冷战共识
“鹰派”麻生渐变“温柔”    北京与东京,时令都已接近严冬两国媒体对于对方一如既往地关注11月,中国几艘军舰从日本海一侧驶入太平洋,这一正常的举动引起日媒呼吁“安全保障受到威胁”  这只是日方对华舆论愈益严峻的表现之一  近来,中日关系中最引人瞩目的事件,莫过于一桩“文章风波”:日本航空自卫队原幕僚长田母神俊雄事件  10月31日,日本一家企业举办了以“真正的近现代史观”为主题的有奖征文活动时任
石油价格的涨落起伏总是牵动着整个世界的神经。去年7月,国际油价一路攀升至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高点,就在石油投机商和供应商为此欢呼并憧憬油价继续冲高的时候,受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影响,国际油价一路下滑,直至跌破每桶40美元关口。此番暴涨暴跌让人惊惧之后又不由困惑,油价到底在什么位置才算合适呢?欧佩克秘书长巴德里最近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数字,他表示,欧佩克成员国认为国际油价70美元一桶比较合理
不久前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卡梅伦在紧张繁忙的行程中,特意安排了与中国青少年气候大使进行交流的活动。无独有偶,去年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同样对中国青年怀有浓厚的兴趣,破天荒地首次以网上直播的形式,与中国青年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活动。这些安排显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青年越来越多地得到外国重要领导人的青睐和关注?前不久美国《福布斯》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称:“正
“文明冲突论”击中了当代世界矛盾的要害,触动了人们在宗教认同种族意识民族文化归属方面的敏感神经      2008年圣诞节前夜,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与世长辞从1957年发表第一部专著《士兵及国家》到2004年的最后一本书《我们是谁》,亨廷顿的学术影响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而他的政治思想影响不仅跨越了国家民族宗教文化的界限,而且也将跨越冷战和后冷战时代,在世界政治思想史上永远占有牢牢的一席之地著名
马英九上任已满百日。在这被外界视为初掌政者任期内最为关键的100天,马虽在推动和发展两岸关系上较受民众肯定,但却因“拼经济”等施政绩效不如预期引起民众的反弹与不满,导致马的施政满意度由“就职”当日的66%急剧下滑至目前的30%左右。对此,岛内舆论多认为,这只是民众对“马上就变好”的高期望落空后的一时情绪性反应,但随着各种关系的理顺,新执政团队在走出“磨合期”后会渐入佳境。    改善两岸关系得分高
7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启程前往莫斯科,对俄罗斯进行了首次正式访问。奥巴马在出行前,坦言此行要按下美俄关系的“重启键”。“重启键”按下后,美俄关系是否能得以修复并有所进展?    美俄关系遭遇“死机”    自去年以来,美俄关系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去年8月发生的俄格武装冲突,可说是造成美俄关系突然“死机”的“冲击波病毒”。此次冲突表面上是俄格两国的危机,实则是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美国部署反导系统的最强
抑中国扬印度。中德关系的“蜜月”在经历了科尔、施罗德时代之后,在默克尔这里戛然而止,看似突然,实则有其必然性。      一份文件藏隐患  来自西部的冷空气为深秋的北京平添了许多寒意。而目前的中德关系,恰像这深秋的北京,几乎降到了冰点。    倔强的德国女总理默克尔不顾中方的强烈反对公然于9月23日在总理府会见了达赖之后,中德关系空前降温;一个月后,10月23日,德国执政党联盟党大会上出台了《亚洲
美国的国民医疗保健体系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演化成型的。在改革之前,它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各级政府和居民个人全部支出的1/6用于医疗保健,但3亿国民的近1/6,也就是4630万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险。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次改革是近百年来美国医疗改革进程的延续。虽然在奥巴马总统之前的七次全面医疗改革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但1912年老罗斯福总统提出的实现全民医疗保险的理想和19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