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的就业之路越来越广阔,毕业后选择如何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高校就业现状入手,分析民办高校开展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并提出解决目前大学生职业指导状况相应的办法。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职业指导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1980年后,以民间资本注入的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民办高校在册数量已经达到676所(包含独立学院323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35.4%;民办高校在校生达到476.7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0.9%。
国家统计局统计发现,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五年增加近100万人,由2011年660万上涨至2015年749万。而民办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加也很迅猛,在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已引起国家、学校、家庭和学生的极大关注;同时,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联系着民办高校的招生和发展前景等生存问题。
由于民办高校学生是按照三本线录取入学的,其成绩一般都与一、二本学生存在差异,这使得学生自身对前途和未来缺乏信心,对毕业文凭的含“金”量以及毕业后待遇等有所顾忌和质疑。加之,民办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对于职业指导课程的安排有点流于形式,致使学生缺乏对自身情况的了解和对未来职业的合理计划,这也使得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加严峻的现实压力。
一、开展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大学生职业指导就是根据高校培养目标和学校教学特点,帮助学生学习职业知识,了解国家就业政策以及就业形势,帮助学生结合自己情况和条件选择升学或就业途径,引导学生以社会实际需求调整就业期望值,在提高全面素质的同时,主动增强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将伴随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因此,在民办高校学生中开展职业指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让学生了解社会,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由于学生在毕业前没有从事任何职业,对社会及职业的了解也几乎是空白。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能够帮助他们提前了解和认识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帮助他们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要求正确地进行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从而对社会和自身有一个真实、客观的认识,以确立切实可行的职业方向。
第二,让学生明确目标和理想,增强职业核心竞争力。
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人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幻想,对于职业的认识通常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职业指导有助于学生在了解职业的划分后,对自己的综合优、劣势进行对比分析,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并且通过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状况之间的距离,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与措施,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三,让学生挖掘自我潜能,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职前准备。
职业指导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解企业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对人的品德、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主动地、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课程、制订学习计划、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业技能等,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成才意识,挖掘自我潜能,增强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以做好职前准备。
二、民办高校学生职业指导现状
近几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民办高校纷纷在校内成立相关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如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就创中心等,以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和帮助。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就业指导工作还是陷入了无法真正起到相应作用的困境。这种困境存在的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只是集中在大学四年级的毕业阶段,无法达到系统化。虽然民办高校已经将职业指导课程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但苦于教学人员以及教学方法的缺乏,不能有效开展职业指导课程授课。职业指导的仅仅体现在发布就业信息,传达就业政策,组织校园招聘会,不能系统地对学生就业起到指导促进作用。
第二,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不能满足需要,指导水平专业化程度低。民办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主要由就业指导部门主抓和学院副书记以及辅导员兼任,没有专门的从业人员,更多的具体事务也是由学院来承担完成,这此兼职人员工作已十分繁杂,无法做到全身心投入,因而职业指导人员要想达到指导水平专业化的程度很难。
第三,民办高校的职业指导还未能充分发挥社会资源。虽然民办高校也建立了一些实习基地,但还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具有实践意义的职业指导;同时高校的职业指导也还未挖掘学生家长的资源,辅导员与家长的沟通多为学生的学习、表现等情况,较少谈及就业问题,对于孩子就业去向问题的交流探讨很少,缺乏沟通实施共同指导的途径。
三、民办高校如何开展职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是政府、社会和家庭密切关注的问题,而且将会带来高等教育的深刻变化。因此,如何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应根据市场动态需求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直接面向市场设置和调整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着力体现综合素养的提升的要求,突出以应用能力为主线,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实行课堂教学+岗前培训+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都学有所长、用有所学,成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2.加强职业培养力度,充实专职教师队伍
加强对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培养,建立专业化队伍带动高校整體职业指导工作。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需从两个方面人手。其一,加强对现有专职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培养,进行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相关理论学习,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其二,注意“双型师”教师的培训,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聘请客座教授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实用性。这些教师既可以直接带给学生大量的社会、市场和企业的信息。
3.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就业意向单位
重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也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手段。通过实习基地的方式,一则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在行业的优势,根据企业需要,对现行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方向性引导和建议,使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结合得更紧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另则,毕业生可通过实习获得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机会,零距离地接触实际工作环境,从而更迅速、更平稳地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增强就业竞争力;再则,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基地也往往会成为学生将来就业的意向单位。
就业是民办高校生存发展基石,齐心协力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刚 吕嘉龙.独立学院就业困难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时代经贸,2012(1).
[2]陈雅珍.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4).
[3]韩莉.我国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河南大学,2011.
[4]李亮辉.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初探[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4(10).
[5]杨潇.民办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作者简介:
刘华(1975-),女,湖北仙桃人,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就业培训指导。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职业指导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1980年后,以民间资本注入的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民办高校在册数量已经达到676所(包含独立学院323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35.4%;民办高校在校生达到476.7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0.9%。
国家统计局统计发现,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五年增加近100万人,由2011年660万上涨至2015年749万。而民办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加也很迅猛,在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已引起国家、学校、家庭和学生的极大关注;同时,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联系着民办高校的招生和发展前景等生存问题。
由于民办高校学生是按照三本线录取入学的,其成绩一般都与一、二本学生存在差异,这使得学生自身对前途和未来缺乏信心,对毕业文凭的含“金”量以及毕业后待遇等有所顾忌和质疑。加之,民办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对于职业指导课程的安排有点流于形式,致使学生缺乏对自身情况的了解和对未来职业的合理计划,这也使得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加严峻的现实压力。
一、开展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大学生职业指导就是根据高校培养目标和学校教学特点,帮助学生学习职业知识,了解国家就业政策以及就业形势,帮助学生结合自己情况和条件选择升学或就业途径,引导学生以社会实际需求调整就业期望值,在提高全面素质的同时,主动增强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将伴随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因此,在民办高校学生中开展职业指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让学生了解社会,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由于学生在毕业前没有从事任何职业,对社会及职业的了解也几乎是空白。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能够帮助他们提前了解和认识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帮助他们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要求正确地进行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从而对社会和自身有一个真实、客观的认识,以确立切实可行的职业方向。
第二,让学生明确目标和理想,增强职业核心竞争力。
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人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幻想,对于职业的认识通常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职业指导有助于学生在了解职业的划分后,对自己的综合优、劣势进行对比分析,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并且通过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状况之间的距离,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与措施,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三,让学生挖掘自我潜能,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职前准备。
职业指导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解企业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对人的品德、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主动地、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课程、制订学习计划、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业技能等,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成才意识,挖掘自我潜能,增强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以做好职前准备。
二、民办高校学生职业指导现状
近几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民办高校纷纷在校内成立相关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如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就创中心等,以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和帮助。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就业指导工作还是陷入了无法真正起到相应作用的困境。这种困境存在的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只是集中在大学四年级的毕业阶段,无法达到系统化。虽然民办高校已经将职业指导课程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但苦于教学人员以及教学方法的缺乏,不能有效开展职业指导课程授课。职业指导的仅仅体现在发布就业信息,传达就业政策,组织校园招聘会,不能系统地对学生就业起到指导促进作用。
第二,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不能满足需要,指导水平专业化程度低。民办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主要由就业指导部门主抓和学院副书记以及辅导员兼任,没有专门的从业人员,更多的具体事务也是由学院来承担完成,这此兼职人员工作已十分繁杂,无法做到全身心投入,因而职业指导人员要想达到指导水平专业化的程度很难。
第三,民办高校的职业指导还未能充分发挥社会资源。虽然民办高校也建立了一些实习基地,但还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具有实践意义的职业指导;同时高校的职业指导也还未挖掘学生家长的资源,辅导员与家长的沟通多为学生的学习、表现等情况,较少谈及就业问题,对于孩子就业去向问题的交流探讨很少,缺乏沟通实施共同指导的途径。
三、民办高校如何开展职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是政府、社会和家庭密切关注的问题,而且将会带来高等教育的深刻变化。因此,如何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应根据市场动态需求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直接面向市场设置和调整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着力体现综合素养的提升的要求,突出以应用能力为主线,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实行课堂教学+岗前培训+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都学有所长、用有所学,成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2.加强职业培养力度,充实专职教师队伍
加强对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培养,建立专业化队伍带动高校整體职业指导工作。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需从两个方面人手。其一,加强对现有专职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培养,进行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相关理论学习,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其二,注意“双型师”教师的培训,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聘请客座教授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实用性。这些教师既可以直接带给学生大量的社会、市场和企业的信息。
3.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就业意向单位
重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也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手段。通过实习基地的方式,一则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在行业的优势,根据企业需要,对现行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方向性引导和建议,使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结合得更紧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另则,毕业生可通过实习获得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机会,零距离地接触实际工作环境,从而更迅速、更平稳地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增强就业竞争力;再则,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基地也往往会成为学生将来就业的意向单位。
就业是民办高校生存发展基石,齐心协力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刚 吕嘉龙.独立学院就业困难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时代经贸,2012(1).
[2]陈雅珍.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4).
[3]韩莉.我国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河南大学,2011.
[4]李亮辉.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初探[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4(10).
[5]杨潇.民办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作者简介:
刘华(1975-),女,湖北仙桃人,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就业培训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