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硬皮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来源 :临床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90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局部或广泛硬化,内脏进行性纤维化和血管病变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发病机制复杂,包括自身免疫学说,血管病学说和胶原合成异常学说等.由于病因未明,故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多予免疫抑制、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实验证明免疫抑制剂的有效性,同时,新型生物制剂的研发可为硬皮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机遇.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硬皮病治疗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简单综述.
其他文献
摘要是对论文主要内容的阐述,能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皮肤科杂志》发表论著(全文)和临床病例研究(全文),要求撰写相应的英文摘要.为提高期刊英文摘要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该文结合皮肤科论文英文摘要具体实例分析,对该刊英文摘要的写作原则和注意事项作一阐述.
黄褐斑属于面部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皮肤病,色素常对称沉着为其主要表现,病情轻者皮损表现为浅褐色或淡黄色,在面颊两侧呈点片状散布;严重者则为浅黑色或深褐色,遍布全面部.皮损常对称分布,进展缓慢,常持续多年.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难度大,且治疗后复发率较高.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妇女,自觉症状不明显,但影响美观,且随着年龄增长及心理压力加大后病情也逐渐加重,导致社会交往心理障碍.研究提出黄褐斑患者黄体酮与雌激素增多,刺激细胞色素沉着[1],亦有研究认为致病原因为血清过氧化脂质增多有关[2].当前已经明确的发病因素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又称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或葡萄球菌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本病多发于婴幼儿,偶发于成人.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口周放射性皲裂、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本病发病率低,临床误诊率较高.笔者回顾了 2012年2月-2019年8月本科室收治确诊的26例SSSS患儿的详细资料(其中在外院误诊19例),以期找到误诊的原因,提高临床医生对SSSS的诊疗水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