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不忘根,又爱扎堆儿,所以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聚集的地方就有唐人街(或者叫做中国城)。蒙特利尔也不例外,唐人街在市中心,靠近蒙城的老城区,又和联邦大楼相连,横跨好几个街区,并且有高大挺拔的牌楼。唐人街店铺餐馆林立,人流熙熙攘攘,是蒙市地图上专门标出的旅游点之一,游客从蒙城的老城区游览完后,顺道会到唐人街品尝中国美食,体味亚洲风情。
中国人当然要去唐人街的,至少每周一次,要买中国食品,还有一周才有一次的中文报纸。吃中国饭,看中文报纸以慰思乡之情。在唐人街能买到国内几乎各省份的东西,品种齐全,质量上乘,令人惊奇;甚至在国内超市里都买不到的东西这里都有(比如很多南方的东西,北方超市里就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还有很多来自东南亚各国如柬埔寨、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特产食品。所以要找亚洲食品尽管来唐人街。不过要说这里的购物环境那可是大打折扣,本来就不太大的各个超市里堆满了货物,逼仄的通道里几乎不能同时容纳两个人。在加拿大,超市里的通道距离间隔是有专门规定的,但这里做不到,所以这叫做“中国超市”的地方充其量不过是个杂货店,并且里面的气味也不好闻,混杂着榴莲或者烤鸭或者其他什么说不清的味道。中国人的心理我们当然知道了,在这边做事情不容易,寸土寸金,当然要利用最大的空间摆放货物,并且收银的、干活的基本都是自家人,能不雇人就不雇人,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所以也没法讲究购物环境,和国内的大型超市根本无法相比。尽管有这么多缺点,这些杂货店却是华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去处,几乎所有的中餐用品都来自这里。
除了这些日常用品杂货店,最多的就是中餐馆了。南北菜肴各种风格的餐馆都有,想家的时候就会嘴馋,嘴馋了就到这里寻找家乡的味道。不过这里很多菜的味道已经改变,不是纯粹地道的中国菜了,可能是为了迎合老外的口味吧。在中餐馆打工的人可谓藏龙卧虎,说不定就是个硕士、博士,至少也是个本科生。到国外的人,有几个初来乍到时没有打过工呢?所以一定要以平和的心态来这里做“上帝”。这里吃饭一定要付小费的,小费是饭钱的十分之一,这是规矩,千万不能自己想当然。需要说一说的是,那些早年移居这里讲广东话的香港人对讲普通话的大陆人不是很友好,态度倨傲轻慢(台湾人讲的国语很软,一听就能听得出)。我和好友有一次在一家餐馆就因为对方轻慢的态度而发生争执,好友用流利的英语和对方理论时,对方态度马上转为友好谦卑,真是让人气得胸闷。不过这几年讲普通话的大陆人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有钱,这种现象也越来越少了,老板和服务员也开始用普通话服务了,毕竟他们也想赚讲普通话的人的钱。
虽然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报纸还是不可缺少。每周一期的中文报纸常常就是去唐人街的一大原因。一杯茶、一张报纸往沙发里一卧的惬意是什么都无法代替的。可是这里的中文报纸真是太“烂”,那简直就不是报纸,没有报纸的新闻性、时效性,没有版面版式的讲究,不过是一堆信息的堆集,而且报纸语言用的是“粤语”,根本读不懂,什么“土库”“尾台”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云里雾里的。更可笑的是他们把蒙特利尔叫做“满地可”、“蒙特娄”。据说这是第一批来蒙特利尔的广东台山人的口音,从此“满地可”就叫响了。现在只有我们大陆讲普通话的才叫它“蒙特利尔”,所以如果看到叫“满地可”的,千万别以为这是另一个城市。这里的中文报纸上除了加国新闻和两岸三地的一周要闻、明星八卦外,就是本地华人社区里的新闻事件了。从这里才能发现中国人的某些丑陋的一面。巴掌大的社区,不过几个同乡会、社团协会之类的组织,就为争夺个会长、理事之类的职位成天价发表声明。要办个老年大学,因为是政府出资,所以一下子就出现了两个老年大学。这二位在报纸上你说你是真的,他说他是真的,吵吵闹闹争论不休,结果政府也搞不清楚哪个是真的了,最后也就停止出钱了,说等你们争好了再说。结果是两败俱伤!这样的报纸虽然无味,可也别无选择。后来终于有了两份大陆人办的报纸了,感觉还清新亲切。
唐人街还有一个中山公园,是华人经常聚集举办各种活动的场所。说来可笑,我刚来时听说有个中山公园,可是到处找找不到。有一次别人指着两条街之间的一块空地告诉我:这就是中山公园。我差点笑出来,原来不过是几十平方米的一块空地,建一个雕梁画栋的廊檐,两面墙上雕刻了壁画而已。但就是这么个公园还花了不少银子,而且还是专门请了上海的专家设计雕刻的。我在这里看过一次华人卡拉OK大赛,规模和档次不过是自娱自乐而已,不过也吸引了众多华人前来助兴。中山公园斜对面就是新落成的华人文化宫。这华人文化宫可是值得一提:文化宫自1984年宣布开始筹建,到2005年11月落成剪彩,历时21年耗资720万加币。建设华人文化宫本来对华人是件好事,可是这历时21年并不是工程本身建了21年而是华人内部争吵了21年。文化宫自开始筹建,就成为不少华人社团争夺的目标,由于负责建设和管理的华人社团几度易手,互不相让,争吵不休,使得文化宫的建设一拖再拖。究其原因,原来这耗资720万加元的工程,其中蒙特利尔政府资助380万,加拿大魁北克基础工程计划补助200万,联邦族裔拨款37万。利益所在,难怪会争吵不休。如今文化宫终于在争吵中落成了,但它今后的管理和财务状况可能又将成为争吵的新话题。
我喜欢从Place des Art穿过地下城走到联邦大楼然后到唐人街。在联邦大楼里的长椅上经常坐着一群群目光呆滞、精神不振的中国老人,他们差不多每天都来这里,用我们也听不懂的乡音大声聊天或者看人来人往或者就是坐着发呆。前两年,联邦政府大概觉得这样的情景大煞风景,于是决定撤除大楼里的长椅,结果引发华人和政府的争执,最终以政府的妥协而结束。大楼里冬天有暖气夏天有冷气,并且各种方便设施一应俱全,正是这些孤独无事的老人的最好聚集地。如今这些老人依然目光呆滞地坐在那里,大声地聊天或者呆坐着。我每次经过时,感觉他们真是很可怜,很可怜,可是这真的真的很煞风景。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让唐人街更清洁”的义工活动。参加者多是在本地出生的华人青年,他们说一口流利的法语或者英语,操半生不熟的汉语(而且以粤语为主),兴致勃勃地在组织者的带领下分成几队把唐人街整个社区的几条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连嵌在砖缝里的烟蒂都一一去除。打扫完后,组织者带领大家参观唐人街,虽然说经常来,却不知道这里还有许多故事。比如这立在牌楼前的一对石狮子就是中国政府国务院侨办1985年送给蒙特利尔的礼物。最后转到一面像是墙上涂鸦的壁画前时,组织者问大家这是什么?我看像是两个打太极拳的人,旁边又是乱七八糟具有强烈西方色彩的图案,一时搞不懂什么含义。组织者说:“这象征着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画是很多年前我们志愿者的作品,同时也是我们的愿望,我们希望所有像我们一样出生成长在这里的接受西方文化长大的华人都不要忘记中华文化,而是要更了解它,更热爱我们的唐人街。”一句话竟说得我的眼睛湿湿的。
这就是唐人街。
中国人当然要去唐人街的,至少每周一次,要买中国食品,还有一周才有一次的中文报纸。吃中国饭,看中文报纸以慰思乡之情。在唐人街能买到国内几乎各省份的东西,品种齐全,质量上乘,令人惊奇;甚至在国内超市里都买不到的东西这里都有(比如很多南方的东西,北方超市里就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还有很多来自东南亚各国如柬埔寨、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特产食品。所以要找亚洲食品尽管来唐人街。不过要说这里的购物环境那可是大打折扣,本来就不太大的各个超市里堆满了货物,逼仄的通道里几乎不能同时容纳两个人。在加拿大,超市里的通道距离间隔是有专门规定的,但这里做不到,所以这叫做“中国超市”的地方充其量不过是个杂货店,并且里面的气味也不好闻,混杂着榴莲或者烤鸭或者其他什么说不清的味道。中国人的心理我们当然知道了,在这边做事情不容易,寸土寸金,当然要利用最大的空间摆放货物,并且收银的、干活的基本都是自家人,能不雇人就不雇人,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所以也没法讲究购物环境,和国内的大型超市根本无法相比。尽管有这么多缺点,这些杂货店却是华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去处,几乎所有的中餐用品都来自这里。
除了这些日常用品杂货店,最多的就是中餐馆了。南北菜肴各种风格的餐馆都有,想家的时候就会嘴馋,嘴馋了就到这里寻找家乡的味道。不过这里很多菜的味道已经改变,不是纯粹地道的中国菜了,可能是为了迎合老外的口味吧。在中餐馆打工的人可谓藏龙卧虎,说不定就是个硕士、博士,至少也是个本科生。到国外的人,有几个初来乍到时没有打过工呢?所以一定要以平和的心态来这里做“上帝”。这里吃饭一定要付小费的,小费是饭钱的十分之一,这是规矩,千万不能自己想当然。需要说一说的是,那些早年移居这里讲广东话的香港人对讲普通话的大陆人不是很友好,态度倨傲轻慢(台湾人讲的国语很软,一听就能听得出)。我和好友有一次在一家餐馆就因为对方轻慢的态度而发生争执,好友用流利的英语和对方理论时,对方态度马上转为友好谦卑,真是让人气得胸闷。不过这几年讲普通话的大陆人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有钱,这种现象也越来越少了,老板和服务员也开始用普通话服务了,毕竟他们也想赚讲普通话的人的钱。
虽然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报纸还是不可缺少。每周一期的中文报纸常常就是去唐人街的一大原因。一杯茶、一张报纸往沙发里一卧的惬意是什么都无法代替的。可是这里的中文报纸真是太“烂”,那简直就不是报纸,没有报纸的新闻性、时效性,没有版面版式的讲究,不过是一堆信息的堆集,而且报纸语言用的是“粤语”,根本读不懂,什么“土库”“尾台”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云里雾里的。更可笑的是他们把蒙特利尔叫做“满地可”、“蒙特娄”。据说这是第一批来蒙特利尔的广东台山人的口音,从此“满地可”就叫响了。现在只有我们大陆讲普通话的才叫它“蒙特利尔”,所以如果看到叫“满地可”的,千万别以为这是另一个城市。这里的中文报纸上除了加国新闻和两岸三地的一周要闻、明星八卦外,就是本地华人社区里的新闻事件了。从这里才能发现中国人的某些丑陋的一面。巴掌大的社区,不过几个同乡会、社团协会之类的组织,就为争夺个会长、理事之类的职位成天价发表声明。要办个老年大学,因为是政府出资,所以一下子就出现了两个老年大学。这二位在报纸上你说你是真的,他说他是真的,吵吵闹闹争论不休,结果政府也搞不清楚哪个是真的了,最后也就停止出钱了,说等你们争好了再说。结果是两败俱伤!这样的报纸虽然无味,可也别无选择。后来终于有了两份大陆人办的报纸了,感觉还清新亲切。
唐人街还有一个中山公园,是华人经常聚集举办各种活动的场所。说来可笑,我刚来时听说有个中山公园,可是到处找找不到。有一次别人指着两条街之间的一块空地告诉我:这就是中山公园。我差点笑出来,原来不过是几十平方米的一块空地,建一个雕梁画栋的廊檐,两面墙上雕刻了壁画而已。但就是这么个公园还花了不少银子,而且还是专门请了上海的专家设计雕刻的。我在这里看过一次华人卡拉OK大赛,规模和档次不过是自娱自乐而已,不过也吸引了众多华人前来助兴。中山公园斜对面就是新落成的华人文化宫。这华人文化宫可是值得一提:文化宫自1984年宣布开始筹建,到2005年11月落成剪彩,历时21年耗资720万加币。建设华人文化宫本来对华人是件好事,可是这历时21年并不是工程本身建了21年而是华人内部争吵了21年。文化宫自开始筹建,就成为不少华人社团争夺的目标,由于负责建设和管理的华人社团几度易手,互不相让,争吵不休,使得文化宫的建设一拖再拖。究其原因,原来这耗资720万加元的工程,其中蒙特利尔政府资助380万,加拿大魁北克基础工程计划补助200万,联邦族裔拨款37万。利益所在,难怪会争吵不休。如今文化宫终于在争吵中落成了,但它今后的管理和财务状况可能又将成为争吵的新话题。
我喜欢从Place des Art穿过地下城走到联邦大楼然后到唐人街。在联邦大楼里的长椅上经常坐着一群群目光呆滞、精神不振的中国老人,他们差不多每天都来这里,用我们也听不懂的乡音大声聊天或者看人来人往或者就是坐着发呆。前两年,联邦政府大概觉得这样的情景大煞风景,于是决定撤除大楼里的长椅,结果引发华人和政府的争执,最终以政府的妥协而结束。大楼里冬天有暖气夏天有冷气,并且各种方便设施一应俱全,正是这些孤独无事的老人的最好聚集地。如今这些老人依然目光呆滞地坐在那里,大声地聊天或者呆坐着。我每次经过时,感觉他们真是很可怜,很可怜,可是这真的真的很煞风景。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让唐人街更清洁”的义工活动。参加者多是在本地出生的华人青年,他们说一口流利的法语或者英语,操半生不熟的汉语(而且以粤语为主),兴致勃勃地在组织者的带领下分成几队把唐人街整个社区的几条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连嵌在砖缝里的烟蒂都一一去除。打扫完后,组织者带领大家参观唐人街,虽然说经常来,却不知道这里还有许多故事。比如这立在牌楼前的一对石狮子就是中国政府国务院侨办1985年送给蒙特利尔的礼物。最后转到一面像是墙上涂鸦的壁画前时,组织者问大家这是什么?我看像是两个打太极拳的人,旁边又是乱七八糟具有强烈西方色彩的图案,一时搞不懂什么含义。组织者说:“这象征着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画是很多年前我们志愿者的作品,同时也是我们的愿望,我们希望所有像我们一样出生成长在这里的接受西方文化长大的华人都不要忘记中华文化,而是要更了解它,更热爱我们的唐人街。”一句话竟说得我的眼睛湿湿的。
这就是唐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