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课程“学生观”建构数学“生态课”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198207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定义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这就是“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课堂无疑是解读课程“学生观”内涵的主渠道,因为在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从赫尔巴特到杜威再到罗杰斯,还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都不能脱离课堂教学.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对塑造学生的思维品质尤显重要.
其他文献
要谈自主人格,我们首先须搞明白什么是人格。据心理学定义:人格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部分构成。这样一来,自主人格就不难理解了,那就是个性倾向、个性心理和自我意识中,独立、自主、民主、责任、批判、创新等意识更为突出的人格。现在,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的文明、民主、法制的市场经济社会,显然亟需具
一般说来,写作能力虽然有天分,但不是天生的,是伴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智慧的成长积累而成的。我们也知道,许多作家和文学天才的写作能力不是在中学课堂里教授出来的,而是他们在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认识力. 在培养学生认识力的同时,教师也应提高自身的认识力和对自身的认识. 笔者在时常自我督促下,养成了自我反省的习惯. 认识,再认识,认识不断地更新,就会发现很多新问题. 以下几点是笔者的所感所悟,不当之处,悉听斧正.    一、主体与主导    胡锦涛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