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耶鲁大学毕业生张磊向母校捐款8888888美元的事情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中国留学生不把钱交给父母,不捐给自己的祖国,却捐给只读了几年书的学校。其实,有过留学经历,尤其是在国外读书时受到过母校关爱的人对这件事并不会感到惊讶——
在美国,母校与校友之间的关系要比国内紧密得多,人与人之间也经常因为母校被联系在一起。前几天,我有一个考上马里兰大学的朋友去上海领事馆办签证,签证官看了她的材料就说:“你是去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读书啊!”我的朋友连忙解释说,自己并不是去读什么哈佛、耶鲁。签证官笑笑说:“我就是马里兰大学毕业的呀,那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然后立马给我的朋友办好了签证。在国内,人们经常会提到“关系”、“后门”,在美国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之间就是一种“关系”,一种“后门”。
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历来就很看重校友与母校的联系。很多新生选择学校的时候,经常会很关注一个指标,那就是校友给母校捐款的数目以及校友给母校捐款的人数比例。我在美国本科毕业的时候,母校校友董事会的主席就对全体毕业生说,如果你对学校有感激之情,那就一定要记得给母校捐款,捐款的数目倒无所谓。主席还怕我们为捐多少钱为难,居然细致地说:“毕业第一年,给母校的捐款额相当于你在馆子里吃一顿大餐的开销就可以了。” 在美国人看来,毕业生回报学校的比例越高,代表着他们对母校教育质量的认可度越高。在校的时候,你的评估可能会受到成绩或就业等等因素的影响,而毕业之后你的表现,最能反映你对母校的真实看法。各大财团及教育基金会会根据毕业生回报母校人数的比例来衡量一个学校,评估这个学校的价值,由此决定它们的捐款数目。也就是说,我们作为普通校友每捐一美元,为母校带来的效益可能会几百倍几千倍的增加。 所以,给母校捐款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团结的象征,是校友认可学校教育的一个体现,绝不仅仅是捐钱那么简单。
很多时候,这种捐款被学校用很好的营销模式巩固下来。比如我们每个毕业生隔几个月就会收到母校寄来的杂志,上面除了介绍学校的近况外,还会有校友捐款的列表,捐款数目和次数都一目了然。毕业之后,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单觉得有些诧异,毕业才不到一年,和自己同一届的人里,捐款年数居然有两年甚至三年的。后来一打听,发现原来这些同学在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给学校捐款了!每个对母校有感情的毕业生都不想被同学和校友看到自己只捐了一点点钱,于是就拼命地给母校捐钱。这种校友间相互的竞争,也让捐款数目增加不少。
现在我每年都给母校捐款,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些因素外,最重要的还是我真心想要回报母校,因为她给我了很多。作为我们这一届的Valedictorian (年级总成绩排名第一并且在毕业典礼上演讲的学生),我的照片经常会出现在学校的期刊或宣传手册上,尤其是我作为一个国际学生,几乎所有向国际学生宣传的材料上都有我。每每收到母校寄来的这些材料,看到自己仍被母校这样的重视,我实在有一种难以言语的感恩之情。
在我上本科的时候,学校给了我全额奖学金,并且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虽然我不是音乐系学生,但因为是学校交响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音乐系的教授都很照顾我,系主任还免费给我上钢琴课;我暑假留在学校招生办工作,数学系的教授就让我免费住他家;我申请了一个去华盛顿及欧洲各国进行关于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学期考察项目,正愁没有经费的时候,学校财务室告诉我说,收到了一个匿名的捐款,只是捐给我个人的,供我参加这个项目……我到现在都不知道究竟是谁给了我这笔钱,但我知道,这和母校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美国申请硕士博士甚至找工作,都有一个很实际的事情,就是请母校的教授给你写推荐信,获得一封好的推荐信对你会很有利。在我申请研究生的时候,就去请校长给我写推荐信,本以为会很困难:堂堂的一个大学校长,怎么有时间给毕业生写推荐信呢?结果他欣然同意,还根据我申请的不同学校写了几个不同版本的推荐信。我现在能领到全额奖学金,外加助教津贴和亚细亚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的收入,都离不开母校校长这封郑重的推荐信。我给母校的捐款虽然没有张磊这样7位数的美金,但也已经从两位数上升到了三位数,而且我相信,我会一直这么做下去。
在给母校捐款的时候,你还可以注明把这份捐款以谁的名义捐给学校的某个项目或个人。这样一来,你首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好好感谢那些对自己有过莫大帮助的老师,我的捐款一般都是以“向某某教授表示敬意”的名义捐给母校的。如果我说我的捐款必须用在给中国来的留学生的奖学金里,那学校就不能把这钱用在造房子上,甚至你如果是日本的留学生,都不能拿我的这笔钱。所以很多时候钱虽然捐给了学校,但捐款人依然参与了钱的支配。
我觉得,中国的学校有必要借鉴一下这种运作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教授们自然会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校的时候感到学有所成,从而让他们能够在毕业后主动捐款。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强大有效的校友网络,为自己的发展找到契机,而不需要走歪门邪道。这种模式也很人性化,给人贡献和回报的机会,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有一颗感恩的心,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美好,社会更和谐。
·小链接·
中国校友会网2010中国大学接收富豪校友捐赠排行榜(前十位)
在美国,母校与校友之间的关系要比国内紧密得多,人与人之间也经常因为母校被联系在一起。前几天,我有一个考上马里兰大学的朋友去上海领事馆办签证,签证官看了她的材料就说:“你是去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读书啊!”我的朋友连忙解释说,自己并不是去读什么哈佛、耶鲁。签证官笑笑说:“我就是马里兰大学毕业的呀,那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然后立马给我的朋友办好了签证。在国内,人们经常会提到“关系”、“后门”,在美国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之间就是一种“关系”,一种“后门”。
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历来就很看重校友与母校的联系。很多新生选择学校的时候,经常会很关注一个指标,那就是校友给母校捐款的数目以及校友给母校捐款的人数比例。我在美国本科毕业的时候,母校校友董事会的主席就对全体毕业生说,如果你对学校有感激之情,那就一定要记得给母校捐款,捐款的数目倒无所谓。主席还怕我们为捐多少钱为难,居然细致地说:“毕业第一年,给母校的捐款额相当于你在馆子里吃一顿大餐的开销就可以了。” 在美国人看来,毕业生回报学校的比例越高,代表着他们对母校教育质量的认可度越高。在校的时候,你的评估可能会受到成绩或就业等等因素的影响,而毕业之后你的表现,最能反映你对母校的真实看法。各大财团及教育基金会会根据毕业生回报母校人数的比例来衡量一个学校,评估这个学校的价值,由此决定它们的捐款数目。也就是说,我们作为普通校友每捐一美元,为母校带来的效益可能会几百倍几千倍的增加。 所以,给母校捐款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团结的象征,是校友认可学校教育的一个体现,绝不仅仅是捐钱那么简单。
很多时候,这种捐款被学校用很好的营销模式巩固下来。比如我们每个毕业生隔几个月就会收到母校寄来的杂志,上面除了介绍学校的近况外,还会有校友捐款的列表,捐款数目和次数都一目了然。毕业之后,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单觉得有些诧异,毕业才不到一年,和自己同一届的人里,捐款年数居然有两年甚至三年的。后来一打听,发现原来这些同学在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给学校捐款了!每个对母校有感情的毕业生都不想被同学和校友看到自己只捐了一点点钱,于是就拼命地给母校捐钱。这种校友间相互的竞争,也让捐款数目增加不少。
现在我每年都给母校捐款,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些因素外,最重要的还是我真心想要回报母校,因为她给我了很多。作为我们这一届的Valedictorian (年级总成绩排名第一并且在毕业典礼上演讲的学生),我的照片经常会出现在学校的期刊或宣传手册上,尤其是我作为一个国际学生,几乎所有向国际学生宣传的材料上都有我。每每收到母校寄来的这些材料,看到自己仍被母校这样的重视,我实在有一种难以言语的感恩之情。
在我上本科的时候,学校给了我全额奖学金,并且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虽然我不是音乐系学生,但因为是学校交响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音乐系的教授都很照顾我,系主任还免费给我上钢琴课;我暑假留在学校招生办工作,数学系的教授就让我免费住他家;我申请了一个去华盛顿及欧洲各国进行关于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学期考察项目,正愁没有经费的时候,学校财务室告诉我说,收到了一个匿名的捐款,只是捐给我个人的,供我参加这个项目……我到现在都不知道究竟是谁给了我这笔钱,但我知道,这和母校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美国申请硕士博士甚至找工作,都有一个很实际的事情,就是请母校的教授给你写推荐信,获得一封好的推荐信对你会很有利。在我申请研究生的时候,就去请校长给我写推荐信,本以为会很困难:堂堂的一个大学校长,怎么有时间给毕业生写推荐信呢?结果他欣然同意,还根据我申请的不同学校写了几个不同版本的推荐信。我现在能领到全额奖学金,外加助教津贴和亚细亚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的收入,都离不开母校校长这封郑重的推荐信。我给母校的捐款虽然没有张磊这样7位数的美金,但也已经从两位数上升到了三位数,而且我相信,我会一直这么做下去。
在给母校捐款的时候,你还可以注明把这份捐款以谁的名义捐给学校的某个项目或个人。这样一来,你首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好好感谢那些对自己有过莫大帮助的老师,我的捐款一般都是以“向某某教授表示敬意”的名义捐给母校的。如果我说我的捐款必须用在给中国来的留学生的奖学金里,那学校就不能把这钱用在造房子上,甚至你如果是日本的留学生,都不能拿我的这笔钱。所以很多时候钱虽然捐给了学校,但捐款人依然参与了钱的支配。
我觉得,中国的学校有必要借鉴一下这种运作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教授们自然会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校的时候感到学有所成,从而让他们能够在毕业后主动捐款。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强大有效的校友网络,为自己的发展找到契机,而不需要走歪门邪道。这种模式也很人性化,给人贡献和回报的机会,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有一颗感恩的心,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美好,社会更和谐。
·小链接·
中国校友会网2010中国大学接收富豪校友捐赠排行榜(前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