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而学生面对现实生活材料时,往往习惯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思考”,合理选择生活和材料,处理好生活经验和数学思考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关注思考 联系生活 预设情况 自主探究 提高效率
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数学教材已经实现了生活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常常将生活化的教材引入课堂。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学会数学地思考。但当学生面对现实生活材料时,往往习惯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如果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容易纠缠于生活经验,进而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必须合理选择生活和材料,在课堂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思考,处理好生活经验和数学思考的关系,丰富思维,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更为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关注学生的“思考”
在教学二年级数学《搭配》一节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一次在听一位教师的教学实践课中,恰恰因为教师给学生的材料不当,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实物图,两件上衣:米色风衣、红色的毛衣。三件下装:咖啡色裤子、红色裙子、蓝色牛仔裤。教师提问:每次穿一件上衣、一件下装,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学生利用面前的学具开始探究,然后全班交流。
生:有六种不同的摆法。
教师请他在投影仪上展示搭配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用每件上衣分别去搭配三件下装。
生:我认为只有五种。这是教师愣了一下,请他说说想法。我认为上身穿风衣,下身穿裙子这样搭配不合理。因为风衣是冬天穿的,裙子是夏天穿的。
师:这样穿的可能性有没有?教师很无奈的说?
生:这样穿会被人笑话的。(这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
生:老师,只有四种。我认为上身穿红毛衣,下身穿咖啡色裤子,这样的颜色搭配也是不对的。我妈妈是卖衣服的,我妈妈说过这样的颜色搭配是卖不出去的。
教师原本以为这里有六种搭配方法,的你是学生却从生活实际出发,对问题作不同的解释。教学中由于教师选择材料不当,学生一直在生活经验中纠缠,影响了“培养学生有序思维能力的”这一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
在学习《小数除法》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都有过购物的经历吧。昨天,小明的妈妈在超市买了8盒酸奶,共付了17.6元。她想请同学们算一算,一盒酸奶多少钱?
师:谁能估算一下,一盒酸奶大约是多少钱?请说明估算的方法。
生:一盒酸奶的价格大于2元,因为一盒2元的话,总共16元。
师:也就是说,一盒酸奶的价格在怎样的范围内?
生:也就是说一盒酸奶的价格在2元到2.5元之间。
师:你能计算出一盒酸奶的准确价格吗?
“卖东西”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而且也有亲身经验。教学中通过计算牛奶的价钱,不仅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而且促进了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的去调整计算结果的范围。在调整中学会了选择合适的估算的方法,这有利于估算习惯的养成。此时,学生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要——一盒酸奶的价格到底是多少呢?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心灵深处那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三、预设种种可能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及时点拨和调整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着频繁而密切的信息交流,并通过信息间的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的预设,还要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加减法》中“1 1”我预设的方法有“先通分,再计算;先化成小数再计算”。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竟然没有一位学生是化成小数来计算的,以至于像(1 1)这样的题,学生的方法仍是将带分数华为假分数,进行通分之后再相加,最后把计算结果化成带分数。
这样的方法不是不可以,试想,如果分母再大一点,通分后的分子自然也就大,这样反而给计算带来麻烦,完全可以化成小数再计算。其实在一般情况下,要先看清分数的数字特点,如果能直接相加减的(同分母分数)就直接相加减;如果两个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也不一定要通分,可以根据数字特点转化为小数计算。
从上面的教学设计来看,老师的预设和教学的生成之间存在着偏差。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是在预设的时候只注意到了知识点的逻辑联系。虽然教师也注意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仅仅在逻辑上考虑,而缺乏对学生的现实起点的考虑。对于(1 1)这道题,仅仅得到(3)就够了吗?课堂上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尝试用别的办法。相信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一定会有所发现:有直接进行通分计算的,也有学生可能转化为小数计算的。最后再让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体会各种不同方法的特点与优越性,以便在以后的计算中灵活运用。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由于教师的主观意识和真实的课堂教学之间存在着差距,和容易造成教学方案的预设情况与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发生偏差。这就需要教师用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信息,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总之,只有不断地对自己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与实践的不断磨合过程中提升和深化的,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思考,更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爱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2.陈振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探索》
3.《数学思想方法与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关注思考 联系生活 预设情况 自主探究 提高效率
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数学教材已经实现了生活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常常将生活化的教材引入课堂。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学会数学地思考。但当学生面对现实生活材料时,往往习惯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如果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容易纠缠于生活经验,进而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必须合理选择生活和材料,在课堂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思考,处理好生活经验和数学思考的关系,丰富思维,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更为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关注学生的“思考”
在教学二年级数学《搭配》一节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一次在听一位教师的教学实践课中,恰恰因为教师给学生的材料不当,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实物图,两件上衣:米色风衣、红色的毛衣。三件下装:咖啡色裤子、红色裙子、蓝色牛仔裤。教师提问:每次穿一件上衣、一件下装,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学生利用面前的学具开始探究,然后全班交流。
生:有六种不同的摆法。
教师请他在投影仪上展示搭配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用每件上衣分别去搭配三件下装。
生:我认为只有五种。这是教师愣了一下,请他说说想法。我认为上身穿风衣,下身穿裙子这样搭配不合理。因为风衣是冬天穿的,裙子是夏天穿的。
师:这样穿的可能性有没有?教师很无奈的说?
生:这样穿会被人笑话的。(这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
生:老师,只有四种。我认为上身穿红毛衣,下身穿咖啡色裤子,这样的颜色搭配也是不对的。我妈妈是卖衣服的,我妈妈说过这样的颜色搭配是卖不出去的。
教师原本以为这里有六种搭配方法,的你是学生却从生活实际出发,对问题作不同的解释。教学中由于教师选择材料不当,学生一直在生活经验中纠缠,影响了“培养学生有序思维能力的”这一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
在学习《小数除法》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都有过购物的经历吧。昨天,小明的妈妈在超市买了8盒酸奶,共付了17.6元。她想请同学们算一算,一盒酸奶多少钱?
师:谁能估算一下,一盒酸奶大约是多少钱?请说明估算的方法。
生:一盒酸奶的价格大于2元,因为一盒2元的话,总共16元。
师:也就是说,一盒酸奶的价格在怎样的范围内?
生:也就是说一盒酸奶的价格在2元到2.5元之间。
师:你能计算出一盒酸奶的准确价格吗?
“卖东西”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而且也有亲身经验。教学中通过计算牛奶的价钱,不仅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而且促进了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的去调整计算结果的范围。在调整中学会了选择合适的估算的方法,这有利于估算习惯的养成。此时,学生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要——一盒酸奶的价格到底是多少呢?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心灵深处那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三、预设种种可能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及时点拨和调整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着频繁而密切的信息交流,并通过信息间的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的预设,还要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加减法》中“1 1”我预设的方法有“先通分,再计算;先化成小数再计算”。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竟然没有一位学生是化成小数来计算的,以至于像(1 1)这样的题,学生的方法仍是将带分数华为假分数,进行通分之后再相加,最后把计算结果化成带分数。
这样的方法不是不可以,试想,如果分母再大一点,通分后的分子自然也就大,这样反而给计算带来麻烦,完全可以化成小数再计算。其实在一般情况下,要先看清分数的数字特点,如果能直接相加减的(同分母分数)就直接相加减;如果两个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也不一定要通分,可以根据数字特点转化为小数计算。
从上面的教学设计来看,老师的预设和教学的生成之间存在着偏差。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是在预设的时候只注意到了知识点的逻辑联系。虽然教师也注意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仅仅在逻辑上考虑,而缺乏对学生的现实起点的考虑。对于(1 1)这道题,仅仅得到(3)就够了吗?课堂上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尝试用别的办法。相信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一定会有所发现:有直接进行通分计算的,也有学生可能转化为小数计算的。最后再让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体会各种不同方法的特点与优越性,以便在以后的计算中灵活运用。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由于教师的主观意识和真实的课堂教学之间存在着差距,和容易造成教学方案的预设情况与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发生偏差。这就需要教师用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信息,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总之,只有不断地对自己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与实践的不断磨合过程中提升和深化的,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思考,更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爱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2.陈振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探索》
3.《数学思想方法与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