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高职英语泛读教学中的融入

来源 :海外英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ang_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英语泛读课程自然教学班为研究对象,以课程教材中的单元主题和篇章内容为切入口,挖掘其中隐含的思政要素,并分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在授课过程中融入和渗透思政要素以实现思政育人目标。实践表明本次以英语泛读课为渠道发挥专业课思政育人的实践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其他文献
英语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如何提高其教学水平一直广受关注,在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则是一个可行的渠道。基于此,该文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的融入进行讨论,首先阐述其重要价值,而后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详细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方面的内容。
《海浪》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最为诗意化、抽象化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探索了人所面临的危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从鲁枢元提出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维度出发,在细读《海浪》文本的基础上,探析伍尔夫的生态危机意识和生态思想。伍尔夫认识到在二十世纪之交人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而危机的缓解需纳入自然生态的视阈中,自然生态的和谐稳定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生态危机和人类精神危机。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高中英语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应该创新英语教学方法。文秋芳团队提出的产出导向法提倡将学生的输入与输出紧密结合,为英语教学改革扩展了新思路。该文以产出导向法的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为导向,以具体写作题目为案例,探索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激发学生英语写作的兴趣,进而提升高中生英语写作水平。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和中国作家,卡夫卡文学奖获得者阎连科的中篇小说《年月日》都描写了年逾古稀的主人公面对灾难,要么选择逃离家园,要么留下等待死亡的困境,两篇小说揭示了极端困境下的人性闪光点以及主人公如何通过自我牺牲和精神救赎,最终完成生命意义的超越。
尤金·奥尼尔的里程碑著作《天边外》反映了青年人罗伯特诗化的悲剧人生,纵使经历千辛万苦,遭受生活重创,主人公仍然坚守爱情、责任和理想,从不轻言放弃,在生命尽头开启走向海角和天际的旅程,重获尊严、平静、自由和幸福。
英语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其使用者遍布全球。英语学习的热度在我国一直长久不衰,其教学方式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变迁,由重视书写能力逐步向培养听说能力方面转化。经济全球一体化使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迅速被缩短,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机会越来越多,于是英语的使用频率也大大增加。任何一种语言,归根结底是要被应用到人际交往当中的,源于文化差异,当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些不恰当、不和谐的情况时,究其根源是语言背后的环境和习俗造成的,因此英语教育领域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能力培养时必须考虑到更多的实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