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gyues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标要求我们注重教学实践性,这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决策,初中教学应秉承这个原则,给予学生最适合的教育,以促进其全面发展。而在物理这门课程中,怎样进行实践性教学,有哪些具体方法可以借鉴呢?文章就这个问题提出几条建议。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一、让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其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在讲台讲,学生在底下记,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语言也不能很好地表达出实验的效果。实验实验就是要亲自动手操作的意思,物理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不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那么在物理学习上无疑是残缺的,体会不到物理真正的乐趣,也不能很好地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且单纯通过书本文字的直白告知,学生对于实验过程、实验反应、公式理解始终是雾里看花的感觉,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对学生来说是一大缺憾,也是教育上的一个弊端。并且只有在不断的实际操作中,学生才能真正知晓实验的奥妙。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灵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知识的把握能力。
  由原来的老师主动变成学生主动,使学生以一个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增强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将知识真正内化。以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实验为例,在做实验前,让学生自己挑选实验要用到的器材,然后自己制作一张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接下来就可以上台演示了。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
  (2)测出金属块的质量,并把测量值填入表格中;
  (3)向量筒中注入一定量的清水,并把测得的水的体积值填入表格中;
  (4)将石块用细线拴好,没入水中,测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并把测量值填入表格中;
  (5)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填入表格;
  (6)计算出金属块密度,填入表格。
  在这一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操作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逻辑能力,并使学生养成随时记录数据的好习惯。由学生进行演示比老师动手演示所产生的吸引力要大得多,可充分激发其兴趣,使实验牢牢存在他们的记忆里,运用相关知识时脑中有画面感而不是用硬邦邦的公式硬套,知其然就要知其所以然,这才是学习的真谛。老师在实验后进行适当总结和鼓励,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对物理这门课有更多热情和动力,那么无论如何这次实验就不算白做了。
  二、让物理走进生活
  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也要走入实践,这样才能让所学知识发挥作用。“纸上谈兵”终究是说空话,要让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才能让其知晓物理知识的意义,认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感受科学带来的快感,可以引导他们时常在生活中思考,发现从大到小的事物其实都蕴藏着科学的奥妙,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息息相关,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进而形成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使之在科学的世界里遨游,成为优秀的高等人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勾起学生的求知欲,可以用一个贴近生活的事件引起其关注,抛出问题,吊起学生胃口然后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发找出答。
  例如,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为什么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这是一个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人们也基本都习以为常,并不会产生好奇心,可是当被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时,一时之间还真说不出个道理,这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胜心使其快速调动所学知识理解这么一个寻常的现象。之所以越远越走样,是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对于这样的答案若学生解释出来了就可提升其成就感,庆幸自己没有白学,若是没有解释出来则会激发到他们的学习欲望,不想再有这样哑口无言的难受时刻。如此便一举两得,相信经过几次这样的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时常对一些常见现象进行主动思考,然后不断深入,掌握更深层的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
  现在是信息时代,发达的网络技术也使我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也直接影响了传统教学模式,除课堂讲解和动手实践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第三方途径,那就是多媒体。
  相信很多老师有过这样的烦恼,想给学生做实验可是器材不齐全,有的实验器材是齐全了可是又不方便在教室做,就算前二者都可以得到解决,在教室后排的学生也经常不能很好地观察到实验细节,对他们来说实验做了等于没做。
  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大屏幕上为学生播放音频,真实直观地还原事实真相,使其对实验过程有个全面了解,且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形形色色,对同一个实验可以有很多种不同做法,有不同实验效果,这样一来可以很好地扩大学生的见识广度。而且有很多细微隐形的现象是通过肉眼难以看到的,画在黑板上又缺乏动态性难以理解,通过多媒体的小动画,可以将事件发生前后每一步及隐形的光线震动等表示得清清楚楚,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化抽象为具象的绝佳方法,使学生真正看到“本质”而不是只能靠想象完成。例如在讲光的色散时,单纯靠肉眼学生不能很好地观察到七色光,这时就可以借助大屏幕反映该现象,还可以放美国七彩喷泉的例子生动地说明色散现象。
  通过视听写三方面的传导教授,加之生活实例,相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对待物理学科的态度方面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由原来的厌烦抛弃转变为积极主动,这就是很好的一个进步了,只要学生愿意学想学,学到知识只是时间问题。
  四、结语
  现下的社会条件较之以前已经有了显著变化,所以可提供给教学利用的工具也越来越多,希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外在条件,不断创新形成先进的教学方式,使知识得到深入传播,而这个创新的过程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相信教育的未来会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陈奕.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2(5):31-33.
  [2]罗摧洋.如何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1):72.
  [3]郑伟东.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155.
其他文献
背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疾病常常伴随肾小管间质的损伤,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所有慢性肾脏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的共同病理过程。继发于肾小球疾病的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决定了肾脏
摘 要: 新课程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尤为重要,教师或以历史人物为鉴,培养学生健全心理;以文本观点为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拓展探究为“契”,纯化学生高尚品性。但愿,高中历史教师能够努力重构以人文生态为呼吸的课堂,并让孩子们的灵魂和它发生共振,为心灵世界增添新的“钙质”。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史料选择 问题探究 课堂走向  高中生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逆反心理与盲目崇拜、
摘 要: 对一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一线老师十分看重,每一节课,教师都在努力为自己的课堂努力,努力达到良好效果。类似研究也不少,高中历史教师结合实践思考,可以从注重史实,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多元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教学出发,提高课堂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多元历史观 问题意识 人文精神  高中历史学科原动力的有效教学,无论是教师教的功夫还是学生学的功夫,一定都不是从历史以外
摘 要: 教育来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脱离实际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知识,学生才愿意学,会主动学。本文从“生活”出发,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有关地理课堂回归生活的问题。  关键词: 地理课堂 回归生活 教学方法  “生活即教育”,这是伟大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思想,教育来源于生活,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可以说人的生命就是由生活组成的。“学习对生
最近的高三月考遇到了一道关于山地林线分布海拔的题,题目给出了天山北坡几个地点的林线高度示意图。第一题:  图中降水量最大的站点是(?摇?摇):  A.伊犁河谷 B.精河 C.玛纳斯 D.巴里坤  这一问可从图中各点的林线宽度来判断,山地林线越宽则说明降水量越大,图中显示伊犁河谷的林线最宽,则正确选项为A,该题学生答的正确率不高。第二题:  巴里坤站点林线分布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A.湿润指
期刊
摘 要: 结束小学教育进入初中,开始了门类广泛的知识学习,其中初中地理是一门生活实际应用比较广泛的课程,如何让学生对这门课堂产生兴趣并学好,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地理涉及种类多,有国家地理、人文地理、地形地势地理、气候地理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尝试等,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探索能力 探索精神  学习好地理这门课程,先要让学生培养起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