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以学生为导向,以充分发挥每一位同学的潜能为目的,摸清起点、循序渐进、勤于思考、温故知新为最基本的教学原则,真正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做出努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引导;循序渐进;温故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中国的教育开始新的历史起点。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心智、家庭环境等因素存在差异,因此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也有所差别。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
一、善于引导,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对待中学的学生可以着重基本知识以及概念的讲述,并利用习题的讲练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但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以及心智比较稚嫩的原因,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接受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必须紧扣学生的兴趣进行导入。
1、新课引入要以兴趣作为起点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小孩子比较好动,不容易集中精力。作为一名小学老师需要充分考虑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在新知识导入时,与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因此,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可以将此方法适度加以运用,召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使他们在对知识极强需求的状态中学习。
2、问题设计要富于层次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离不开问题,合理的提问以及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小学生本身身心发育还不完善,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鼓励启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堂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内容,并以简单易于回答为主,让每个同学都充满自信,敢于勇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有某个学生回答出来了,或者回答出了具有启发性的想法,老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积极思考的同学予以充分的肯定,以此激发其他学生学习的热情。
3、课堂练习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本身就比较爱玩。老师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上了一堂课学生本身就感觉有些疲劳了,课堂练习的目的是让他们巩固新知识,因此课堂练习一定要适宜适度。课堂时间有限,老师一定要对课堂练习有所选择,选择难度适中的题目。这样做一方面是不会让小学生学些数学的过程中感觉太疲劳,吃力。另一方面是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让学生完成全部练习,及时的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每一次新课完成,课堂作业可以把教学内容的类型题作为练习的起点,在课堂上就可以及时发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遵循以上方法设计练习,符合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好。
二、数学教学循序渐进
数学教学的一个特点是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进度。比如有的知识点比较难,那么老师可以注意教学进度的设计,适当放慢节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消化知识点。
1、在教学内容的难点处需要循序渐进
在讲解新课时,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现有的知识水平、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将引入的起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相对应,就是将教材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然后再进行教学。例如,我们可以把教材中原来的、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作为引入起点,如在教学五年级《组合图形面积》时,可先帮助学生回顾在前面单元所学习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再教授学生对组合图形进行分割添补的处理进入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适当地弱化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2、在学生易错易混淆题处设计循序渐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能会发现某些题目错的学生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重视这个知识点的作业讲评课和试卷讲评。在作业讲评或试题讲评可以设计如下循序渐进:(1)抓住学生解题时易错、易混淆的典型题目(2)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原因(3)利用题目的讲评对易错易混的知识进行再次回顾讲解(4)做变式练习进行巩固等。这样的处理可以达到纠正错误、巩固知识、强化数学技能、提高学生能力的功效。通过老师对于易错易混淆的辨析,学生就能容易地克服了本题的难点。
三、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温故知新
1、勤于思考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如六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让学生多经历演示图形的变换过程,通过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亲身经历复杂图形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这些看似简单的环节,其实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动脑的好习惯的开始。
2、温故知新
数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也需要我们的温故,只有常常温故,才能更好的学习新知识,因此老师一定要在这个方面加以重视。在教学中常出现这种问题,新知识讲述时,涉及到旧知识的衔接,老师启发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东西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都忘记了。遗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因此在这个方面,老师研善于引导学生温习旧有的知识。比如,提醒学生,明天老师会提问你们前几天的功课,回去看看书准备一下,或者在作业练习的布置上可以考虑新老掺杂,让学生们积极温故。通过合适的温故,不仅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对已学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向往学习。
四、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积极探索的过程。对老师来说要关注小学生的心理,把握恰当的方法,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化解困难,不断成长的过程。而和谐的互动,恰当的引导则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最好的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导引学生善于思考、温故知新学好数学,从基本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培养学生更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蒋赛君 一堂小学数学探究性复习课[J] 中学教研(数学)2005(8)
[2]段国社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 中教研究 2005(6)
[3]熊川武著 学校管理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
【关键词】小学数学;引导;循序渐进;温故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中国的教育开始新的历史起点。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心智、家庭环境等因素存在差异,因此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也有所差别。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
一、善于引导,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对待中学的学生可以着重基本知识以及概念的讲述,并利用习题的讲练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但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以及心智比较稚嫩的原因,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接受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必须紧扣学生的兴趣进行导入。
1、新课引入要以兴趣作为起点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小孩子比较好动,不容易集中精力。作为一名小学老师需要充分考虑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在新知识导入时,与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因此,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可以将此方法适度加以运用,召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使他们在对知识极强需求的状态中学习。
2、问题设计要富于层次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离不开问题,合理的提问以及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小学生本身身心发育还不完善,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鼓励启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堂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内容,并以简单易于回答为主,让每个同学都充满自信,敢于勇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有某个学生回答出来了,或者回答出了具有启发性的想法,老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积极思考的同学予以充分的肯定,以此激发其他学生学习的热情。
3、课堂练习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本身就比较爱玩。老师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上了一堂课学生本身就感觉有些疲劳了,课堂练习的目的是让他们巩固新知识,因此课堂练习一定要适宜适度。课堂时间有限,老师一定要对课堂练习有所选择,选择难度适中的题目。这样做一方面是不会让小学生学些数学的过程中感觉太疲劳,吃力。另一方面是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让学生完成全部练习,及时的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每一次新课完成,课堂作业可以把教学内容的类型题作为练习的起点,在课堂上就可以及时发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遵循以上方法设计练习,符合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好。
二、数学教学循序渐进
数学教学的一个特点是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进度。比如有的知识点比较难,那么老师可以注意教学进度的设计,适当放慢节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消化知识点。
1、在教学内容的难点处需要循序渐进
在讲解新课时,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现有的知识水平、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将引入的起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相对应,就是将教材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然后再进行教学。例如,我们可以把教材中原来的、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作为引入起点,如在教学五年级《组合图形面积》时,可先帮助学生回顾在前面单元所学习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再教授学生对组合图形进行分割添补的处理进入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适当地弱化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2、在学生易错易混淆题处设计循序渐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能会发现某些题目错的学生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重视这个知识点的作业讲评课和试卷讲评。在作业讲评或试题讲评可以设计如下循序渐进:(1)抓住学生解题时易错、易混淆的典型题目(2)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原因(3)利用题目的讲评对易错易混的知识进行再次回顾讲解(4)做变式练习进行巩固等。这样的处理可以达到纠正错误、巩固知识、强化数学技能、提高学生能力的功效。通过老师对于易错易混淆的辨析,学生就能容易地克服了本题的难点。
三、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温故知新
1、勤于思考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如六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让学生多经历演示图形的变换过程,通过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亲身经历复杂图形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这些看似简单的环节,其实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动脑的好习惯的开始。
2、温故知新
数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也需要我们的温故,只有常常温故,才能更好的学习新知识,因此老师一定要在这个方面加以重视。在教学中常出现这种问题,新知识讲述时,涉及到旧知识的衔接,老师启发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东西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都忘记了。遗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因此在这个方面,老师研善于引导学生温习旧有的知识。比如,提醒学生,明天老师会提问你们前几天的功课,回去看看书准备一下,或者在作业练习的布置上可以考虑新老掺杂,让学生们积极温故。通过合适的温故,不仅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对已学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向往学习。
四、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积极探索的过程。对老师来说要关注小学生的心理,把握恰当的方法,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化解困难,不断成长的过程。而和谐的互动,恰当的引导则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最好的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导引学生善于思考、温故知新学好数学,从基本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培养学生更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蒋赛君 一堂小学数学探究性复习课[J] 中学教研(数学)2005(8)
[2]段国社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 中教研究 2005(6)
[3]熊川武著 学校管理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