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论中的几何直观教学法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yang2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讨论了几何直观教学在近世代数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性,从概念的引入、定理的几何意义及应用等方面阐述了加强几何直观教学的意义,并通过例子加以说明.在群论教学中运用几何直观教学法不仅有助于利用形象思维理解和运用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同时也突出了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在处理复杂几何图形时的作用.由此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近世代数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近世代数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几何直观;群;对称性变换;群作用
  【中图分类号】O152.2
  近世代数是研究各种代数运算系统的运算性质,并用来解决代数学、其他数学、其他科学以及工程技术中的一些问题的学科.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密码学、微分方程、现代控制理论等数学分支和工程技术、经济与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因此,近世代数是一门重要的数学基础课程.由于该课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且概念多而杂,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很难理解其中抽象的概念和结论,有的学生虽然理论上听懂了,习题却做不出来.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其中的基本概念和结论掌握得不够深刻和准确.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领略近世代数的思想精髓,一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熟知抽象是数学的基本属性之一,然而“抽象思维如果脱离直观一般是很有限度的,同样,如果在抽象中看不出直观,一般说明还没有把握住问题的实质”.由此看出,抽象性和直观性是数学的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我们从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几何直观仍是领悟近世代数基本思想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利用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引导学生理解其中抽象的概念和性质,掌握结论的应用等,不仅可以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近世代数的畏难情绪,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从教学实践的角度阐明近世代数的群论教学中加强几何直观教学的方法和好处.
  群论是近世代数的重要组成部分.群是刻画事物对称性的工具,它既可以刻画图形的对称性,也可以刻画多个变量函数和物理系统的对称性,对称与群紧密相连.因此从刻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性引入群的定义并讨论其基本性质,可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将群论中抽象的概念和相关结论与现实几何图形的变换联系起来,对群论的基本概念看得见,摸得着,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降低对概念理解的难度,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兴趣.
  例如刻画正多边形的对称性是理解群的定义的典型例子.在求正四多形所有对称性变换时,既用到了人们对图形的直观认识,又用到了群的运算性质,加深了学生对群的概念的
  几何直观理解,同时也说明运用群的定义和性质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很好地加以利用.另一方面,要想靠观察几何图形的特点给出复杂图形的对称性群却遇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应适时地引导学生了解,必须深入学习群论的更多知识,才能让看起来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例如,用有限群作用下的轨道长说明正立方体的对称性群G.把立方体的六个面做成集合M,记为M={1,2,3,4,5,6},其中上、下两底面分别记为1,3;前、后两面为2,4;左、右两侧面为6,5.G中元素把立方体变到自身,因而把它的各个面仍变到它的面.这说明G在M上有群作用,且该群作用是传递的.再考虑将立方体绕Ox轴旋转0°,90°,180°,270°就把面1分别变到面1,面2,面3,面4;绕Oy轴转90°,270°就把面1变到面5和面6(以上旋转都按右手旋转).把这6个旋转依次记为Ti(i=1,2,…,6).易知G在面1处的稳定化子StabG(1)有8个元:4个绕Oz轴的旋转及分别对于xOz面、AOz面、yOz面及BOz面的镜面反射.由轨道长的公式有G=∪6[]i=1TiStabG(1).进而知G由48个元组成的.
  实践证明,在群论教学中运用几何直观教学法,不仅有助于利用形象思维理解和运用抽象的概念和结论,而且突出了抽象的理论在处理复杂几何图形时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和谐统一中更深刻地掌握群论的内涵,同时也深切地领略到抽象研究的力量,不失为近世代数教学的好方法之一.正如法国数学家绍盖在讲演《几何和直观在数学中的作用》最后所说的:“如果你们把几何这个词不仅理解为欧几里得原本中所出现的意义,并且还把它理解为实际世界经过运用具体直观后的数学化,那么几何必须在任何水平上贯穿在我们的整个数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石生明.近世代数初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广祥.抽象代数[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
  [3]聂灵沼,丁石孙.代数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王敬庚.试论几何直观教学的作用[J].数学通报,1990,(8):38-42.
  [5]G.绍盖.几何和直观在数学中的作用译稿[J].数学通报,1982(2).
其他文献
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这些关注逐渐被一个新的名词所代替,那就是“有效教学”. 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国内学者余文森教授给予了回答,他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单位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相应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获得了充分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下面本人谈谈几点切身体会与深
从逻辑学上讲,若说明一个命题是正确的,必须经过严密的推证;而要说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却只须举出一个“反例”,即举出一个符合命题的条件而不符合该命题的结论(或与某一已经证实的正确结论)的示例就可以了,这种与命题相矛盾的示例即称为反例.  对于一个命题来说,反例是简明有力的否定方法;而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它又是加深对概念、定理等数学对象理解的重要手段,更是我们认识一个新问题(或新数学对象)过程中的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和研究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把“数形结合”这一基本思想贯穿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因为数、形及相互关系是数学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树立起数形结合理念,使之成为学生的思想观点和思维工具,从而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为学好数学打下基础.  一、数形结合在数学知识中的体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基于这一基本理念,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必须从以社会为本、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材观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程教材观,即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探究的教育环境,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放飞思想,自由探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是突如其来的领悟和理解,正是由于直觉思维基于对基础知识及其结构的掌握,对问题在敏锐想象和迅速判断的有机结合下,才使一个人能以飞跃、迅速越级和放过个别细节的直接领悟的方式得到结果.  一、数学直觉思维的意义  数学直觉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以及规律性关系的
【摘要】生活中有数学,存在着数学思想,要把生活和数学有效地联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中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中只有密切联系生活,才能使学生们不再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抽象的,而是新奇、有趣的,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
21世纪,勤于思考是现代人的基础,敢于质疑是现代人的前提,勇于创新是现代人的结果.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明确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国内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
【摘要】现在高中课程内容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然而对数学这门特殊的学科,对学生的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却仍然较高.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我认为可以这样做: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生活化,合理安排学生练习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关键词】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渠道.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以下
数学是一门富有创造内涵的学科,在倡导新课改的今天,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英国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开放题型的出现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一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体现了学与用的结合. 开放题型来源于生活实践,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知识的积累和对生
摘要:指示词“本”与名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定中式“本X”是汉语里特殊的一种指别构式,以往研究对这类构式涉及较少。通过考察其语表形式、语义内涵和语用价值,发现“本X”构式具有指别性和主观性,[+离散性]、[+排他性]、[+主体性]共同规约着“本X”构式对“X”的选择,整个构式具有经济性、人文性和庄重性的语用价值。在汉语指称系统里,“本X”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所在语境中说话人往往带有一种设身处地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