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业已兴起的国际标准认证进一步兴盛起来,其表现在于:无论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都把“认证”摆到日程上来,并逐渐由认识到行动,通过认证的企业也不再是凤毛麟角,而是通过发展走向普及。认证的领域也逐渐由生产硬件的企业向服务业、旅游业和各种商业企业发展。“认证”工作的迅速升温,给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创造了条件。也为我国的咨询业、认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这无疑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各个企业管理水平存在差异,市场竞争能力有大有小,企业领导者对“认证”的认识也大相径庭,甚至,有的在认识上走入了误区,为此,对企业“认证”的心理加以分析,帮助企业的领导者端正认证的态度,对于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保证认证、咨询工作的健康发展大有益处。根据我们的工作实践。对企业认证心理进行探讨,力求掌握咨询认证的发展规律,使企业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
企业在对待通过国际标准认证问题上,大体存在着五种心理:
一、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出发,把通过国际标准认证做为管理上档次的有效途径,主动积极参与认证的心理。
这类企业一般经营较好,既有国有的,也有民营的,还有合资企业。企业领导人文化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掌握了国际上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当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传到我国后,这些企业的领导人立刻敏锐意识到,9000标准科学地总结了当今世界质量管理领域的成功经验,应用了当前先进的管理理论,是一套实用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如果把9000标准与本企业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就能在该企业建立一套科学的、促进企业发展的质量体系。因此这些企业的领导人,他们对于“认证”的态度,是主动的,自愿的,他们对于认证与咨询的要求,不是简单地关注费用的多少,而更关注的是咨询认证服务水平的高低。他们对咨询机构和认证机构的选择一般要求具有一定的资质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国家注册的咨询公司和在国家具有一定影响的认证机构。他们对认证证书的看法,如同一个学生对待毕业证书一样,不同学校毕业证书的价值是不等的,不同认证机构认证证书的“价值”也是不等的,因此,他们注重了认证证书的含金量,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咨询和认证机构的要求,特别是所提供服务的要求是严格的,甚至是苛刻的。尽管如此,一个正规化的咨询机构,仍然愿意为这样的企业服务,原因在于,这样的企业管理基础较好,他们在准备采用ISO9000标准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管理体系,当他们准备采用9000标准时,咨询机构所要帮助他们做的工作是按照9000标准对已有的体系进行整体策划、补充、完善和改进,使其符合ISO9000标准的要求,而不是完全放弃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因此,可以减少咨询和认证部门的实际工作量;由于这些企业的领导人关注企业的发展,也就注重建立了一支人才队伍。这就使咨询、认证机构的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配合;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这些企业领导者对贯标的重视,为了达标他们能够为企业解决相关的各类问题,从“软件”和“硬件”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保证了标准在企业的实施,从上述三点分析,这类企业是“认证”潮流的先导。
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入世的形势要求的影响,企业领导人在认证问题上顺应潮流的心理。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不与国际市场接轨,很多企业都游离于国际市场之外,而在国内市场上,在很长一个时期,他们的生产和经营是很轻松的,有的不用花费很大的气力,也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因此,他们不屑于为生存和发展去奔波。但当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国内市场实现一体化,使他们的企业受到冲击,有的丧失了独家经营的权利,有的失去了某种政策的保护,有的受国际同行业的严重冲击,由于失去了原来的“好日子”,这些企业开始考虑了自身的将来,有的只能为生存而计。当他们看到过去由某级政府颁发的证书和某些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证书对他们的企业发展不能奏效时,他们也把目光转移动到ISO国际标准上来。与第一类的企业相比,他们的认证有些“被动”,但从总体来看,毕竟在心理上接受了“认证”。为此,作为咨询与认证的机构,一方面要积极为这些企业搞好服务,一方面要帮助这类企业认识到认证为企业带来的利益,让他们懂得获取认证只能说为企业建立了一套管理体系,而只有贯彻实施这套体系并改进其有效性,才能通过满足顾客要求,达到增强顾客满意的目的,也就是说“达标”仅驻是企业发展的前提,“贯标”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国家一些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对认证的强制要求,企业领导人迫于要求参与认证的心理。
为了保证我国企业在入世之后,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国家要求一些特殊行业,强制要求企业通过国际标准的认证,而企业领导者也根据上极的要求,去争取通过“认证”。事实上,这类企业对认证的认识也就上升到行业领导者对认证的认识,而行业领导者要求认证,本身就足以说明了他们对认证的积极态度。如医药行业的GMP认证,家用电器等行业的产品安全认证等。各类标准认证,都能使企业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也就为企业做了一件难得的好事,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企业的欢迎。
四、国家实行了优惠政策,在经营活动中,顾客在购进选择上有“认证”的要求,企业领导人从需要出发的认证心理。
为了鼓励出口企业通过国际标准认证,外经贸部门也制定了对出口企业的优惠政策。如对出口企业,在认证费用上的补贴等优惠政策,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通过认证的要求。企业如能通过认证就能在“认证”的费用上减轻了负担,从而增强了出口的能力。同时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其顾客也要求企业通过认证才能进企业的产品,如某一顾客在选购锅炉时,就把供方是否通过认证作为前提条件。因此企业领导人存在着从政策吸引和自身需要出发的认证心理。咨询与认证部门不仅要积极开发这类企业的市场资源,而且应当帮助企业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利用政策鼓励企业认证的积极性。
五、不求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只求装璜企业的门面,部分企业领导人弄虚作假的认证心理。
在诸多参与“认证”的企业中,也有一部分企业,他们的领导人在认证心理上走上了误区,他们不求实实在在的“贯标”通过认证,使自己在管理水平上台阶、上档次,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是想通过少许的费用,买来一张证书,拉大旗做虎皮,到市场上去招摇。
我们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这类企业,在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认证的工作不能奏效,我们只能拒绝服务,因为企业这种买证的要求,贻害无穷,对咨询、认证机构来讲,“卖证”行为既丧失了原则,也玷污了标准,对企业来讲更是自欺欺人,到头来只能害了自己。试想,通过正当渠道获取的“证书”,尚不能一劳永逸,已经取得认证证书的企业,由于贯标不力,倒闭者亦有之,何况买来的一纸假证呢?因此,具有这类认识的企业领导人应尽早转变对认证的看法,提高认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综上分析,各类认证心理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加以分析,正确引导,使更多的企业通过认证,并做到“证实相符”。这才有利于国际标准在我国市场上的实施并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在对待通过国际标准认证问题上,大体存在着五种心理:
一、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出发,把通过国际标准认证做为管理上档次的有效途径,主动积极参与认证的心理。
这类企业一般经营较好,既有国有的,也有民营的,还有合资企业。企业领导人文化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掌握了国际上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当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传到我国后,这些企业的领导人立刻敏锐意识到,9000标准科学地总结了当今世界质量管理领域的成功经验,应用了当前先进的管理理论,是一套实用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如果把9000标准与本企业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就能在该企业建立一套科学的、促进企业发展的质量体系。因此这些企业的领导人,他们对于“认证”的态度,是主动的,自愿的,他们对于认证与咨询的要求,不是简单地关注费用的多少,而更关注的是咨询认证服务水平的高低。他们对咨询机构和认证机构的选择一般要求具有一定的资质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国家注册的咨询公司和在国家具有一定影响的认证机构。他们对认证证书的看法,如同一个学生对待毕业证书一样,不同学校毕业证书的价值是不等的,不同认证机构认证证书的“价值”也是不等的,因此,他们注重了认证证书的含金量,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咨询和认证机构的要求,特别是所提供服务的要求是严格的,甚至是苛刻的。尽管如此,一个正规化的咨询机构,仍然愿意为这样的企业服务,原因在于,这样的企业管理基础较好,他们在准备采用ISO9000标准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管理体系,当他们准备采用9000标准时,咨询机构所要帮助他们做的工作是按照9000标准对已有的体系进行整体策划、补充、完善和改进,使其符合ISO9000标准的要求,而不是完全放弃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因此,可以减少咨询和认证部门的实际工作量;由于这些企业的领导人关注企业的发展,也就注重建立了一支人才队伍。这就使咨询、认证机构的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配合;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这些企业领导者对贯标的重视,为了达标他们能够为企业解决相关的各类问题,从“软件”和“硬件”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保证了标准在企业的实施,从上述三点分析,这类企业是“认证”潮流的先导。
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入世的形势要求的影响,企业领导人在认证问题上顺应潮流的心理。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不与国际市场接轨,很多企业都游离于国际市场之外,而在国内市场上,在很长一个时期,他们的生产和经营是很轻松的,有的不用花费很大的气力,也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因此,他们不屑于为生存和发展去奔波。但当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国内市场实现一体化,使他们的企业受到冲击,有的丧失了独家经营的权利,有的失去了某种政策的保护,有的受国际同行业的严重冲击,由于失去了原来的“好日子”,这些企业开始考虑了自身的将来,有的只能为生存而计。当他们看到过去由某级政府颁发的证书和某些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证书对他们的企业发展不能奏效时,他们也把目光转移动到ISO国际标准上来。与第一类的企业相比,他们的认证有些“被动”,但从总体来看,毕竟在心理上接受了“认证”。为此,作为咨询与认证的机构,一方面要积极为这些企业搞好服务,一方面要帮助这类企业认识到认证为企业带来的利益,让他们懂得获取认证只能说为企业建立了一套管理体系,而只有贯彻实施这套体系并改进其有效性,才能通过满足顾客要求,达到增强顾客满意的目的,也就是说“达标”仅驻是企业发展的前提,“贯标”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国家一些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对认证的强制要求,企业领导人迫于要求参与认证的心理。
为了保证我国企业在入世之后,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国家要求一些特殊行业,强制要求企业通过国际标准的认证,而企业领导者也根据上极的要求,去争取通过“认证”。事实上,这类企业对认证的认识也就上升到行业领导者对认证的认识,而行业领导者要求认证,本身就足以说明了他们对认证的积极态度。如医药行业的GMP认证,家用电器等行业的产品安全认证等。各类标准认证,都能使企业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也就为企业做了一件难得的好事,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企业的欢迎。
四、国家实行了优惠政策,在经营活动中,顾客在购进选择上有“认证”的要求,企业领导人从需要出发的认证心理。
为了鼓励出口企业通过国际标准认证,外经贸部门也制定了对出口企业的优惠政策。如对出口企业,在认证费用上的补贴等优惠政策,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通过认证的要求。企业如能通过认证就能在“认证”的费用上减轻了负担,从而增强了出口的能力。同时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其顾客也要求企业通过认证才能进企业的产品,如某一顾客在选购锅炉时,就把供方是否通过认证作为前提条件。因此企业领导人存在着从政策吸引和自身需要出发的认证心理。咨询与认证部门不仅要积极开发这类企业的市场资源,而且应当帮助企业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利用政策鼓励企业认证的积极性。
五、不求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只求装璜企业的门面,部分企业领导人弄虚作假的认证心理。
在诸多参与“认证”的企业中,也有一部分企业,他们的领导人在认证心理上走上了误区,他们不求实实在在的“贯标”通过认证,使自己在管理水平上台阶、上档次,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是想通过少许的费用,买来一张证书,拉大旗做虎皮,到市场上去招摇。
我们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这类企业,在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认证的工作不能奏效,我们只能拒绝服务,因为企业这种买证的要求,贻害无穷,对咨询、认证机构来讲,“卖证”行为既丧失了原则,也玷污了标准,对企业来讲更是自欺欺人,到头来只能害了自己。试想,通过正当渠道获取的“证书”,尚不能一劳永逸,已经取得认证证书的企业,由于贯标不力,倒闭者亦有之,何况买来的一纸假证呢?因此,具有这类认识的企业领导人应尽早转变对认证的看法,提高认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综上分析,各类认证心理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加以分析,正确引导,使更多的企业通过认证,并做到“证实相符”。这才有利于国际标准在我国市场上的实施并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