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在区域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参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fr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媒产业日益发展繁荣的当下,微电影凭借其制作周期短、投资规模小、放映时间短等特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应用于与之相关的各个领域之中。对于区域文化教学而言,微电影能够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以丰富的视听语言展现出来,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等目的。
  关键词:微电影 区域文化 教学
  一、高等教育中区域文化教学现状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区域文化融入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在查阅了相关学术论文和其他资料后,可以发现,高校中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在积极地融入区域文化这个要素。例如,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其旨在提升高校学生,特别是非文科类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大部分学校都将大学语文当成了中学语文的进阶模式来进行教学,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故此,相关学者和教育一线的教师已经提出了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这一建议,希望能够借此改变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枯燥单一的模式,让高等教育能够和地方文化更紧密地融合,甚至起到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的作用。
  除了诸如大学语文这样的人文类必修课程之外,我们还发现国内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地对公选课以及专业课进行改革,将区域文化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当中。而将区域文化融入到课程之中,其明显优势就是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传统课堂的讲授式学习转换为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经过自身体验后得出的,并非来自教师的强硬灌输。
  二、微电影在区域文化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倘若仅仅是在课堂上将微电影作为教学资源播放给学生观看,其实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微电影进行翻转课堂式教学,其最简单的模式是由教师提供或者拍摄微电影视频教学资源,再分享给学生,让其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进行观看,然后回到课堂里针对相关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针对区域文化教学而言,其所选取的微电影视频应注重美感和针对性,让学生能够就其中体现出的具体问题有所反思。此外,鼓励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相关的微电影视频教学资源。高校教师在教授相应课程的过程中,往往也对相关领域有着深入、广博的研究,其所掌握的教学资源相对丰富,而微电影的制作方式较为简单,时长较短,教师可以进行汇总,将其制作成微电影视频资源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
  在艺术类院校中,除了教师提供微电影视频作为教学资源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发的微电影拍摄、制作。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们对于制作影视资源方面的动手能力较强,通过对相关题材的微电影制作,可以加强其对课程中难点、重点的理解。针对艺术类院校的学生,鼓励其拍摄微电影可以增强其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特别是在针对区域文化方面,如果学生能够对相关内容进行钻研,可将其作为选题来进行拍摄、制作,完成的作品可参加相关的微电影展演或比赛。
  三、微电影应用于区域文化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诚如上文所述,利用微电影教学切忌过多地占用课堂教学时间,不应将其作为教学内容准备不足的填补剂。学生在观看了相应的微电影教学资源之后,教师应与学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具体问题展开细致的分析。教师应通过提出问题和布置任务等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式学习提供框架支撑,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来观看相关的微电影视频,使其能够有的放矢。
  不应仅仅依靠微电影教学资源来教授与区域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还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寻找其他相关种类的学习资源,如有目的地开展对相关文献的阅读,甚至可以针对具体课题开展田野调查。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与灵活应变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才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的运用,应该注意学生的使用效果的反馈。这是对于教学方式改进的最直观的方式,也是如何评价一个教学方式,更是教学方法是否值得发展的最根本原则。区域文化中,对于区域教学的成果检验,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检验达到,其中微电影新的教学方式的引入,使得教学方式更直观、更生动、更具体,是学生新的教学接受方式。对于教学成果的检测,微电影的艺术性的提高以及知识量的制作和结构,是最好的检测教学质量的因素。
  综上所述,现今的教学技术的发展引领着微电影等新的教学方式带入课堂,使得学生们的教学接受方式产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在教学越来越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极力探求新的教学方式,在理论、实践等方面,全方位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进入实践。区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决定了新的教学技术的加入和发展,微电影的教学方式使得区域文化直观性强、教育性突出,是最新、最值得发展的教学技术,也在不断地探索中为区域文化建设做出了最基本的贡献。
  (作者简介:姜春旭,男,白城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摘要:东北高校是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的北方重镇,其诗歌运动发展经历了发端、辉煌和衰落三个阶段,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全国大学生诗歌运动的重要缩影,其诗歌创作、诗歌评论、诗社建设和刊物创办都体现出了时代特色和个人特色的统一。  关键词:群体研究 校园诗歌 历时性  大学生诗歌运动,也有人称大学生诗潮,在界定上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但如果要搞清楚其发展,就必须要对其进行界定。大学生诗歌运动广义上是指生发于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师授课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作为刚刚从事教育事业的一名教师,笔者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在教学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详细地阐述了笔者观点。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课堂  2008年我硕士毕业,来到重点高中工作。当时学校的语文课堂上对多媒体使用得不多,基本还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在我看来,这显然不符合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的
摘要:演讲不是简单的口头表达,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当下,演讲越来越受到社会人士的青睐,然其写作过程却往往陷于困境——内容空洞,形式僵硬,感情造作,无法适应当代社会演讲场景多层次的需求。本文将从语言学视角出发,从谋篇布局、修饰手段、句型变换、音韵协调方面对演讲稿写作方式进行重新的定位、分析以及补充。  关键词:演讲稿 语言学 行文建构 语境 启发  一、在行文方式上的张力建构  (一)谋篇布局  谋
摘要:本文试从不同角度对富士山的形象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富士山 审美意识 神山  一、美与人格的结合  在自然界当中,没有类似于富士山这样能够长久触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的存在了。在日本的画家当中,无人不画富士山;在文人当中,几乎无人不诉说富士山。  富士山是美的原点。但是,这不光停留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对日本人的精神、思想等方面也有极大的影响。  夏目漱石在作品《三四郎
摘要:目前在高等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开设的和声、曲式分析、复调和配器课程,也就是俗称的“四大件”课程,通常都是割裂分开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都是偏难的,与实际的演唱、演奏基本也是有很大距离的。因此,造成了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严重后果。随着全国各高校的多元结构以及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正在大力推行,音乐技法综合分析课程的建设将是至关重要的一项教学改革。  关键词:音乐技法综合分析课程 “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