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给母校捐款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tt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耶鲁大学毕业生张磊向母校捐款8888888美元的事情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中国留学生不把钱交给父母,不捐给自己的祖国,却捐给只读了几年书的学校。其实,有过留学经历,尤其是在国外读书时受到过母校关爱的人对这件事并不会感到惊讶——
  
  在美国,母校与校友之间的关系要比国内紧密得多,人与人之间也经常因为母校被联系在一起。前几天,我有一个考上马里兰大学的朋友去上海领事馆办签证,签证官看了她的材料就说:“你是去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读书啊!”我的朋友连忙解释说,自己并不是去读什么哈佛、耶鲁。签证官笑笑说:“我就是马里兰大学毕业的呀,那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然后立马给我的朋友办好了签证。在国内,人们经常会提到“关系”、“后门”,在美国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之间就是一种“关系”,一种“后门”。
  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历来就很看重校友与母校的联系。很多新生选择学校的时候,经常会很关注一个指标,那就是校友给母校捐款的数目以及校友给母校捐款的人数比例。我在美国本科毕业的时候,母校校友董事会的主席就对全体毕业生说,如果你对学校有感激之情,那就一定要记得给母校捐款,捐款的数目倒无所谓。主席还怕我们为捐多少钱为难,居然细致地说:“毕业第一年,给母校的捐款额相当于你在馆子里吃一顿大餐的开销就可以了。” 在美国人看来,毕业生回报学校的比例越高,代表着他们对母校教育质量的认可度越高。在校的时候,你的评估可能会受到成绩或就业等等因素的影响,而毕业之后你的表现,最能反映你对母校的真实看法。各大财团及教育基金会会根据毕业生回报母校人数的比例来衡量一个学校,评估这个学校的价值,由此决定它们的捐款数目。也就是说,我们作为普通校友每捐一美元,为母校带来的效益可能会几百倍几千倍的增加。 所以,给母校捐款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团结的象征,是校友认可学校教育的一个体现,绝不仅仅是捐钱那么简单。
  很多时候,这种捐款被学校用很好的营销模式巩固下来。比如我们每个毕业生隔几个月就会收到母校寄来的杂志,上面除了介绍学校的近况外,还会有校友捐款的列表,捐款数目和次数都一目了然。毕业之后,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单觉得有些诧异,毕业才不到一年,和自己同一届的人里,捐款年数居然有两年甚至三年的。后来一打听,发现原来这些同学在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给学校捐款了!每个对母校有感情的毕业生都不想被同学和校友看到自己只捐了一点点钱,于是就拼命地给母校捐钱。这种校友间相互的竞争,也让捐款数目增加不少。
  现在我每年都给母校捐款,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些因素外,最重要的还是我真心想要回报母校,因为她给我了很多。作为我们这一届的Valedictorian (年级总成绩排名第一并且在毕业典礼上演讲的学生),我的照片经常会出现在学校的期刊或宣传手册上,尤其是我作为一个国际学生,几乎所有向国际学生宣传的材料上都有我。每每收到母校寄来的这些材料,看到自己仍被母校这样的重视,我实在有一种难以言语的感恩之情。
  在我上本科的时候,学校给了我全额奖学金,并且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虽然我不是音乐系学生,但因为是学校交响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音乐系的教授都很照顾我,系主任还免费给我上钢琴课;我暑假留在学校招生办工作,数学系的教授就让我免费住他家;我申请了一个去华盛顿及欧洲各国进行关于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学期考察项目,正愁没有经费的时候,学校财务室告诉我说,收到了一个匿名的捐款,只是捐给我个人的,供我参加这个项目……我到现在都不知道究竟是谁给了我这笔钱,但我知道,这和母校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美国申请硕士博士甚至找工作,都有一个很实际的事情,就是请母校的教授给你写推荐信,获得一封好的推荐信对你会很有利。在我申请研究生的时候,就去请校长给我写推荐信,本以为会很困难:堂堂的一个大学校长,怎么有时间给毕业生写推荐信呢?结果他欣然同意,还根据我申请的不同学校写了几个不同版本的推荐信。我现在能领到全额奖学金,外加助教津贴和亚细亚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的收入,都离不开母校校长这封郑重的推荐信。我给母校的捐款虽然没有张磊这样7位数的美金,但也已经从两位数上升到了三位数,而且我相信,我会一直这么做下去。
  在给母校捐款的时候,你还可以注明把这份捐款以谁的名义捐给学校的某个项目或个人。这样一来,你首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好好感谢那些对自己有过莫大帮助的老师,我的捐款一般都是以“向某某教授表示敬意”的名义捐给母校的。如果我说我的捐款必须用在给中国来的留学生的奖学金里,那学校就不能把这钱用在造房子上,甚至你如果是日本的留学生,都不能拿我的这笔钱。所以很多时候钱虽然捐给了学校,但捐款人依然参与了钱的支配。
  我觉得,中国的学校有必要借鉴一下这种运作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教授们自然会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校的时候感到学有所成,从而让他们能够在毕业后主动捐款。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强大有效的校友网络,为自己的发展找到契机,而不需要走歪门邪道。这种模式也很人性化,给人贡献和回报的机会,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有一颗感恩的心,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美好,社会更和谐。
  
  ·小链接·
  
  中国校友会网2010中国大学接收富豪校友捐赠排行榜(前十位)
其他文献
【关键词】理趣课堂;教学要点;科学课例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5-0056-04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笔者和团队致力于打造理趣课堂。所谓理趣課堂,就是科学学习中探究事物变化规律、建构概念的理性学习活动,与富有活力、张力的趣味学习过程相互交融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寓理于趣、趣蕴于理、理趣相生。打造理趣课堂需要理趣教学。理趣教学是教师和
【关键词】绘本教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7-0067-02  近年来,绘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日趋广泛。本文,笔者以译林版“跟上兔子小学英语分级绘本”四年级第一季Home Is Best为例,阐述利用绘本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心得。  一、呈现封面,培养语言能力  1.分步呈现封面,启
【摘 要】神话故事都是有母题的。我们在指导学生创写神话故事的时候,既需要找到传统母题的脐带,又要植入情节变量,进行整体关联的自圆其说。这样,小学生写出来的新神话故事才会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关键词】神话故事 母题 融合 变量 自圆其说  在小学阶段,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神话故事类阅读文本,也设计了神话类的作文题目,以帮助处于故事思维阶段的儿童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
我爸妈嫌我……  (以下发言来自锐角网)  ★我爸嫌我不争气,整天就知道玩电脑,可是他不知道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在拼命学习。我妈嫌我不劳动,从来不懂得帮她分担点家务,可是明明就是她害怕耽误我学习而不让我做家务的。我妈嫌我不淑女,头发短,穿着邋遢,整天大大咧咧跟一堆男生混在一起。我妈嫌我乱花钱,乱买文具和零食,可那是我从买衣服的钱里省下来的,这是我的选择,有错吗?我妈最嫌我的一点就是,我从来不
有诗为证:  她掕着裙子走上来,拿起书  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  但她觉得一切很熟悉,像读自己  故事刚刚开始  传说这样结束  ——正值乌鸦活动的时候  组诗『女人——夜境』    翟永明,被称为“诗妖”的当代著名女诗人,作品曾被翻译成英、德、日、荷兰等国文字。第一次见到翟永明的时候,我还是被她的容颜震住了,她很美,更可贵的是,她美而不自觉。我们的谈话充满了闲聊式的快乐,她推荐了一本书《和尚和哲
每天,当你一脸严肃地走进教室,像个训练有素的水手那样开始为学业努力打拼时,你知道吗,你心里的那个小孩正躲在船舱下,认真地看一本漫画,偶尔也会唱不成调的歌谣,编不像话的故事逗自己玩儿。直到他困了,把漫画书往脸上一盖,任口水在书上开始它们的阅读……就这样,你心里的孩子睡着了。他本来不想睡的,他一直盼着你去陪他玩呢。  别让你的快乐等太久,好吗?  亲爱的,别跟我说“你没时间,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这样的
一直喜欢《环游世界365天》扉页上的那句话,“世界是一本书,如果你不去旅行,你就只看到了第一页。”日常生活将我们圈在某个地方,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状态,时间久了,难免懈怠。而旅行作为外来的刺激,则使我们充满新鲜的活力。旅行,是我的心头好。  似乎从小就对地图有种特殊的爱好,即使在高考前那段分秒必争的日子里,我还是花了几个礼拜的时间认真研究了美国地图。之后的事情,彷佛是冥冥之中注定,那年高考文科综合卷的
同学们,有没有在某个瞬间,突然发现自己干了一桩无比傻的事?作为一个认不清方向的人,本人今天又走错路了,走了好久都没找到目的地,拉住路人一问,发现又认错东南西北了(路痴频率已达到几天一次)。  弱问有相同经历的吗?或者,大家也来分享你的“蠢哭一刻”吧!  ——青灰色  @安浅汐: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前桌回答问题(没有叫名字,只是点了一下)。我以为叫我,就站起来了……全班同学都笑翻了。  @何处觅秋霜
【摘 要】学习是当代城市儿童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因此学习生活成了他们主要的生活形式和特殊的存在方式,学习生活品质的提升关乎儿童的生命体验与生命价值。南京市考棚小学“明道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立足于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让儿童在完成有趣味、有价值、有挑战的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看见知识的迭代、思维的进阶、生命的增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校本课程;高品质;学习生活  【中图分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  这是德国电影《英俊少年》中脍炙人口的歌,相信你一定喜欢。  是啊,谁不希望人际关系的天空永远阳光灿烂呢!就像你,一直觉得“自己还蛮有魄力”,即使别人议论,你仍然认为“我就是我,从来不需要‘装’”。你很自信,自我感觉不错,这可能和你的学习生涯向来比较顺有关吧,我猜。  可是就像天气的多变一样,人际关系的天空不会永远阳光灿烂。你看,阴云出现了吧,在你尚未踏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