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活力。那么,如何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呢?
一、真诚面对学生,还给学生学习权利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教师反复地说,学生重复地听;教师满堂灌,学生强制性地接受学习。这些现象都使教师离学生越来越远,教学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中。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教师应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融入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唯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交流对话的“沙龙”,让学生找到展现活力的“知音”。同时,教师要学会倾听和赏识,关注每个学生,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和学生共同探究发展。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发挥聪明才智,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用智慧碰撞出思维火花
1.只有“爱意”才能让课堂充满机智活力。
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老师的想法。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
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突出,老师对这节课的满意度为100%,你能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打个分吗?
生1:我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度为1%。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1:因为这节课上我只回答了一个问题,而且答错了。
师:那你说说这节课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1:我知道了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读写法、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师:同学们认为他掌握的怎么样呢?
生:他掌握得挺好的。
师:是啊,老师也觉得你掌握得不错,现在再给自己打打分,能打百分之几呢?
生1:90%吧。
……
正是教师有一颗宽容心,当学生出现意外情况时,不是冷处理,而是在一种真诚关怀中去了解原因,积极引导,让学生产生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培养了自信心。
2.只“创意”才能让课堂焕发出活力光芒。
教师要营造和谐、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钱金铎老师教学“图形的观察与思考”一课时,出示“△△△△△△ ★★★”,问:“你有哪些方法使两边的图形一样多?”学生积极思维,想出了各种方法。最后,钱教师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一百种以上,小朋友们回去以后可以再去想想。”在这种情境、氛围下,学生自主思考,激发了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他们探究未知的乐园。
三、赋予课堂生命活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1.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教师可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数学课,让教与学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出示信息:日本的森林覆盖率为65%,他们是进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是16.5%,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看了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想?”学生提出许多观点:“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太低了,所以经常有洪水等灾害。”“我们要保护森林,不要出口一次性筷子,应该进口筷子。”“我认为我们也不要进口一次性筷子,因为我们进口了,肯定有国家在砍筏森林,全世界都应该保护森林。”……多么精彩的发言啊!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如教学“统计”一课时,师创设情境:“班级要开一次联欢会,买哪些水果好呢?每种水果的数量各是多少合适?”这样的统计切合生活实际,学生会调动所有的知识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既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又激发了学习热情。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我们要努力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潜能,彰显学生独特的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精彩!
(责编 蓝 天)
一、真诚面对学生,还给学生学习权利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教师反复地说,学生重复地听;教师满堂灌,学生强制性地接受学习。这些现象都使教师离学生越来越远,教学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中。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教师应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融入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唯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交流对话的“沙龙”,让学生找到展现活力的“知音”。同时,教师要学会倾听和赏识,关注每个学生,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和学生共同探究发展。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发挥聪明才智,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用智慧碰撞出思维火花
1.只有“爱意”才能让课堂充满机智活力。
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老师的想法。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
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突出,老师对这节课的满意度为100%,你能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打个分吗?
生1:我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度为1%。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1:因为这节课上我只回答了一个问题,而且答错了。
师:那你说说这节课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1:我知道了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读写法、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师:同学们认为他掌握的怎么样呢?
生:他掌握得挺好的。
师:是啊,老师也觉得你掌握得不错,现在再给自己打打分,能打百分之几呢?
生1:90%吧。
……
正是教师有一颗宽容心,当学生出现意外情况时,不是冷处理,而是在一种真诚关怀中去了解原因,积极引导,让学生产生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培养了自信心。
2.只“创意”才能让课堂焕发出活力光芒。
教师要营造和谐、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钱金铎老师教学“图形的观察与思考”一课时,出示“△△△△△△ ★★★”,问:“你有哪些方法使两边的图形一样多?”学生积极思维,想出了各种方法。最后,钱教师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一百种以上,小朋友们回去以后可以再去想想。”在这种情境、氛围下,学生自主思考,激发了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他们探究未知的乐园。
三、赋予课堂生命活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1.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教师可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数学课,让教与学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出示信息:日本的森林覆盖率为65%,他们是进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是16.5%,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看了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想?”学生提出许多观点:“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太低了,所以经常有洪水等灾害。”“我们要保护森林,不要出口一次性筷子,应该进口筷子。”“我认为我们也不要进口一次性筷子,因为我们进口了,肯定有国家在砍筏森林,全世界都应该保护森林。”……多么精彩的发言啊!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如教学“统计”一课时,师创设情境:“班级要开一次联欢会,买哪些水果好呢?每种水果的数量各是多少合适?”这样的统计切合生活实际,学生会调动所有的知识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既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又激发了学习热情。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我们要努力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潜能,彰显学生独特的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精彩!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