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情感教育 构建高效课堂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43g3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是新课程赋予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就要从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的情感、启发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情感等几方面入手。因此,语文课中如何运用好情感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情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均为文质兼美的佳作,无论就文字的锤炼,内容的表达,情感的抒发都表现出一种至高的审美。特别是在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是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真实的体验,闪烁着圣洁的人性美。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运用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用心审视文章的内在情感,让学生情动于衷,发之于外,导之以行,使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下,完美自己的人生。那么如何对语文作品的情感内涵进行“挖掘”呢?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语文课讲透
  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深刻地了解作者的思想和作品所流露的情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深入钻研作品,多方面收集相关资料,挖掘出作品所蕴涵的真实情感,探求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情感倾向,这样才能把作者的博大情怀,细腻情感,忧愤之思,贴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教师如果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以及在黑暗中不倦地探索追求的精神,就很难把握《天上的街市》这一课的深刻情感内涵,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无法在教学中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更不能启迪他们对自己人生的展望与追求。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传其“情”,那就无法做到以情动人,情感的彩云也随着单调的讲读飘然而逝,只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遗憾。因此,教师只有准确地掌握作品的内涵,形象生动地展现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才能使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领悟到作品的艺术魅力,陶冶于作品丰富的情感海洋之中,感知作品人物的心灵体验。
  二、创设情感渗透氛围,把语文课讲活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都饱含丰富的情感,如果学生对这些作品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情感共鸣。创设情感渗透的氛围是指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接近的情境,能有效地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同学通过表演展示作品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比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将课文改编为剧本,自编自演,体会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体会旧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让学生更加珍惜时光,热爱现有的生活环境,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再比如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先不急于要求学生读课文、分层次、概括层意等,而是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描绘春天来临、大地万物复苏的录像,让学生观察后,复述见到的情境。学生对录像片中的优美图景、动植物的勃勃生机,充满了新奇感,观后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畅谈看到的景象。在此基础上,引出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有关春天来临之后的景物描寫的语句,并分析它们运用了什么手法。通过寻找和分析,学生明白了朱自清先生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景物描写生动、传神,充满了情趣和美感。同学们从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课堂上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进行学习和思考,主动性大大加强了,学习兴趣也深厚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注重朗读,以情感人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从朗读中领悟作品的内在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的朗读信心,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朗读把作品中所蕴涵的无形情感转化为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使抽象和空洞的文理,生动形象地跃然纸上,让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灵感受相联接,更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心声。通过有感情地范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让学生心随作品中的情感变化而怦然心动,体会作品中的苦与乐,忧与喜,思与怨。例如有感情地朗读高尔基的《海燕》,这是一篇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面,作者以海燕象征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把它当作一把利剑,划破黑暗,汲取光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也通过朗读初见端倪,学生也很自然进入了作者的思维空间,为进一步体悟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四、引导品读感悟, 陶冶学生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帮助学生进行感悟。每一篇文章都饱含作者丰富的情感,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隐含在作品当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多读可以让人安静下来,可以让人的思绪飞扬,从读中感悟,从读中升华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读,大声读,读出感情,读出感悟,教师要从语音语调、动作、神情等方面进行指导示范。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无论是朗读的节奏、语音、语调、语速等,都会使人产生美的感受,在朗读时注意朗读节奏的轻重缓急,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享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而苏轼的《水调歌头
其他文献
作业讲评课作为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仅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更在于让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近几年,我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英语单选题解题中还原法的使用进行剖析,分析学生单选题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例析倒装还原在单选解题中的有效使用,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英语单选解题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单选解题指导 还原法  作为高考英语试卷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单选题对于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综合能力的考查比较集中。单选题是检测学生英语能力水平的重要题型和方式,在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还原法作为英语单选题最
【摘要】词汇复习在高三英语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的传统的词汇复习模式早已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记得也很辛苦,但收效甚微。本文旨在通过笔者平时的词汇复习课来探讨如何高效地复习英语词汇。  【关键词】英语词汇 高三复习 高效  威尔斯金说过:“没有语法能表达的就很少,但没有词汇则无法表达。”由此可见,词汇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
【摘要】按照初中英语新课标,应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特别要注重“听、说”两方面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有研究表明,人们学习语言技能时,有80%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因此,只有注重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听说能力,才能强化英语的表达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整体飞跃。文章从目前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剖析入手,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任何学科的学习,都必须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初中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往往在初期很有热情,学习的兴趣很浓,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兴趣越来越淡,直至消失。怎样激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本文探讨的主要话题。  【关键词】激发 学习英语 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的英语学习来说,只有当初中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英语课堂才是他们向往
一堂课象一场戏,要有引人入胜的序幕;也象一篇文章,要有妙不可言的开头。艺术的新课导入,像磁石、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像钥匙,悄然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教学也是如此,导入适当会直接吸引学生,从而使课堂变得活泼生动、趣味横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
期刊
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接触的事物,像白色的雪花、锋利的剪刀、高耸的建筑……处处都体现着数学的美妙.rn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有趣的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物体具有相同的两部
期刊
引言:我们的21世纪迎来了全球化的浪潮,经济全球化,生活信息化,语言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们在生活各个领域交流最广泛的方式。而英语的地位与作用也日趋显著,它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在国与国交流愈见频繁、密切的今天,跨文化交流已不是少数交际人员的专利。英语新课标中提到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要投入积极的情感因素,主动思考、勇于实践,逐渐形成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自我提高的学习能力。由此可见,
【摘要】初中学生英语成绩两级分化,是一个极为普遍的问题,有些学生从八年级上学期就开始出现了分化现象,有的甚至在七年级下学期就已经开始了,这势必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如何控制和转化“两极分化”问题,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教学成绩,是我们值得深思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英语两级分化 原因 对策  一、英语教学中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  1.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到了八年级,相比七年级来说,学生
【摘要】本文从问题的提出、研究过程与方法、研究效果三个方面论述了“学生乐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得出了结论。  【关键词】农村 小学英语 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死记硬背、依赖性强和自信心差等不良的学习心理问题。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如果还延续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阻碍一代人的正常发展。基于这样的实践思考,我认为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构建“学生乐于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