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慧眼 删繁就简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zi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考语文复习中,尤其是在阅读专题的复习中,考生经常会出现审题或答题的失误,诸如审题不清,导致了答非所问。同时,在答题中,考生也很少结合具体的文本,只是套用一些简单的术语,或用冗繁的文字作答,其结果通常使答案空虚、枯燥而无实质内容。为了使高考备考更加的有效,我们尝试着把“关键词”这一关键要素纳入到高考语文备考中来,以此来培养学生规范的审题、答题意识。
  【关键词】主观题 审题 答题 关键词
  在高考语文复习备考中,教师一般比较注重学生答题技巧和规范的培养,尤其是在二三轮的复习中。课堂教学中,教师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注意”:“注意技巧”、“注意审题”、“注意答题规范”等。应该说,教师是“注意”到了,但这种“注意”对学生的答题有没有起到效果呢?有,但不是很明显。学生在答题时依据老师的“注意”,通常在作答中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一旦遇到某一类型的题目,便将这一类型的概念、术语通通套进去。如在解答阅读题中的“作用类题型”时,学生则很少结合具体的文本。随意的将“承上启下”、“为全文营造某种氛围”、“奠定某种感情基调”等术语写上去,其结果通常使答案空虚、枯燥而无实质内容,这也是阅卷老师所反感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在解答主观题的过程中,常用较为冗繁的文字作答,“眉毛胡子一把抓”,认为写得越多越好。为了使高考备考更加的有效,我们尝试着把“关键词”这一关键要素纳入到高考语文备考中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规范作答意识。
  所谓“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1)指能体现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中心概念的词语;(2)指检索资料时所查内容中必须有的词语。这两种解释都指出了关键词在文章或资料中的重要性,尤其对我们快速阅读或检索资料。但从高考主观题审题、答题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关键词”是指在题干、材料以及在答题中出现的核心词素,它能够统帅整个材料,是题干或材料的重点所在。它犹如诗歌、文章中的诗眼或文眼。当然,在主观题的答题中,有些是以关键性的语句呈现的,因此“关键词”也具有了广义的性质。由此来看,无论是在审题抑或在答题时,都应将“关键词”作为关键要素进行考虑。兹作具体论述。
  一、独具慧眼,聚焦题干
  命题者通常会在一些主观题的题干或材料中设置一定的陷阱来迷惑考生,考生稍不留意,便会陷入命题者的彀中。因此,对于题干或材料中的关键词,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在作文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以2011年的广东高考作文为例: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该题的典型特点是由“导语”引出“标题”。我们在对标题引起重视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导语”中的关键词语。导语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大千世界”、“无所不在”、“起点”、“源头”、“中心”。这些关键词不仅为考生提供了写作的范围,还提供了具体的写作角度,使考生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同时在思维层面上也可收放自如。此外,对于“回到原点”这个标题,我们也要注意分清主次。该题目是个动宾短语,对于标题来说,每个词都很重要,但要注意词与词之间的轻重主次。除了要注重宾语“原点”外,更重要的是对“回到”一词的理解。命题者的意图是要考生结合生活体验和认识,谈如何回到原点。明确题意后,既可写一个同学、亲友感情、关系修复,回到原点的故事,也可按照“原点是什么——为何要回到原点——怎样回到原点”的思路写一篇议论文。理解了这些词语的主次轻重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审题立意,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见,由“导语/材料”引出“标题/话题”的作文题型审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关键是在审题时能否抓住关键词。从考场作文反映的问题看,低分作文很多是因为考生不能揭开“导语/材料”表面隐喻,透视出所给“导语/材料”的寓意,造成偏题跑题,结果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面对这类作文题,必须首先读懂“导语/材料”,抓住核心意思,提炼出关键词。
  此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直接给出“标题/话题”的作文题型。写作这种作文题首先要确定哪几个词是关键词。能否准确确定关键词是切不切题的关键。以2008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为例,该作文题目是《“不要轻易说‘不’”》,这其实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不要说不”和“不轻易说不”两者之间是一个转折关系。“不要说不”并不是不让你说“不”,而是强调你“不轻易”说不,所以,它们之间有一种转折关系,关键词不仅仅是一个而至少是两个,而且重点是“不轻易”。
  不仅作文审题如此,在阅读中对题干的解读也应该抓住“关键词”。以2010年安徽卷的诗歌鉴赏为例:
  岁 暮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对于本题的解答,不少考生不知从何下手,“简要分析”又该做怎样的分析?其实,在解答本题时,我们只要抓住题干中的两个核心词语“寂寞”、“壮心”,便可迎刃而解。“寂寞”一词比较容易理解,而“壮心”一词,联系全诗,可理解为“爱国之心”。在诗歌中,能够体现出“寂寞”的诗句有“岁暮远为客”、“朝廷谁请缨?”能够体现出“壮心”的诗句有“烟尘犯雪岭”、“济时敢爱死?”对这些诗句稍作分析,便不难得出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题干或材料中的关键词往往有这样的特点:它能够指出答题的范围或思路,甚至有些关键词会在高考中反复出现,如诗歌鉴赏中的“意象”、“意境”、“情与景”、“动与静”等。现代文阅读中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对重点语句的“赏析”以及某些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等。诸如此类的字眼,都应该把它们作为关键词来理解。   如2010年广东卷现代文阅读《不可“无我”》第14题: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本题中,有这样三个关键要素:“第五段”指出了答题的范围,“我”与“非我”则指出了答题的思路。
  因此,在审题过程中,我们要聚焦目光,用自己的慧眼去挖掘题干中的关键词,从而使答题更加有效。
  二、删繁就简,浓缩文字
  作答时,考生通常会尽可能的把所有的信息写进答案中,唯恐遗漏信息。因而也造成了答案的冗繁,信息的繁杂。冗繁的文字信息往往也意味着思维的模糊、混乱。因此,考生在作答时,为了突出重点,使语言简洁有力,在答案中务必要出现关键词,这在作文中表现的也是比较明显的。我们不妨看下面的一个片段:
  与你为邻,我懂得了“奋斗”的含义;与你为邻,我看尽了辛酸和血泪;与你为邻,我为你的伟大而骄傲,为我的渺小而羞愧。你我为邻,你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你。我亲爱的农民工兄弟,但愿你在城市里能找到你真正的归宿,真正对这城市产生归属感,长久地与我为邻。
  ——《与你为邻》
  在本段中,关键词“与你为邻”在文中出现了多次。更重要的是出现的比较自然、贴切,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不仅如此,在作文时,除了单个段落中出现关键词外,整篇作文的其余各段也要应时地出现,这些关键词在作文中是很“给力”的。
  此外,在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中也应该出现关键词。以2011年高考福建卷的第11题为例:文章第③段提出了“与完满和中级的整体相关的价值观”,请简要阐述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本题的参考答案为:①引领人们用积极的行为争取达到自身的利益,并协调人际利益关系;②召唤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③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我们不妨把参考答案与原文相关语段做下对比。与本题相关的语句为“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答案中的关键词(句),其实就是将文本的相关语句做些调整。如将复句改为两个或多个单句,将文中个别多余的字词(通常以虚词为主)删去,这样既摆脱了摘抄原句的嫌疑,也提升了自己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俗语说,“浓缩的才是精华”。考生若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审题、答题,抓住关键词则是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审题和答题时找准关键词是符合命题规律和答题规律的。但重要的是,在答题时,找出关键词,只是做到了“简约其途”,抓住了答题的核心要素,此外还要做到“丰腴其实”,要在原文信息的基础上重新组织语言,注意语句的通顺和完整,否则,即使在答题中出现关键词,也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汕头市潮南区砺青中学。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理念下较为关注学生个人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逐渐完善的阶段,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希望能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较为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开展教学指导活动,有助于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调动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恰当地选择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某种体裁类型,去解读、接受文本传达的信息。可见,文体意识是读写技能的一种体现。  因此,不论是阅读鉴赏还是写作实践,学生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文体意识,这
笔者听过张玉新老师执教的三节语文课:《断魂枪》《江城子·密州出猎》《记承天寺夜游》。这三节课可以用九个字概括:明学情,抓细处,显本质。明学情体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抓细处表现出教学过程的精细性,显本质体现了授课者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针对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在讲《断魂枪》时,张老师采取课前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回答三个问题,“叙述《
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规定: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的作品。同时指出,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包括课外的阅读活动、写作活动、说话活动、写字活动和参观访问活动。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中、高考多用课外材料考查学生阅读能力。课外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外阅读教学。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搞好课外阅读呢?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现在虽然倡导减负,但作业负担
【摘 要】龙应台的《目送》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主要叙写了目送儿子与父亲渐行渐远的过程,其中母子、父女之深情,读来让人动容。同时,文中对生命的体悟,同样让人感慨万千。本文试着从理清文章的结构、品读文章精彩的细节、把握文章深层主旨的角度来赏析《目送》,走近龙应台,体会她的落寞,感受她的坦然。  【关键词】龙应台 《目送》 生命 落寞  因受邀担任市教育局组织的2A级优质课的评委,我一整天都沉浸在龙应台《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地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2.对重点段落和人物内心独白进行精读,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抓故事梗概,扣重点段落,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揣摩人物形象内涵,吸取精神营养,增长生活智慧。  三、教学创意  《老人与海》是一篇略读课文,需一个课
一、以教学活动设计为导向的文本解读  关于本词,教材上的注解已是非常详尽,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这些解释得出对作者情感的理解,那么这首词的课堂呈现已经完全在学生的期待视野之内,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会遇到因为学生自认为已经理解了词的思想感情而变得缺乏积极性了。  如果这首词的情感已经被学生预先知晓,这当然是好事,但对教师却形成了压力和挑战。既然如此,就略讲作者情感,而把作者情感如何抒发作为教学重点,这首
江苏高考一直强调考场优秀记叙文的写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可以学习的经典范本较少,而实际上依“葫芦”才能画“瓢”,经典的名家名篇阅读对写作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使得挑选合适的文本进行有效点拨变得尤为重要。  我这里所说的名家名篇更倾向于篇幅短小的散文小说作品。我们都知道作文不仅是表达的过程,更是思维的过程。离开了阅读与积累,很多的技术指导都是做的无用功。可是对于部分学生而言,
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考察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散文通过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作者的经历或感受,表达了一定的人生态度或者是哲学观念。《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提出了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个层次的要求,高考试卷围绕这几点进行命题。同学们要善于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能够对散文进行全面分析,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分析中学生要关注作品结构,题材和词句的选择,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作品内容的
一、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法和讨论法,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又由于文章结尾借夜逢孤鹤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