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火烧云》为例谈学生想象力的历练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ing198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选自萧红名著《呼兰河传》的《火烧云》一文是一篇经典的描摹自然景观的文本,作者借助对火烧云色彩和形状的变化,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美妙画卷,是历练学生语用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极好素材。教学中,教师即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在感知中历练想象能力
  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但这些都是借助原本静止的文字所呈现的,介于学生相对逼仄的认知力,教师就需要为学生创设思维感知的情境,引领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驾驭想象思维,穿越文本语言的樊篱,窥探文字中所裹挟的画面和蕴含的生活,从而将学生的内在身心浸润于作品内蕴之中,获取心灵的丰富感悟和美感享受。
  如在导入环节,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并配置音乐进行情境渲染:自然瞬息万变,气象万千,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时,我们可以呼吸春天小草芳香的气息;有时,我们可以仰望彩虹装点的天空;有时,我们可以欣赏夕阳西下给我们带来的无穷遐想。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火烧云。此时,教师将多媒体课件定格在火烧云的图片上,学生的意识沉浸在教师美妙的语言中,更被火烧云的浓烈所震撼。教师则相机揭示课题并板书:今天,我们就跟随着萧红的文字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馈赠——火烧云。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图片、音乐和语言创设的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情绪。在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图片切换中,让学生感受到独特的火烧云画面,契合了学生直观性认知方式,让学生内在的想象意识也蓄积于心中,为后续的丰富想象奠定了基础。
  二、品味涵咏,在品读中历练想象能力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语言,而文本语言又是作者内在情感和主题价值的集中体现。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文本核心语言上,在深入揣摩辨析、涵咏体悟的基础上,开掘文本核心语言所承载的丰富意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语言的内蕴世界,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美感的熏陶。
  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晚霞为什么叫做火烧云呢?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学生通过快速浏览的方式,迅速找到课文的中心句: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紧扣“烧到”“着了火”等关键词语,在深入品读中想象原本静止但被作者写活了的画面。此时,学生纷纷闭目轻吟,将想象的画面贯穿到自己的朗读过程中。由于学生在自主品读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体验,他们纷纷尝试调整自己的语言储备描述想象到的画面,从而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火烧云浓烈、活跃的特点,并在朗读中深化了画面感。
  三、实践运用,在练笔中历练想象能力
  從理性的角度来看,想象是一个严谨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与自身敏锐地观察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历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可以从学生的实践写作入手。教材中有很多文本在创作过程中为了表达的需要以及篇幅的限制,往往是点到即止,设置有广阔的留白,形成意味无穷的表达效果。教师就可以将其作为练笔的契机,引领学生在深入想象的过程中进行合理化地补充与拓展,从而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火烧云》中,教师就紧扣内容设置了这样一个练笔: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写一种自己想象中的火烧云。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教师进行了这样的点拨引导:骏马、小狗、狮子都不见了,但大自然这位魔术师的神奇还在继续,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火烧云,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还会有什么不速之客会突然出现,它们会干些什么呢?请你们来说说。学生们纷纷打开自己想象的翅膀,一口气连说了好多画面,而在他们意犹未尽之时,笔者则播放了关于火烧云的视频,深化了学生对火烧云的直观体验,随后要求学生接过萧红的笔,用自己的想象来继续丰富课文中的内容。
  如此练笔,既尊重了作者在文本中的基本情境和表达风格,又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无限的发挥,成为了教材课文另一种美的演绎。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应该充分借助想象的翅膀,在感知品析语言、涵咏体悟语言、内化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在文本美妙的世界中徜徉,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逐步提升。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实验小学(150300)
其他文献
在我国母语教学的传统经验中,“涵泳”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为其契合汉语运用的内在规律而在语文学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涵泳式学习方式与语文课程整合起来,既是对传统教学理性的认同,又是母语学习的自觉追求,理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  一、体悟感知,在涵咏中升华学生认知理解  我国的母语经历了数千年的延续与传承,实践证明只有将学习者的身心完全浸润在语言情境中,运用“涵
杜甫生性爱马,少壮时即善骑射,对马一向怀有真挚的感情。他先后写了六、七首咏马的诗篇,各具生动形象,蕴含深刻。《房兵曹胡马》是杜甫咏马诗中的名篇: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736——741),杜甫二十多岁,漫游齐鲁。这首诗就作于这一时期。这首诗不但以非凡的气势描绘了马的外形和神态,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要具备鲜明的学生观,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内在潜能,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教师切不可以自己的认知替代学生的思考,而需要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汉字,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的规律,培养学生真正的识字能力。  一、自主发现,探寻规律,培养识字能力  虽然学生自主性识字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并不意味着识字教学就完全依靠教师的讲授,而需要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表达、倾听、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可以说这个目标的提出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新的挑战笔者,在从事盲校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大胆地对口语交际课进行尝试,不断的探索实践,依据低年级盲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及资源,设计出面向全体盲生,能激发全员参与热情的训练方法,扎扎实实提高
义素分析法在小学语文中运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近义词的辨析时,往往会采用义素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们很容易就能够掌握所学知识,领略到语文知识别样的美。  一、“咀嚼”,品味字词  语文知识的基础是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汉字的区分是学生的学习难点,而很多的学生往往对于词语间的相互区别比较模糊,导致在平时的练习、写作中的应用以及在语言的表达上,往往“词不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改变学与教的方式,让学生心中燃起“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之火,我们开始大力推行“学讲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我有过困惑,有过迷茫,但现在惊喜越来越多。随着学习、实践、再学习,我对学讲理论中的教师“五步”——“让一步、慢一步、退一步、停一步、缓一步”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正是因为认真遵循这五步,在课堂上我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更加准确,也对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过程认识更加清晰。现在结合《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