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对教师理答的意义、现状做理性的分析与思考,提升理答智慧,能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成就精彩课堂。
【关键词】理答 预设 倾听 等待 评价
【背景分析】
倾听与表达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手段。但在我们的课堂上,尤其在我们的复习课,常常发现很多学生不爱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很多学生虽然善于思考,但又不勇于、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于其他同学的回答更不会专心去听。当教师让某个学生单独回答问题时,该学生的回答似乎只是说给教师听的,形成了“一对一”的信息传递,而不是“一对多”。其他学生有的乘机讲话,有的走神,等等。作为教师,该怎么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表达的能力呢?
【案例介绍与分析】
二次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的一个有效模型,其中数形结合思想贯穿其中。中考中关于二次函数的综合题也是一个热点,而有些学生惧怕此类大题目,主要是“不识庐山真面目”。下面我们就来看在一堂二次函数的复习课中形成的一道道综合题,它们正是在学生倾听与表达中逐步完成的。
一、由点入手,作出二次函数图像
已知点A(-1,0)、B(3,0)、C(0,3),你能大致作出一个二次函数图像吗?
让学生动手作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图1),让每个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观察图像,由图像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看看哪一组得出的结论多。热烈讨论,5分钟后学生们陆续举起了手。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不断鼓励与点评,促使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1.图像是一条抛物线,轴对称图形。
2.对称轴x=1,进一步想到增减性。x<1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x>1时, y随x的增大而减小。
3.与x轴两个交点分别为A(-1,0)、B(3,0),与y轴的交点C(0,3),进一步想到方程ax2+bx+c=0(a≠0)的解为x1=-1,x2=3。
4.判断出a<0,b>0,c=3。
结论不断涌现出来。
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数”与“形”的密切关联,由一个图像出发,得出了二次函数的一些基础知识与结论,让他们尝试着把结论归纳出来,又需要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这个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和表达的能力,既有一对一的表达,又有一对多的互动,人人积极参与其中并积极思考着。
三、在得出基本结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在刚刚得出的基本结论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与哪些知识相结合提出一些问题呢?请每个小组试着提出一个问题。全班又进入热烈的讨论中。5分钟后,教师宣布小组选举代表到前面来陈述,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学生们都想表达自己的见解,也想了解别的小组的问题,每个人都全神贯注。
1.求距离(对称性——长度最值)
在对称轴上找一点M(图2),使△ACM的周长最小,最小为多少?
【解析】要使△ACM的周长最小,AC长度固定,也就是要使AM+CM的和最小,只需找A的对称点B,连接CB交对称轴x=1于M,把AM转化成BM,C、M、B在一条线上,则CM+BM最小,即AM+CM的和最小。
2. 求面积(动点——面积最值)
若D为顶点,(图3)连接CD、BC、BD,能求△BCD的面积吗?说说你的方法。(割补法)
【解析】要求△BCD的面积,也就是要把它转化成我们会求的三角形面积,通过割或补的方法来实现。
问题进一步演变:若D为图像上第一象限一动点,D在何处时△BCD的面积最大?(选择一种方法做出来)
每一个问题与解答,都由学生来点评,点评从题目的考查要求、各种解题方法的比较、解题的注意点等方面进行。教师适时地进行小结。
这堂课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来解答点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倾听和表达能力,也让学生做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得出多种解题方法。学生和教师做了及时点评和总结,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案例反思】
通过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我们的课堂要注意几点:
1.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首先自己应该学会倾听,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教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指导和适度的评价。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倾听氛围。
2.对学生要有明确的要求。在课堂上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三心”,即在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三要用心,在听取他人说话时要动脑,有选择地接受,做到 “听” “说”“思”并重,相互促进。
3.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倾听。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倾听意愿。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倾听的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时,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投入到倾听活动中去。作为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艺术,精心选择方法,激发学生倾听。
4.掌握好教学评价机制,愉悦学生的倾听体验。在倾听能力的培养中,教师不能吝啬对学生的赞扬,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倾听带来的愉悦感。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要长期坚持有意识地培养和督促,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多思、多讲、多说,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
【关键词】理答 预设 倾听 等待 评价
【背景分析】
倾听与表达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手段。但在我们的课堂上,尤其在我们的复习课,常常发现很多学生不爱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很多学生虽然善于思考,但又不勇于、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于其他同学的回答更不会专心去听。当教师让某个学生单独回答问题时,该学生的回答似乎只是说给教师听的,形成了“一对一”的信息传递,而不是“一对多”。其他学生有的乘机讲话,有的走神,等等。作为教师,该怎么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表达的能力呢?
【案例介绍与分析】
二次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的一个有效模型,其中数形结合思想贯穿其中。中考中关于二次函数的综合题也是一个热点,而有些学生惧怕此类大题目,主要是“不识庐山真面目”。下面我们就来看在一堂二次函数的复习课中形成的一道道综合题,它们正是在学生倾听与表达中逐步完成的。
一、由点入手,作出二次函数图像
已知点A(-1,0)、B(3,0)、C(0,3),你能大致作出一个二次函数图像吗?
让学生动手作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图1),让每个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观察图像,由图像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看看哪一组得出的结论多。热烈讨论,5分钟后学生们陆续举起了手。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不断鼓励与点评,促使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1.图像是一条抛物线,轴对称图形。
2.对称轴x=1,进一步想到增减性。x<1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x>1时, y随x的增大而减小。
3.与x轴两个交点分别为A(-1,0)、B(3,0),与y轴的交点C(0,3),进一步想到方程ax2+bx+c=0(a≠0)的解为x1=-1,x2=3。
4.判断出a<0,b>0,c=3。
结论不断涌现出来。
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数”与“形”的密切关联,由一个图像出发,得出了二次函数的一些基础知识与结论,让他们尝试着把结论归纳出来,又需要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这个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和表达的能力,既有一对一的表达,又有一对多的互动,人人积极参与其中并积极思考着。
三、在得出基本结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在刚刚得出的基本结论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与哪些知识相结合提出一些问题呢?请每个小组试着提出一个问题。全班又进入热烈的讨论中。5分钟后,教师宣布小组选举代表到前面来陈述,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学生们都想表达自己的见解,也想了解别的小组的问题,每个人都全神贯注。
1.求距离(对称性——长度最值)
在对称轴上找一点M(图2),使△ACM的周长最小,最小为多少?
【解析】要使△ACM的周长最小,AC长度固定,也就是要使AM+CM的和最小,只需找A的对称点B,连接CB交对称轴x=1于M,把AM转化成BM,C、M、B在一条线上,则CM+BM最小,即AM+CM的和最小。
2. 求面积(动点——面积最值)
若D为顶点,(图3)连接CD、BC、BD,能求△BCD的面积吗?说说你的方法。(割补法)
【解析】要求△BCD的面积,也就是要把它转化成我们会求的三角形面积,通过割或补的方法来实现。
问题进一步演变:若D为图像上第一象限一动点,D在何处时△BCD的面积最大?(选择一种方法做出来)
每一个问题与解答,都由学生来点评,点评从题目的考查要求、各种解题方法的比较、解题的注意点等方面进行。教师适时地进行小结。
这堂课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来解答点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倾听和表达能力,也让学生做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得出多种解题方法。学生和教师做了及时点评和总结,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案例反思】
通过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我们的课堂要注意几点:
1.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首先自己应该学会倾听,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教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指导和适度的评价。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倾听氛围。
2.对学生要有明确的要求。在课堂上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三心”,即在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三要用心,在听取他人说话时要动脑,有选择地接受,做到 “听” “说”“思”并重,相互促进。
3.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倾听。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倾听意愿。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倾听的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时,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投入到倾听活动中去。作为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艺术,精心选择方法,激发学生倾听。
4.掌握好教学评价机制,愉悦学生的倾听体验。在倾听能力的培养中,教师不能吝啬对学生的赞扬,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倾听带来的愉悦感。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要长期坚持有意识地培养和督促,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多思、多讲、多说,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