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00多年前,唐蕃联姻,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临行前,唐王赐给她能够照出家乡景象的日月宝镜。途中,公主思念起家乡,便拿出日月宝镜,果然看见了久违的家乡长安,她泪如泉涌。然而,公主突然记起了自己的使命,便毅然决然地将日月宝镜扔出手去,没想到那宝镜落地时闪出一道金光,变成了青海湖。
青海湖往昔
地处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的青海湖,海拔3200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因为有了这片水体,维系了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生态安全,阻挡西部荒漠化的向东蔓延。1992年1月,经国务院和联合国湿地公约批准,青海湖鸟岛加入了国际重要湿地。
青海湖作为世界著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宝库,是水禽的集中栖息地和繁殖育雏场所,也是极度濒危动物普氏原羚的唯一栖息地。
青海湖盛产全国五大名鱼之一——青海裸鲤(俗称湟鱼)和硬刺条鳅、隆头条鳅。青海裸鲤被列为国家重要名贵水生经济动物。由于青海裸鲤的生长周期较长,当地人介绍说每条鱼每年大概只能长一两肉,1949—1985年共产青海裸鲤191180吨。之后随着时间推移,人为捕捞的逐渐增多,裸鲤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如今,政府已有法令禁止捕捞青海裸鲤,在青海湖通往格尔木道路两旁的小饭馆中经常可以看到餐桌上贴着禁止食用青海裸鲤的警示说明。
据《西海都市报》记者李浩介绍,三年饥荒时期食物紧缺,政府曾组织人员到青海湖捕鱼,青海湖里的鱼养活了很多人。“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当年的捕鱼标兵,他当年因捕鱼很多而闻名,可他的儿子如今却因抓湟鱼吃而被拘留过。”李浩说。
青海湖湖区有鸟禽163种,其中有斑头雁、黑颈鹤、棕头鸥、鱼鸥、鸬鹚、大天鹅等,总数在16万只以上。斑头雁因头部有黑色的“杠”斑而得名,仿佛是在头部戴了一个少先队员的“二道杠”。
湿地、高寒草甸、草原、灌木林、耕地、沙丘和鱼、鸟、兽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共同构成了青海湖特有的生态体系。
青海湖上的探头
2005年5月在青海湖爆发了禽流感,造成大批候鸟死亡,其中以斑头雁为最,死亡数量超过了6000只。青海湖地区是鸟类南北和东西迁徙的重要通道,是候鸟亚洲迁徙路线的中路,从青海湖过境的水鸟就有80余种,四五十万只。青海湖禽流感最早在斑头雁中爆发出来,其后出现在鱼鸥、棕头鸥等其他水鸟上。
从2005年开始,中国科学院的4个研究所,基于中国科学院“‘十五’信息化科学数据库”的示范应用项目“禽流感等突发疾病综合信息平台与预警预报系统”,探索在电子科学环境下开展跨学科研究,开始在青海湖区域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从此,青海湖的鸟禽过上了没有“隐私”的生活。
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星智回忆说,“当时野生鸟类的死亡特别严重。我们就布设了一些视频探头,竟然捕捉到了青海湖第一只患禽流感鸟禽发病的情况,随即我们就做了记录,并及时向青海省相关疾病疫情防控部门汇报了情况。”青海湖这个地方发生禽流感了,当时这件事在世界上还引起了轰动,国外把在青海湖发现的这个病毒定义为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有人还叫它“青海湖”病毒。
从最初的4个研究所合作,到现在的8个研究所合作;从最初的鸟类疾病预防,到现在的青海湖生态保护、鸟类研究、湖泊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的开展;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联合科研基地。建立起了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候鸟迁徙追踪系统、野外科学考察采集系统、青海湖基础数据库系统、禽流感信息对外发布系统、青海湖科普网络等。科学家们获得了一个很好的科研平台,而保护区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技能,特别是在动物保护、疾病预防、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
青海湖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海拔3200米高原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鸟类视频监控系统。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安装网络视频监控设备的四周没有人烟,不通电,甚至连手机信号都没有。在这里建立网络视频监控系统,需要把无线有线局域网、远程网等技术、太阳能技术等综合起来使用。
这些在青海湖主要区域部署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用来监控着鸟禽的孵化繁殖、哺育等行为。这套系统共有19个探头、7个红外装置、2个温度传感器,覆盖了青海湖全部的5个核心区域。如今,科研人员甚至坐在北京的办公室就能实时看到青海湖鸟岛上斑头雁的孵化过程。“现在是动物学家们坐在家里搞研究,而我们做计算机网络的却要跑野外了。”来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杨涛调侃地说。
当然,只有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专业人员并不能完成青海湖生态保护中很多跨学科的研究。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阎保平是建设青海湖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作为一位计算机方面的专家,她6年来在从事计算机网络、生物科学等跨学科研究的体会很多。
“我们发现斑头雁就很有特点,孵化过程中它们经常会抛弃一些蛋,我们怀疑是不是跟温度有关系。2007年,我们年轻的技术员把温度传感器放在斑头雁的窝里,想看看在自然条件下的温度是多少。” 阎保平笑着说,这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我们一放进去,斑头雁就把温度传感器拔了出来,最后是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放进去才没被拔出来。后来才发现是因为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常年在这里工作,身上的气味已经和环境融合在一起,而我们的技术员搽防晒霜、搽手油,香喷喷的……”
这个监控系统每天大约能产生45~50G的图像数据,相当于10部DVD影片。这些图像资料帮助科研人员获得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珍贵资料。
“高清探头帮助我们实时记录了从来没有被人发现的鸟类行为,比如,我们可以清晰记录下来这些鸟在繁殖期间的状态。”阎保平说,“有了这套系统,科研人员观察鸟禽不再拿着望远镜‘蹲点’,而是每人拿一台电脑,通过探头来观察记录。”
目前在中国还罕有这样一套信息网络环境来支持动物研究、生态研究,很多从事这些方面研究的老师和学生对这套系统可能比从事计算机网络工作的人更感兴趣。正如阎保平说,“监控”青海湖对于鸟类疫病监控、科学研究,甚至对于周围社区群众的宣传教育都非常有价值。
“保护区工作人员常年在这里工作,身上的气味已经和环境融合在一起,而我们的技术员搽防晒霜、搽手油,香喷喷的……”阎保平说。
青海湖往昔
地处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的青海湖,海拔3200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因为有了这片水体,维系了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生态安全,阻挡西部荒漠化的向东蔓延。1992年1月,经国务院和联合国湿地公约批准,青海湖鸟岛加入了国际重要湿地。
青海湖作为世界著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宝库,是水禽的集中栖息地和繁殖育雏场所,也是极度濒危动物普氏原羚的唯一栖息地。
青海湖盛产全国五大名鱼之一——青海裸鲤(俗称湟鱼)和硬刺条鳅、隆头条鳅。青海裸鲤被列为国家重要名贵水生经济动物。由于青海裸鲤的生长周期较长,当地人介绍说每条鱼每年大概只能长一两肉,1949—1985年共产青海裸鲤191180吨。之后随着时间推移,人为捕捞的逐渐增多,裸鲤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如今,政府已有法令禁止捕捞青海裸鲤,在青海湖通往格尔木道路两旁的小饭馆中经常可以看到餐桌上贴着禁止食用青海裸鲤的警示说明。
据《西海都市报》记者李浩介绍,三年饥荒时期食物紧缺,政府曾组织人员到青海湖捕鱼,青海湖里的鱼养活了很多人。“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当年的捕鱼标兵,他当年因捕鱼很多而闻名,可他的儿子如今却因抓湟鱼吃而被拘留过。”李浩说。
青海湖湖区有鸟禽163种,其中有斑头雁、黑颈鹤、棕头鸥、鱼鸥、鸬鹚、大天鹅等,总数在16万只以上。斑头雁因头部有黑色的“杠”斑而得名,仿佛是在头部戴了一个少先队员的“二道杠”。
湿地、高寒草甸、草原、灌木林、耕地、沙丘和鱼、鸟、兽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共同构成了青海湖特有的生态体系。
青海湖上的探头
2005年5月在青海湖爆发了禽流感,造成大批候鸟死亡,其中以斑头雁为最,死亡数量超过了6000只。青海湖地区是鸟类南北和东西迁徙的重要通道,是候鸟亚洲迁徙路线的中路,从青海湖过境的水鸟就有80余种,四五十万只。青海湖禽流感最早在斑头雁中爆发出来,其后出现在鱼鸥、棕头鸥等其他水鸟上。
从2005年开始,中国科学院的4个研究所,基于中国科学院“‘十五’信息化科学数据库”的示范应用项目“禽流感等突发疾病综合信息平台与预警预报系统”,探索在电子科学环境下开展跨学科研究,开始在青海湖区域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从此,青海湖的鸟禽过上了没有“隐私”的生活。
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星智回忆说,“当时野生鸟类的死亡特别严重。我们就布设了一些视频探头,竟然捕捉到了青海湖第一只患禽流感鸟禽发病的情况,随即我们就做了记录,并及时向青海省相关疾病疫情防控部门汇报了情况。”青海湖这个地方发生禽流感了,当时这件事在世界上还引起了轰动,国外把在青海湖发现的这个病毒定义为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有人还叫它“青海湖”病毒。
从最初的4个研究所合作,到现在的8个研究所合作;从最初的鸟类疾病预防,到现在的青海湖生态保护、鸟类研究、湖泊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的开展;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联合科研基地。建立起了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候鸟迁徙追踪系统、野外科学考察采集系统、青海湖基础数据库系统、禽流感信息对外发布系统、青海湖科普网络等。科学家们获得了一个很好的科研平台,而保护区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技能,特别是在动物保护、疾病预防、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
青海湖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海拔3200米高原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鸟类视频监控系统。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安装网络视频监控设备的四周没有人烟,不通电,甚至连手机信号都没有。在这里建立网络视频监控系统,需要把无线有线局域网、远程网等技术、太阳能技术等综合起来使用。
这些在青海湖主要区域部署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用来监控着鸟禽的孵化繁殖、哺育等行为。这套系统共有19个探头、7个红外装置、2个温度传感器,覆盖了青海湖全部的5个核心区域。如今,科研人员甚至坐在北京的办公室就能实时看到青海湖鸟岛上斑头雁的孵化过程。“现在是动物学家们坐在家里搞研究,而我们做计算机网络的却要跑野外了。”来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杨涛调侃地说。
当然,只有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专业人员并不能完成青海湖生态保护中很多跨学科的研究。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阎保平是建设青海湖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作为一位计算机方面的专家,她6年来在从事计算机网络、生物科学等跨学科研究的体会很多。
“我们发现斑头雁就很有特点,孵化过程中它们经常会抛弃一些蛋,我们怀疑是不是跟温度有关系。2007年,我们年轻的技术员把温度传感器放在斑头雁的窝里,想看看在自然条件下的温度是多少。” 阎保平笑着说,这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我们一放进去,斑头雁就把温度传感器拔了出来,最后是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放进去才没被拔出来。后来才发现是因为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常年在这里工作,身上的气味已经和环境融合在一起,而我们的技术员搽防晒霜、搽手油,香喷喷的……”
这个监控系统每天大约能产生45~50G的图像数据,相当于10部DVD影片。这些图像资料帮助科研人员获得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珍贵资料。
“高清探头帮助我们实时记录了从来没有被人发现的鸟类行为,比如,我们可以清晰记录下来这些鸟在繁殖期间的状态。”阎保平说,“有了这套系统,科研人员观察鸟禽不再拿着望远镜‘蹲点’,而是每人拿一台电脑,通过探头来观察记录。”
目前在中国还罕有这样一套信息网络环境来支持动物研究、生态研究,很多从事这些方面研究的老师和学生对这套系统可能比从事计算机网络工作的人更感兴趣。正如阎保平说,“监控”青海湖对于鸟类疫病监控、科学研究,甚至对于周围社区群众的宣传教育都非常有价值。
“保护区工作人员常年在这里工作,身上的气味已经和环境融合在一起,而我们的技术员搽防晒霜、搽手油,香喷喷的……”阎保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