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桥语听工匠精神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sh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前,伴着故乡浓重的年味,我收到作家林晓云的新书《桥语》。这是一部以闽浙地区历史留存的廊橋为叙述主体展开的文化长卷,是凝聚着劳动人民伟大智慧与伟大的工匠精神相融合的智慧体现,不论是走过唐宋历史的尘埃,还是走过明清文化的洗礼,在这里,我们可以透过贯穿古今的桥梁建筑,来触摸这一段历史的脉动。
  历朝历代的泰顺人的生产生活与休养生息就在这片土地上与桥为伍,与桥相伴,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文明与富裕牵手的风和日丽。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正是在这种情怀下,作家林晓云的《桥语》,给我们打开了一幅曼妙的历史画卷,让我们在回望之中,沉思;在品味中,静思;在赏析中,欢欣。
  《桥语》通过历史上建造留存至今的闽浙地区的虹桥、拱桥,寻找挖掘这些与桥相关联的文化符号,通过以茅以升、杨道明、陈志华、唐寰澄等近代桥梁专家对历史遗存桥梁建造技术的高度评价,带读者领略闽浙地区劳动人民近一千年以来,建造起的一座座通向山外的梦想之桥与致富之桥。在这个过程中,苏公、王光奕、吴世汪、林晴霁等名字,便随着文兴桥、永庆桥、文重桥、三条桥、北涧桥、仙居桥等桥梁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闽浙地区的劳动人民,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就地取材、巧夺天工,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梁木穿插别压”式拱桥,并巧妙地运用建筑学、力学等原理,在水利建设、农田建设、乡村建设、集市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与文化底蕴。
  《桥语》一书,依托廊桥这一厚重的文化符号与历史存在,给我们展示了与建桥有关的民俗文化、祭祀文化、尝新民俗、旅游文化,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把读者引入闽浙地区浓重的文化氛围。让读者透过廊桥,进一步定型、定名进而给现代的廊桥一个全新的定位。
  廊桥,是让一代又一代的泰顺人守望并呵护着的文化元素。因为廊桥这个文化符号,才有了追随廊桥建筑艺术的董直机、曾家快,因为有了廊桥,才有了一代一代护桥人如吴传岭、雷竹,有了义务宣传廊桥文化的萧云集、钟晓波、刘海沙、周万巩。
  泰顺不仅有廊桥这一历史文化元素的存在,还因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现实,打造“绿水青山”与生态旅游,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就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打造历史文化名片,把廊桥的历史渊源于当下的茶文化、牧文化、旅游文化整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与文化含金量的旅游新区,或许,这正是作家林晓云的良苦用心。
  从虹桥到廊桥,穿过历史的烟云与岁月长河的洗礼,诉说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工匠精神。是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神奇的力量,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好的证明。
  作家林晓云穿越历史走进现实,以拨云见日的敏锐眼光,娴熟地运用纪实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桥、人与文化的碰撞,通过唯美细腻的刻画,真情地赞美了泰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林晓云已经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融入到了这洋洋洒洒的文字之中。
  (作者系评论家、诗人、作家、资深媒体人、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其他文献
现代文学史上,茅盾以社会剖析小说见长,并以此奠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是,茅盾的社会剖析带有过强的理性色彩。读《子夜》,感覺茅盾似乎有两副笔墨。写期货交易所,写工厂,写男性,是一副笔墨;写家庭,写闺房,写女性,是另一副笔墨。写吴荪甫,为突出其外强中干和蛮横专断,反复渲染其“咬牙”的面部动作,感觉茅盾在塑造这个资本家形象时,理性用得过多了一点,使这个人物不时显出枯窘之态,作家的笔也给人以滞涩之感。但
自2011年出版以来,《南渡北归》屡次加印,风头不减。  首部“南渡”,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  第二部“北归”,着重描述了抗战胜利前后,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的
荷兰是欧洲汉学研究的重镇,这里走出了高延(J.J.M. de Groot)、戴闻达(J.J.L. Duyvendak)、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许理和(Erik Zürcher)、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等诸多汉学大家。田海(Barend ter Haar)继承了莱顿大学中国佛教研究专家许理和的学术衣钵,对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白莲教”进行了重新
七夕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有关七夕的民俗与故事很多,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也非常丰富。  牛女故事的流变  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最初与七夕并无直接的关联,也没有完整的情节,甚至最初二星是否具有爱情性质也还很难确定。  牵牛、织女一名同时出现,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其诗云: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东有
中华民国史研究历来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发展、政党斗争等各个方面。近年来,相关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但多是针对民国整体史、国民党史、民国政治史等的研究。对1945—1949年这一短时段的研究成果甚少。1945—1949年正处于民族战争终结,民主战争行进之时。经济是支持战争的基础后备力量,其在此时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上海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主要发源地,在整个
求学:山东省惠民县一中  1952年9月,我荣幸地进入了新成立的山东省惠民县中学。当时,惠民县城是解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渤海军区所在地。那时,县城只有惠民第一师范学校而没有中学,学校成立之初是先招生,后建校址。我报到注册入学时,校内还在施工,因此学校是借用离县城十几里路的吕家镇的一个小学开学上课的。学生住宿是借用老百姓家的房子,共四个班,180多人,多数住宿,只供给饮用的开水,连洗漱的条件都没
一个民族绵延的秘密,就在于其具有坚实的精神内核,能够穿透岁月与历史的叠嶂。一个国家的诞生与繁荣同样需要一个强有力民族的支撑,当然更需要有以人民为主体为依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基底不在于形式的存在,更在于其携带有内在的文化、观念、伦理、历史、记忆等构成的内涵。  中华伟大民族是由一代代的中国人民,以顽强不息的生命意志,坚实的精神品格,铸就了光荣与梦想。在战火纷飞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在抗日与解放战
近日,一篇名为《西工大博士生文言文答辩致谢,感情真挚评委潸然泪下》的帖子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说的是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一位博士毕业生在毕业论文中用文言文写了一篇后记,并在现场为答辩委员们解释其中的词句。很多网友纷纷给这位博士生点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一位工科学生能够写出这样一篇文采斐然的文言文实属难能可贵。拜读完这篇后记之后,我也深受感动,作者无论是在遣词造句还是情感表达上都做得颇
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先生(1923—2014)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方志学家和图书文献学家,在三个领域都有卓越贡献,故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誉为“纵横三学”。  来新夏先生号弢盦,斋名邃谷,祖籍浙江省萧山县长河乡(今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1923年出生于杭州中城的三元坊;1946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历史学系,1949年入华北大学第二部学习,随即师从范文澜先生攻读研究生;1951年调到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
沈从文的《边城》所写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湘西一隅,但是仍处于现代中国的时代大潮之中。在小说中可以看到不少当时现实生活的因素,比如关于军阀生活的描述,关于翠翠母亲爱情故事的描写。这些因素可以让读者清晰地辨识出故事所发生的具体时空。但是,作者对这些因素並没有着意强调,也没有刻意回避,只是以简单交代的方式加以淡化。显然,作者所感兴趣的地方並不在这里。  在我看来,他的艺术敏感点在于:相对于变化性的时代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