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与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培养路径研究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_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成员,由于物质条件约束,使其与周围同龄人相比,形成了一些鲜明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成为高等学校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延安精神是我党革命时期在延安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本文旨在论述如何用延安精神指导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及其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延安精神;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04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裕,成为新时代思想最为活跃,最富有朝气的群体。而当代高校贫困学生在高校学生人数中仍占有不小的比例。进入大学以后,一方面,贫困学生对各种新思想、新事物的好奇心理和需求心理很大,接受能力较强;另一方面,由于物质上相对匮乏和全新的环境的冲击,导致这一群体在大学期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逐渐淡忘个人理想信念,误入歧途,迷失自我,并可能加剧由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问题,导致行为偏激。这些已成为当今时代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如何对家庭贫困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的教育指導,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在敌后根据地以实际行动培育出来的伟大中国精神,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江泽民将延安精神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面对国内外复杂态势之际,更需要深入学习、理解延安精神,指导进一步的生产和发展。作为“两个一百年”的接力者,高校青年更要深入学习、贯彻延安精神,尤其是贫困学生,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时刻准备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 延安精神在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延安精神有助于引导高校贫困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已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物,对中国共产党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延安精神是通过军民鱼水一家情的融合和革命血泪史形成的,教育着广大高校贫困学生时刻牢记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学习党团基本理论知识,提高个人思想政治觉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坚定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强化“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紧紧把握住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延安精神有助于引导高校贫困学生树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多数高校贫困生由于物质条件匮乏,自身会产生自卑、内向等心理,物质和精神需求难以平衡,对未来职业生涯缺少科学规划。再者,进入大学,各种新鲜事接踵而至,这无疑对高校贫困学生是巨大的诱惑。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容易失去斗志,心态失衡,并导致极端情绪出现,危害个人及他人。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延安精神指导贫困学生,有助于坚定其个人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抵御外界不良诱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将迎难而上、吃苦耐劳的品性贯彻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助力其学好专业知识、回归奋斗旅程。
  2 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下,高校贫困学生助学贷款,各类奖助学金基本全覆盖,学费以及生活费基本得到保障,杜绝因为学费、生活费不足而辍学的情况。但是,针对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培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2.1 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一方面学生管理队伍和教学队伍相互脱节,学生管理者难以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情况。高校贫困学生除了在参加学生活动过程中能与学生管理者交流外,课堂时间、课余时间都很难和学生工作管理教师接触,而教学队伍只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学生工作管理教师在对高校贫困学生进行管理时,往往只重视使用而忽视培养。目前高校缺乏根据高校贫困学生特点和专业特长的不同要求开设各种短、长期学业辅导、能力培训等工作的组织落实,没有建立培养的责任制,在高校贫困学生的管理还是以人管人,而没有将培养的软指标转化成硬指标,落实每个高校贫困学生的培养需求,造成了管理上的空缺。
  2.2 忽视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对于贫困学生的帮助多数停留在物质方面,忽视思想教育培养,尤其是理想信念教育。因为物质条件匮乏的根本原因,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难以达到平衡,自身理想信念根基不稳,容易受外界诱惑干扰。再者大学自由时间充沛,新鲜事物繁多,无一不是滋生懒惰、攀比心理的温床。而高校对于贫困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忽视,导致许多贫困学生在迈过高考大关后受到身边物质条件较好的学生影响,逐渐迷失自我,开始沉迷于灯红酒绿的浮躁中不可自拔,沉迷网络、逃课现象屡见不鲜,造成了大学时光的荒废,忘记心中目标,最终导致学习缺乏动力,碌碌终日,不仅影响自己成绩,也对未来发展不利。
  2.3 缺少学业帮扶指导
  高校对于贫困学生的帮扶主要是在经济上的,对于学业、学科竞赛缺少具体的帮扶措施。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许多高校只是单一的提供助学金帮扶贫困学生,未能结合贫困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采取针对性地帮扶措施,不能给予贫困学生学业、学科竞赛的学习资源、学习途径的帮助,造成信息获取的不对等竞争,导致许多贫困学生在学业竞争和学科竞赛等方面处于弱势,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不利于个人长久发展。
  2.4 欠缺职业发展规划指导
  高校贫困生由于物质条件的客观原因,获得学业、职业的动态信息的渠道有限,往往难以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缺少对各年级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更缺乏对贫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造成许多贫困学生对于个人专业前景、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缺乏清晰的认识,或仅仅追求暂时高工资的工作,缺少发展的眼光。   3 延安精神与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培养的具体措施
  3.1 坚定政治方向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伟大斗争,开创伟大事业过程中诞生的伟大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内核,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内涵的补充。政治方向反映了人在政治生活中的目标动力。科学的政治方向保证了斗争和努力方向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政治指引,在不断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情况相结合,新中国的今天极大地验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先进性与正确性,4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无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决战的胜利更能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高校贫困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深入学习、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牢固“四个意识”,强化“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未来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校在贫困生思想教育培养中,要理清延安精神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关系,将延安精神作为引导,使他们在光荣革命历史的学习中,提高个人思想觉悟,保持清醒头脑,培养求真务实态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坚定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念,牢牢把握住社会政治方向。
  3.2 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实事求是作为延安精神的思想精髓,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一脉相承。在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培养中,要以延安精神为引子,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将个人价值在共产主义事业的平台上得以更好实现。高校要教育贫困大学生要戒骄戒躁,抑制攀比心理,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夯实专业基础,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实习经验,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打好基础。再者,鼓励贫困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校内外文体活动等,在各种活动中,思想受洗礼,心理得温暖,使其更快地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中,以更加理性、客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个人崇高理想得以保障和实现。
  3.3 注重感恩教育
  高校在对贫困学生帮扶过程中,除了励志思想教育,更要贯彻落实感恩教育。党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助学贷款、助学金帮助无数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上大学有压力的贫困大学生,在精准扶贫政策下,投入得更多。许多贫困大学生不对此抱有感恩之心,发奋读书,反倒在意得多得少,随意挥霍,究其原因是感恩教育的缺少。在贫困大学生培养时,一方面,应当结合延安精神,让其学习、了解我们党在延安革命根据地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明白我们党创业前期的茹毛饮血,增强对党和政府认同感,感恩于新时代的来之不易;要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校内勤工俭学的岗位,让其在劳动教育中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艰苦劳动中体会赚钱的不易,领会党、国家以及家庭的良苦用心,常怀感恩之心,以感恩之心驱动自己发奋学习、争先创优,同时感恩于党和政府的帮助,自我深化“为人民服务、报效国家”的理想信念。
  3.4 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包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就是通过不断努力,从无到有的过程。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品质,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高校贫困学生的培养中,更加要注重学生思想和行为养成,让延安精神成为指引其前进的精神动力。在校内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让其在工作岗位上培养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工作态度。鼓励贫困大学生参与学生组织中,在学生工作中培养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服务同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凸显个人价值。更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导师类机制,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学业、学科竞赛资源获取渠道,保證其在信息共享方面处于和其他人同等水平。在有了对等信息资源的前提下,立足延安精神,结合新时代先进事迹,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激励更多贫困大学生求真务实、勤奋学习,不断丰富、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王哲.依托延安精神开展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建立好的“三支队伍”[J].新西部,2016,(9):112.
  [2]胡晶晶.延安精神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11):45-47.
  [3]李炎春.高校贫困学生干部素质培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其他文献
摘 要:员工建言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对领导者进行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明确了员工建言对企业发展以及员工个人的作用;其次分析了组织情境因素、领导风格因素以及员工个人特质因素对员工建言行为产生的影响;最后根据影响员工建言的因素为企业管理者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组织可以通过营造浓厚的建言文化氛围、改善领导工作方式、完善组织建言渠道、提高员工建言意识等方式促进员工建言行为,以期能够为管理者
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本文通过引入社会媒体反映出的企业软信息,结合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数学理论,把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按合理的权重进行量化,从而建立一个可普适于大多数小微企业的动态信用评价模型。
摘 要: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都采用了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也就是采用将“1+X”证书制度贯穿整个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因此如何将企业与自己融合办学成为现在高职院校的首要关注点,如何“双元”合作育人,如何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以及如何扩大职业院校的区域影响力都成为高职院校一直在积极探索的难题。另外,随着“1+X”证书制度的实施,意味着大家都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前景都是高度认同的。就目前情况来说,伴随
摘 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在农村土地治理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做好农村宅基地、农村耕地和农村公共用地“三篇”大文章。农村党员干部要清晰把握农村“三地”中存在的问题,要深刻把握存在问题的原因,即农村宅基地标准化建设力度不够,农村耕地规模化推进力度不够,农村公共土地规划和建设不科学;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即通过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标准化建设,提高群众生活质量;通过扎实推进农村耕地规模化建设,提高群众收
摘 要:本文通过自建含有479条微博的小型语料库,以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行事行为为理论框架,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尝试探究中国企业的微博类别对于消费者参与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司的业务类型与发微博频率以及微博类别倾向具有高度相关性。其次,代表性微博比其他三类微博具有更高的参与度。通过此项分析,本文对公司如何利用微博提高公众参与度以及如何提升公共形象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国企业;微博类别
摘 要:传统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均采用交易与核算紧耦合的处理模式,本文针对该模式弊端,提出现代银行新核心业务系统交易与核算松耦合的概念。由此引出会计引擎的处理模式,分析其优点,并通过对其设计原理、功能架构的描述,介绍会计引擎在银行业的运用。  关键词:核心业务系统;会计引擎;交易与核算分离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
摘 要: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不断深入研究,持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为我国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本文基于两点论与重点论哲学方法,从推进法制和建设、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和惩治腐败的、先富与后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两手把握思想等方面对邓小平理论进行综合论证。以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哲学方法作为根本基础,坚持两者的统一,对在实际工作中看问题以及办事情提供理论支撑。
摘 要:我国目前正处于职业教育转型、高水平高职学校快速建设发展时期,作为职业教育有力支撑的教材管理改革落后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本文从高职院校当前教材建设的问题现状出发,从制度建设、平台建设及机制创新角度入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推动教材建设向内涵式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材管理;现状;对策  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的《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明确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