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毕业的那个年代,社会就像火山喷发,遍地都是机会。我们本以为熔岩还要流淌,就像血液一样滚烫呢,没想到不到20年里便迅速降温了,马上就凝固了,动不了了,变石头了,五颜六色。
运气最好的一届
我们这届是运气最好的,什么好事都赶上了,比如第一次不参加全国统考,最后一届只缴50多元的学费(下一届就翻成好几百了);毕业时是岗位等我们,包分配,和老师关系好点还可以挑挑拣拣,后面的几届运气都没这么好了。
那时候中国刚刚启动对外贸易,外语系的毕业生最吃香。我们商务日语班三十五个人,五六个劳务输出去了日本;五六个去旅游公司当了导游;我和几个同学通过外国航空服务公司,进了日航;余下的大都进了外贸公司、服装进出口公司、木材进出口公司这类的企业。
跟现在一样,大家出来工作了都想着要赚钱。当时很多日企来中国建厂,需要培养一批未来技术骨干,招来的新人一般都要先去日本实习个一两年。那时出国可是件神圣的事,一般都是表现好的人才有机会。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想去那边,我当时就比较犹豫,因为是家里独生子,家人也不想我出去,于是就留在虹桥机场做日航的货运工作。
当时,日航的每月工资里还有五六百的兑换券,在黑市上这些能换到七八百元人民币。在1990年代这样的收入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两万人民币。在一些指定地方,兑换券还可以买到特许商品。
那时候外企的工作很有面子,给的钱也多,差不多是国营单位的两三倍。日航每个季节还会发两套服装,我现在还保留着呢。衣服都是量身定做,手工缝制,面料非常好。发的羽绒服到现在都还没有钻毛,皮鞋则是法国货。当时我们穿着工作服出去参加活动,都会有人过来问,你这身衣服哪里来的,感觉非常自豪。
不过,我并不算是拿钱多的,多的是做导游的同学。那时候中国旅游市场刚开放,有很多外国人来中国玩,导游就成了肥差,有个行话叫“打枪”,比如日本人喜欢中国字画,卖给他们一幅可能五六千,其实成本也就几块钱,导游可以从旅游商店那里拿回扣。这样下来,收入高一些的导游一个月能赚到两三万兑换券,那可是天文数字啊。
在我们毕业那会,体制内的机关单位和国企,很少有人会去。邮局供电所什么的,会觉得被人看不起,税务局又觉得劳心劳力。现在的电信企业牛,当时更没人去,因为别人遇到你就会说“你他妈的还在装电话呀”。当时去这些单位的,大都是成绩不太好或者家里没啥门路的同学。
在收入上,国企更是完全没有竞争力。不是玩笑,当时一个在外企门口做接待的小姐赚的都比国营单位的科长多。1996年,科长能挣1500元,外企前台小姐拿2500元,2001年科长涨到三四千,前台小姐已经是六千了,还是没法比。
疯狂跳槽
跳槽的事情,毕业后两三个月就出现了。那时候跳槽,不知道要比现在容易多少倍,体制外的吸引力太大、机会太多,你不主动找,别人会找上门来。处朋友谈恋爱我们可能比现在保守,但跳槽的胆子绝对比现在大。尽管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还是会跳个不停,没跳过槽的大家都会觉得他是个另类,是没本事才不跳。
用人单位也不大看什么忠诚度,想跳槽到外资,只要你外语好,面试用外语跟他们对一段话,基本就可以了,专业什么的不重要。那时候的大学生真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自恃都很高。
运气最好的一届
我们这届是运气最好的,什么好事都赶上了,比如第一次不参加全国统考,最后一届只缴50多元的学费(下一届就翻成好几百了);毕业时是岗位等我们,包分配,和老师关系好点还可以挑挑拣拣,后面的几届运气都没这么好了。
那时候中国刚刚启动对外贸易,外语系的毕业生最吃香。我们商务日语班三十五个人,五六个劳务输出去了日本;五六个去旅游公司当了导游;我和几个同学通过外国航空服务公司,进了日航;余下的大都进了外贸公司、服装进出口公司、木材进出口公司这类的企业。
跟现在一样,大家出来工作了都想着要赚钱。当时很多日企来中国建厂,需要培养一批未来技术骨干,招来的新人一般都要先去日本实习个一两年。那时出国可是件神圣的事,一般都是表现好的人才有机会。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想去那边,我当时就比较犹豫,因为是家里独生子,家人也不想我出去,于是就留在虹桥机场做日航的货运工作。
当时,日航的每月工资里还有五六百的兑换券,在黑市上这些能换到七八百元人民币。在1990年代这样的收入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两万人民币。在一些指定地方,兑换券还可以买到特许商品。
那时候外企的工作很有面子,给的钱也多,差不多是国营单位的两三倍。日航每个季节还会发两套服装,我现在还保留着呢。衣服都是量身定做,手工缝制,面料非常好。发的羽绒服到现在都还没有钻毛,皮鞋则是法国货。当时我们穿着工作服出去参加活动,都会有人过来问,你这身衣服哪里来的,感觉非常自豪。
不过,我并不算是拿钱多的,多的是做导游的同学。那时候中国旅游市场刚开放,有很多外国人来中国玩,导游就成了肥差,有个行话叫“打枪”,比如日本人喜欢中国字画,卖给他们一幅可能五六千,其实成本也就几块钱,导游可以从旅游商店那里拿回扣。这样下来,收入高一些的导游一个月能赚到两三万兑换券,那可是天文数字啊。
在我们毕业那会,体制内的机关单位和国企,很少有人会去。邮局供电所什么的,会觉得被人看不起,税务局又觉得劳心劳力。现在的电信企业牛,当时更没人去,因为别人遇到你就会说“你他妈的还在装电话呀”。当时去这些单位的,大都是成绩不太好或者家里没啥门路的同学。
在收入上,国企更是完全没有竞争力。不是玩笑,当时一个在外企门口做接待的小姐赚的都比国营单位的科长多。1996年,科长能挣1500元,外企前台小姐拿2500元,2001年科长涨到三四千,前台小姐已经是六千了,还是没法比。
疯狂跳槽
跳槽的事情,毕业后两三个月就出现了。那时候跳槽,不知道要比现在容易多少倍,体制外的吸引力太大、机会太多,你不主动找,别人会找上门来。处朋友谈恋爱我们可能比现在保守,但跳槽的胆子绝对比现在大。尽管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还是会跳个不停,没跳过槽的大家都会觉得他是个另类,是没本事才不跳。
用人单位也不大看什么忠诚度,想跳槽到外资,只要你外语好,面试用外语跟他们对一段话,基本就可以了,专业什么的不重要。那时候的大学生真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自恃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