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主要通过:1、转变教育观念;2、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3、创设教学情境;4、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5、改变传统的反馈及测试方式。以上五个方面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体会。
关键词:生物教学 培养 创新 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复杂多变、蓬勃发展的新世纪。国际间的剧烈竞争,国内社会的转型,无疑对人才的素质素养、知识能力和思想意识诸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时代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没有创新,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创新能力靠培养,创新人才靠教育。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必须看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还涵盖了能力、情感等基本要求,具有层次化和多元化特征。新课程改革,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使每一位教师都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探究活动,而不是仅仅的被动学习知识,彻底摆脱“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因此,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向导和顾问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尽量发现和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职业的选择和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二、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个“亲”就意味着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教师关心学生、信赖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与学生架起一座情感交流之桥,学生才能消除与教师之间的隔阂,消除胆怯,带着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探索和思考,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应用知识,逐步形成创新能力。相反,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绷着脸,一副高高在上不容冒犯的样子,学生就会望而生畏,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不敢或不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创新”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在教学中信任学生,多鼓励学生,多给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真正史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
三、创设情景,激发创新思维
兴趣、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故事情境 在学习遗传概率的计算时,我引用了一个故事:有一对正常的夫妻生了一个患有严重地中海贫血症的孩子,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医生建议让他们再生一个孩子,给有病的孩子进行骨髓移植,故事刚讲这,学生就兴奋起来了,多数学生问:他们生的第二个孩子一定没病吗?我趁势让他们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引入而开展的教学,一开始就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
2. 创设气氛情境 如在学习“生态平衡”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的协调美,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先引用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接着与学生一起分析:鹅,“曲项向天歌”,这是多么的欢畅啊!为什么呢?因为有绿水、有清波,营造了一个宁静、安详、舒适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悠哉,悠哉,能不欢畅吗?能不引吭高歌吗?鹅是这样,人更是如此。
3、想象情境 如学习环境保护时,我用投影展示地球,并写出“地球出汗了!”和“天破了一个洞,补天!”几个字作为情境呈现出来。学生们的兴趣立刻就高了,马上讨论开了:“地球怎么出汗了?”“二氧化碳在作怪!”“谁把天给弄破了?”“臭氧层被破坏了!”“怎么补呢?用什么来补呢?”等等,学生议论一会儿后,我便提出:请同学们就此情境思考并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或是提出怎样解决情境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引导学生自主的开始了对环境保护知识的探索和学习。
4、现象和实例情境 通过生动具体的事实或现象来创设学习情境。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学生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和事件,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农业生产问题等。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意义构建,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在结合实际的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生物生殖时,可先让学生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试管婴儿” “克隆”等问题开始引入课题。
5、实验情境 通过生物学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如:在学习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这一知识点时,在讲授新课前,先做演示实验“萝卜条的吸水和失水过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一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二是通过实验观察,学生能从中提出许多问题,激发学生的想像,带着问题进入下一步的学习,学习效果会大不同。
四、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1、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倡导下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倡导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充分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屏弃过于单调地接受知识,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探究性学习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乐于学习,勤于动手,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这是生物教学的主要目的。
2、倡导合作交流式学习。建立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由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仅提高了学习水平,而且也减轻了教学负担,教师可站在教学水平更高的层次上去组织教学,使学生受益,何乐而不为呢?如上述事例,在探究“人的瞳孔大小能改变吗?”要求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各小组纷纷讨论、设计实验思路,在小组交流汇报时,如有不完善的地方由本组成员加以补充,开阔了学生的分析思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教师也深受启发。合作交流式学习,不仅能学到知识,甚至是书本以外的知识,还使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加强沟通,加强了解,相互之间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帮助,学会尊重他人,体谅他人,使学生有着良好的修养和健全的人格,这正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
3、提倡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结合实际或时事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等问题,选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有时也可由教师指定),如:克隆人有何利弊?转基因食品是怎么回事呢?人是怎样来的,造成赤潮的原因等等。同时,我们还结合教材的安排要求学生写出小麦的成长自述、仙人掌如何在沙漠中生存的等,学生可在课下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或上网查询,或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对搜集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处理,自主性地进行学习,運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从中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改变传统的反馈及测试方式,提高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有效且及时的反馈能够提高学习质量”。传统的反馈及测试,对于学生只是在记录或记忆一个个老师规定的内容,这只是机械的去完成作业,完成考试;他们的思维根本没有运动,因为这根本不需要它们运动。生物学科其实并不需要死记硬背,更多的应当是理解,是应用,是自己的见解。而学生也不想去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老师给他们创设一个空间,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去概括;让他们自己去说、去表达。只有去总结、去概括,才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只有去说、去表达,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大胆改革,努力探索,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空,用教师“教”创新火种去点燃学生“学”的创新火焰,使生物课真正成为孕育学生创新思维的乐园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愿我们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范文网:http://www.fanwen.cn/
http://www.lunwenba.net/bencandy.php?fid=197
关键词:生物教学 培养 创新 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复杂多变、蓬勃发展的新世纪。国际间的剧烈竞争,国内社会的转型,无疑对人才的素质素养、知识能力和思想意识诸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时代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没有创新,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创新能力靠培养,创新人才靠教育。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必须看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还涵盖了能力、情感等基本要求,具有层次化和多元化特征。新课程改革,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使每一位教师都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探究活动,而不是仅仅的被动学习知识,彻底摆脱“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因此,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向导和顾问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尽量发现和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职业的选择和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二、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个“亲”就意味着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教师关心学生、信赖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与学生架起一座情感交流之桥,学生才能消除与教师之间的隔阂,消除胆怯,带着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探索和思考,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应用知识,逐步形成创新能力。相反,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绷着脸,一副高高在上不容冒犯的样子,学生就会望而生畏,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不敢或不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创新”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在教学中信任学生,多鼓励学生,多给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真正史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
三、创设情景,激发创新思维
兴趣、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故事情境 在学习遗传概率的计算时,我引用了一个故事:有一对正常的夫妻生了一个患有严重地中海贫血症的孩子,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医生建议让他们再生一个孩子,给有病的孩子进行骨髓移植,故事刚讲这,学生就兴奋起来了,多数学生问:他们生的第二个孩子一定没病吗?我趁势让他们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引入而开展的教学,一开始就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
2. 创设气氛情境 如在学习“生态平衡”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的协调美,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先引用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接着与学生一起分析:鹅,“曲项向天歌”,这是多么的欢畅啊!为什么呢?因为有绿水、有清波,营造了一个宁静、安详、舒适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悠哉,悠哉,能不欢畅吗?能不引吭高歌吗?鹅是这样,人更是如此。
3、想象情境 如学习环境保护时,我用投影展示地球,并写出“地球出汗了!”和“天破了一个洞,补天!”几个字作为情境呈现出来。学生们的兴趣立刻就高了,马上讨论开了:“地球怎么出汗了?”“二氧化碳在作怪!”“谁把天给弄破了?”“臭氧层被破坏了!”“怎么补呢?用什么来补呢?”等等,学生议论一会儿后,我便提出:请同学们就此情境思考并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或是提出怎样解决情境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引导学生自主的开始了对环境保护知识的探索和学习。
4、现象和实例情境 通过生动具体的事实或现象来创设学习情境。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学生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和事件,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农业生产问题等。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意义构建,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在结合实际的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生物生殖时,可先让学生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试管婴儿” “克隆”等问题开始引入课题。
5、实验情境 通过生物学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如:在学习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这一知识点时,在讲授新课前,先做演示实验“萝卜条的吸水和失水过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一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二是通过实验观察,学生能从中提出许多问题,激发学生的想像,带着问题进入下一步的学习,学习效果会大不同。
四、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1、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倡导下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倡导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充分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屏弃过于单调地接受知识,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探究性学习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乐于学习,勤于动手,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这是生物教学的主要目的。
2、倡导合作交流式学习。建立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由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仅提高了学习水平,而且也减轻了教学负担,教师可站在教学水平更高的层次上去组织教学,使学生受益,何乐而不为呢?如上述事例,在探究“人的瞳孔大小能改变吗?”要求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各小组纷纷讨论、设计实验思路,在小组交流汇报时,如有不完善的地方由本组成员加以补充,开阔了学生的分析思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教师也深受启发。合作交流式学习,不仅能学到知识,甚至是书本以外的知识,还使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加强沟通,加强了解,相互之间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帮助,学会尊重他人,体谅他人,使学生有着良好的修养和健全的人格,这正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
3、提倡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结合实际或时事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等问题,选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有时也可由教师指定),如:克隆人有何利弊?转基因食品是怎么回事呢?人是怎样来的,造成赤潮的原因等等。同时,我们还结合教材的安排要求学生写出小麦的成长自述、仙人掌如何在沙漠中生存的等,学生可在课下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或上网查询,或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对搜集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处理,自主性地进行学习,運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从中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改变传统的反馈及测试方式,提高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有效且及时的反馈能够提高学习质量”。传统的反馈及测试,对于学生只是在记录或记忆一个个老师规定的内容,这只是机械的去完成作业,完成考试;他们的思维根本没有运动,因为这根本不需要它们运动。生物学科其实并不需要死记硬背,更多的应当是理解,是应用,是自己的见解。而学生也不想去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老师给他们创设一个空间,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去概括;让他们自己去说、去表达。只有去总结、去概括,才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只有去说、去表达,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大胆改革,努力探索,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空,用教师“教”创新火种去点燃学生“学”的创新火焰,使生物课真正成为孕育学生创新思维的乐园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愿我们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范文网:http://www.fanwen.cn/
http://www.lunwenba.net/bencandy.php?fid=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