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 教有核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343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中,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标准理念,将“教”与“学”两个要素中的“学”作为“教”的基础,由“学”了解学情,掌握“教”的核心,这样的教学模式开创了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的理想课堂。现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一、以学案导“学”,确定教学核心
  现代教学论指出:“学生要经历一个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其基本问题是要让学生弄清‘学什么’,而后确定‘怎样学’。”作为教师来说,则要弄清“教什么”和“怎样教”。“教什么”的问题看似简单,因为丰富的文本资源给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困惑。如果教师过分参考文本和教材,将会忽略学生的学情,只有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确定教什么,才能更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课,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学会利用方格纸将图形放大和缩小。课始,我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另一方面则给自己提供学情分析的依据。
  学案有以下四个环节:
  (1)填一填:明明将长方形通过鼠标拖动变大,你能在表中填出其中的数据吗?
  (2)算一算: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有什么关系?
  (3)说一说:你怎么理解“把原来的长方形放大为2∶1”?
  (4)试一试:若把长方形按3∶1放大,那么放大后的长和宽是原来长方形的()倍,长、宽分别是()厘米和()厘米。
  根据学案的学情分析,我发现学生在填一填、算一算中能基本理解图形变大后的数据变化,但对“图形对应边按照一定的比放大和缩小”中的“比”的概念认识模糊。于是我重新调整教学的重点,也就是核心内容。这样就从纷繁的文本资料中走出来,提炼教学的重点内容,切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什么”的活动。
  二、以互动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在以学定教的教育活动中,确定“教什么”后,就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而“怎样教”的问题则必须要归结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两者并没有孰高孰低之分,从探究真知的基本层面而言,两者是教学相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机智,而教师的有效引导则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
  教学中我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比作为核心内容,并进行相关设计,先让学生讨论:“如果将长方形放大,那么长和宽与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倍数关系上来解释:“放大后的长是原来的2倍,宽也是原来的2倍。”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教学预设,但我继续组织他们讨论交流:“为什么会这样呢?你是怎么想的?举个例子。”学生说出理由后,我根据学生的说法整理并板书:16÷8=2、16∶8=2∶1、10÷5=2、10∶5=2∶1。“那么,放大后的比是怎样的呢?”学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又生成了比的关系:放大后的长与原来的长的比为2∶1,放大后的宽与原来的宽的比也为2∶1。于是我调整教学策略,问:“谁能将长方形的长和宽放大后与原来相比的关系,用倍数和比来表述清楚?”一生答:“放大后的长是原来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宽的2倍。也就是说,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为2∶1,放大后的宽与原来宽的比也为2∶1。”……在双向互动交流中,学生通过三个层面的引导理解了图形放大与原来的比的含义,突破了有关“倍与比”的思维盲区,实现“学有所思,教有突破”的目的。
  三、以练习设疑,建构“教”“学”意义
  课堂练习既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直观体现。教学过程中,我从教材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编经典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课堂教学练习的设置,我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1.对比观察性练习
  师(出示“将长方形放大2∶1、3∶1、4∶1、3∶2”的信息):现在大家观察这个表述,有什么特点?
  生:前面三个比的后项都为1,而第四个比则不同,后项为2。
  学生由此产生疑问,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于是我让学生查阅资料,看看这类的比有何用途,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2.判断分析性练习
  我将一些学生容易忽略、易导致犯错的认知误区综合起来,设计判断分析性练习,检验学生对概念是否准确理解、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如:“判断1∶2、3∶1、2∶1、1∶5等图形的比,是将图形放大还是缩小,并说出理由。”
  3.操作实践性练习
  我让学生根据所学概念和理论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请将图中的长方形,按照2∶1、1∶4、3∶1的比进行缩小或扩大。”通过有效的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既清楚自己的薄弱环节,又为自己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依据。
  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问题,建构了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意义,形成了一个理想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一、研究背景  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八十年代就提出了“三个面向”的观点,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虽然时间向前推进了许多,然而观念的超前性、先进性、指导性,在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哲学意蕴。确实,在互联网日渐发达、教学设备日益先进的今天,一切与时俱进的教育变革都有着强大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事实上,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已经累积了丰富的素材资源,要让这些零散的素材资源有
[摘 要]整体思维,指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以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来整体处理教学内容,了解数学知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并灵活地把握各种教学关系的动态平衡,创新地组织教学,实现最优化实施教材和最大化发展学生的目标。  [关键词]整体思维 数学知识 昨天 今天 明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20  整体
案例:  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后,我按照惯例引导学生复习。课始,我先出示26 9、15 9、18 8、26 8、17 7、26 7等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他们说说是怎么想的。  生1:26 9,先算6 9=15,再算15 20=35。  生2:15 9,先算5 9=14,再算10 14=24。  ……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依次板书各题的答案)  26 9=35 15 9=24 18 8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教师开始从迷茫的追随转入理性的反思,追寻简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那么,怎样的教学才称得上简约又有效呢?前不久,笔者听了浙江省教坛新秀、上虞市阳光学校叶柱老师执教“口算除法”一课,触摸到了口算教学正确的价值取向——简约而不简单。现将叶老师几个教学片断和笔者的思考进行整理,与大家共赏。    片断一:  1 出示:8÷2。  师:谁能算?(学生报答案,课件显得数)你是怎么算的?
【缘起与思考】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是继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的又一节几何概念课。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完全空白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但是真正理解公式的却凤毛麟角。  课前我在班内做过一个调查,我班学生31人:已经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有9人,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一定理解的只有3人;对课中所述的三个三角形,会进行面积计算的学生分别有29、23、23人;标有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估算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学生估算意识淡薄,估算能力低下,并没有养成自觉估算的习惯。从“估”的理性思考和“算”的实际效果这一视角阐述对估算教学的一些认识,通过对估算教学的现状分析入手,探寻在实际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估算教学 估算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摘 要]“以学定教,顺学而为”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是各种“声音”混响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需要即时根据“学”的情况,做出适当的组织、引导与调控。而“顺学而为”到底要在何处而“为”,是教师最为困惑的地方。通过赏析著名特级教师周卫东“以学定教,顺学而为”为特征的数学家常课,感悟周老师在不同教学环节处的精“为”、巧“为”、智“为”的特点。  [关键词]顺学而为 知识 思维 思想  [中图分类号
“倍的认识”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倍”的概念是依据乘除法知识中“几个几”“份”的概念扩展而来的,通过两个不相等数量的比较,由“份”引出“倍”,使学生初步认识“倍”的含义。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认识“倍”的基础,所以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是核心任务。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我经历了对本课教学的两次实践与反思,力图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激活他们的已有认知,诱发认知冲突,帮助学生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教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使课程标准理念转化为实践,如何使每个学生真实体验到数学中的“问题解决”、数学的“价值”、数学的“必需”,从而得到属于自我的真实发展,这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深究的问题。  一、在真实生活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