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图像审美消费表征及其内在逻辑

来源 :阴山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00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的高速发展使图像的审美消费模式日臻成熟.图像所隐含的符号消费分为身体景观消费和超真实的拟像消费两部分,引导人们进行欲望化的审美消费:身体景观通过制造完美的身体图景引发观者对理想化身体的效仿刺激消费,使身体沦为了欲望的能指和色情的话语符号;拟像消费是在超真实的图像中塑造出多元化的幻象,更为隐蔽地进行消费诱导,使观者主体性被解构,丧失了对消费的辨别力,其审美意识也在“读图”的审美活动中逐渐涣散.图像消费通过营造审美幻觉实现了功利化目的 ,形成了一种图像霸权,但是图像审美消费过度强调人感官的体验感受,因而引发了诸多问题,需要深入挖掘其内在症候,才能对当前图像消费困境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其他文献
司马迁在塑造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四位公子的人物形象时,所依靠的是不拘史法,肆心而作,突出创作主体之“奇美超常”,将人生遭际和情感的激荡与史学实录边界进行碰撞的率心笔法,将历史人物当作鲜活的生命体,既依循历史又激活历史,从而创作出人生的历史,而非历史的人生.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狐女形象的描写极具研究价值.追溯狐文化的源头,可知中国古代狐女形象由来已久且不断发展变化,及至《聊斋志异》,已完成了在文艺作品中世俗化和人格化的演变历程.以词汇统计的方式整理《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基本信息,发掘其年龄区间及籍贯地域化特征,梳理其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呈现点,可以得出蒲松龄建构的美狐世界所展现的审美趣味.该世界中狐女形象具有显著的“少女化”特征且往往品德高尚、温柔敦厚,与个别淫狐、恶狐形成美丑对比,展现了蒲松龄对人性真善美的讴歌与向往.同时,美狐自身的开放特性与后期的保守
“莲”文化是中国花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成为花卉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特殊存在.“莲”文化研究可分为奠基、发展、深化三个阶段,对“莲”文化进行溯源可自生殖崇拜始,并以此为基点不断演变并且逐步深化,揉入了儒家、道家、佛教各自的宗教内涵,具有浓厚的哲学、宗教意味.莲的美学蕴涵伴随着宗教蕴涵产生,形成了特殊的审美风尚和理想人格,这一理想人格在宋代得到了确立.周敦颐的《爱莲说》确立了“君子莲”的理想人格,是“莲”文化在哲学、宗教与美学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