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1~6年级的教材中计算占了很大比例。可见计算教学历来非常重视。对大量数字进行加、减、乘、除或综合运算,看似非常枯燥无味。所以学生往往由于对计算题没有兴趣。做题时不认真,导致错误率极高。怎样把看似枯燥无味的计算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乐于计算呢?笔者认真研读有关计算方面的教材分析,努力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积极阅读有关计算教学方面的论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唤起学生主观上对计算的重视
1 计算在生活各个领域的运用
学生普遍的学习观念是为考试而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于枯燥的计算更是应付式学习。老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引导学生深入去了解市场。买菜,超市购物,车站买票,商场消费等等所有一切生活巾的计算。
2 计算有利于思维品质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让学生明白学的东西有用,对自己的发展有好处,学生会更乐于学习。计算时一定要认真细致,看清每个数字,计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注意进位、退位,一不留神看错数字或忘记进、退位就会做错。计算中一点点小小的失误引起的错误有时可以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来形容。长期认真细致的计算会让学生有细致、严谨、踏实的良好习惯,这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都有好处。
3 了解计算的历史加深对计算的兴趣
数学计算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原始社会人类用画实物的方法记录数据,到用结绳记事……慢慢的才有了今天的数学计算计算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学好计算也是为了更好地继承祖先的文明和智慧,我们有必要学好计算。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传继使命。
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1 让学生切实掌握计算有关的定律、性质
只有让学生切实掌握有关计算的定律、性质和法则,才能让学生经过思考进行正确的计算。如要竖式计算385 269,只有正确了解它的计算法则“数位对齐,从各位加起,满十进一”,才能很好的计算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只有知道了应按小括号一中括号一大括号的次序,先算括号内的,再算括号外的。才能准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2 讲清算理,以理解题
在教学计算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方法,还要说明为何这样做的道理,只有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让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才乐学、善学。我们可以通过教具演示说明算理,如一年级教学初步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时,老师可以随机出示左右手中的粉笔,“左 右,再右 左”结果粉笔总数是一样的,通过演示直观形象的说明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有时也可通过操作学具理解算理,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在教学“8 3=?”时,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去掌握“凑十法”的思考过程,不仅使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还可发展学生的思维,还可联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以举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例子:“上衣每件58元,裤子每条32元。买5套这样的衣服,一共需要多少元?”引导学生根据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列出两个算式:58×3 32×3和(58 32)×3,通过一题两解,帮助学生理解分配律。虽然这样的理解没有经过严格推理论证。但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3 加强口算和估算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培养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着手。书上要求的基本口算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乘法口诀也要颠来倒去背得滚瓜烂熟。这样有利于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和速度。常用数据要熟记,例如:25×4=100,75×4=300,125×8=1000,3/4=0.75,1/8=0.125,等等,这些数据在各种类型的计算题中经常出现,熟练掌握能使计算变得简便,从而提搞计算的速度。
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估算,估算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如计算“29×8=?”的算式,估算时把29看成30,估算结果是240,通过笔算答案是232,非常接近240,说明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4。分层练习,形式多样。讲求效率
多样有效的练习才能切实提高计算能力。
(1)练习时要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设计些数据与运算符号相同。括号位置不同的一组算式让学生进行练习:200-120÷(2×3),(200-120)÷2×3,200-120÷2×3,(200-120÷2)×3,让学生养成计算前先审题,确定运算顺序后再计算的习惯。
(2)容易混淆的计算错误的对比练习。
有一些看上去相似的算式。老师要有意识地组织练习对比:如6 7,13-6,13-7,8 7,15-8,15-7等。如算式4/9 5/9和4/9×5/9,17×6和16×7,23×4和24×3,5×16和6×15等。有些积相近的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七九六十三等;还有积相同的:六六三十六、四几三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等;还有些积相似的: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六六三十六、七九六十三等,也要单独进行对比练习,以便记忆。
(3)发掘计算中的思考性。
老师设计的计算题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才更乐于计算。如97 36 103 64,335-97-103 65,999-162 101-238等启发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努力发掘题目中隐藏的思考性,让学生品尝探索、发现和成功的喜悦。
(4)多样的题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趣的数据,新颖的题型,巧妙的解题思路,都会使学生对枯燥的计算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模仿小动物比赛”“鸽子送信”“啄木鸟医生找错题”“班级小组竞赛”“小蚂蚁找家”等情景变式题。更能让低年级学生喜欢和接受。还有如“连线”“填表”“填方框”“填数轴”“接着完成题目的另一部分”等题目形式。让计算变得丰富多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计算能力的提高和训练,不排除计算器的使用,在解题时有时口算估算更简单,有时计算器更方便,我们要灵活运用手中的计算工具,但绝不能有依赖心理。通过计算的适度训练我们重在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不是一味的讲究速度,无休止的进行练习。
在进行计算时,学生既有主观的兴趣和爱好,又有好的计算方式和方法。计算也就变得趣味盎然了。
一、唤起学生主观上对计算的重视
1 计算在生活各个领域的运用
学生普遍的学习观念是为考试而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于枯燥的计算更是应付式学习。老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引导学生深入去了解市场。买菜,超市购物,车站买票,商场消费等等所有一切生活巾的计算。
2 计算有利于思维品质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让学生明白学的东西有用,对自己的发展有好处,学生会更乐于学习。计算时一定要认真细致,看清每个数字,计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注意进位、退位,一不留神看错数字或忘记进、退位就会做错。计算中一点点小小的失误引起的错误有时可以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来形容。长期认真细致的计算会让学生有细致、严谨、踏实的良好习惯,这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都有好处。
3 了解计算的历史加深对计算的兴趣
数学计算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原始社会人类用画实物的方法记录数据,到用结绳记事……慢慢的才有了今天的数学计算计算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学好计算也是为了更好地继承祖先的文明和智慧,我们有必要学好计算。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传继使命。
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1 让学生切实掌握计算有关的定律、性质
只有让学生切实掌握有关计算的定律、性质和法则,才能让学生经过思考进行正确的计算。如要竖式计算385 269,只有正确了解它的计算法则“数位对齐,从各位加起,满十进一”,才能很好的计算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只有知道了应按小括号一中括号一大括号的次序,先算括号内的,再算括号外的。才能准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2 讲清算理,以理解题
在教学计算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方法,还要说明为何这样做的道理,只有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让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才乐学、善学。我们可以通过教具演示说明算理,如一年级教学初步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时,老师可以随机出示左右手中的粉笔,“左 右,再右 左”结果粉笔总数是一样的,通过演示直观形象的说明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有时也可通过操作学具理解算理,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在教学“8 3=?”时,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去掌握“凑十法”的思考过程,不仅使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还可发展学生的思维,还可联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以举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例子:“上衣每件58元,裤子每条32元。买5套这样的衣服,一共需要多少元?”引导学生根据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列出两个算式:58×3 32×3和(58 32)×3,通过一题两解,帮助学生理解分配律。虽然这样的理解没有经过严格推理论证。但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3 加强口算和估算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培养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着手。书上要求的基本口算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乘法口诀也要颠来倒去背得滚瓜烂熟。这样有利于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和速度。常用数据要熟记,例如:25×4=100,75×4=300,125×8=1000,3/4=0.75,1/8=0.125,等等,这些数据在各种类型的计算题中经常出现,熟练掌握能使计算变得简便,从而提搞计算的速度。
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估算,估算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如计算“29×8=?”的算式,估算时把29看成30,估算结果是240,通过笔算答案是232,非常接近240,说明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4。分层练习,形式多样。讲求效率
多样有效的练习才能切实提高计算能力。
(1)练习时要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设计些数据与运算符号相同。括号位置不同的一组算式让学生进行练习:200-120÷(2×3),(200-120)÷2×3,200-120÷2×3,(200-120÷2)×3,让学生养成计算前先审题,确定运算顺序后再计算的习惯。
(2)容易混淆的计算错误的对比练习。
有一些看上去相似的算式。老师要有意识地组织练习对比:如6 7,13-6,13-7,8 7,15-8,15-7等。如算式4/9 5/9和4/9×5/9,17×6和16×7,23×4和24×3,5×16和6×15等。有些积相近的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七九六十三等;还有积相同的:六六三十六、四几三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等;还有些积相似的: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六六三十六、七九六十三等,也要单独进行对比练习,以便记忆。
(3)发掘计算中的思考性。
老师设计的计算题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才更乐于计算。如97 36 103 64,335-97-103 65,999-162 101-238等启发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努力发掘题目中隐藏的思考性,让学生品尝探索、发现和成功的喜悦。
(4)多样的题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趣的数据,新颖的题型,巧妙的解题思路,都会使学生对枯燥的计算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模仿小动物比赛”“鸽子送信”“啄木鸟医生找错题”“班级小组竞赛”“小蚂蚁找家”等情景变式题。更能让低年级学生喜欢和接受。还有如“连线”“填表”“填方框”“填数轴”“接着完成题目的另一部分”等题目形式。让计算变得丰富多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计算能力的提高和训练,不排除计算器的使用,在解题时有时口算估算更简单,有时计算器更方便,我们要灵活运用手中的计算工具,但绝不能有依赖心理。通过计算的适度训练我们重在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不是一味的讲究速度,无休止的进行练习。
在进行计算时,学生既有主观的兴趣和爱好,又有好的计算方式和方法。计算也就变得趣味盎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