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着 研究着 收获着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xingta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研是学校内涵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积极实施“科研兴校”策略:通过了省市级课题立项,成立了课题组,并开展了相关研究。然而,当欣喜于顺利结题之时,我们却尴尬地发现,学校内涵并没有得到同步提升:课题只有少数教师参与,多数教师得不到有效参与,总体科研能力未得到实质性提高;课题涉猎面较窄,许多极具研究价值的教育资源被忽略;大部分教师对课题接触不多,成果推广不力,科研成了“门面”……
  要破解窘境,就必须降低难度,扩大参与面,实现科研与教育教学的对接。从2004年起,我们确立了“以小课题为主,以身边教育现象为主,以教师为主体”的科研思路,全面推行了教育行动研究活动。
  从“不动”向“行动”转变——让“研究”进入“行动”状态
  行动研究能否顺利启动并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在于教师认识是否到位,能否有效参与。因此,我们从宣传发动、体验带动入手,促使教师转变认识,并通过机制促动,将教师的“研究”带入了“行动”状态。
  宣传发动,主要是让教师认识行动研究的意义和特征,提高参与热情。除了全员动员外,我们还通过印发资料、开辟网上专栏等形式,集中介绍教育行动研究的渊源、意义、操作程序及相关的案例,并重点阐释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为教师描绘了一幅专业成长的美好愿景。
  体验带动,就是通过剖析成功经验,让教师体验行动研究的“草根”性,拉近教师与科研的距离。针对一些教师的“与其进行教育科研,不如实实在在抓好教学”、“找不出什么课题”、“研究不出什么名堂”等认识,我们组织了“讲讲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教学经验推介”等活动,挖掘教师中“草根式”行动研究的案例,使教师认识到“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从而极大地消除了教师的畏难情绪。
  机制促动,就是通过《教育行动研究实施方案》,促使教师自觉“行动”。我们要求:教师可以从课题模块中选题,更提倡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自行选题;既可以个人自行研究,也可以自由组合共同研究;成果也不拘一格,既可以是一堂汇报课,也可以是论文或教学反思、随笔等……参与研究的教师要提交自己的“研究设计方案”,过程性督导及成果验收工作也据此展开,并纳入到业务考核之中。
  认识的转变,机制的促动,有力推动了行动研究的全面推开,教师不仅仅是研究意识强了,更重要的是还进入了“行动”状态之中。
  从“不究”向“研究”转变——让“行动”进入“研究”状态
  针对教师不会研究、不善研究的现实,我们在立题、破题、成果展示等环节强化了措施,促使教师将“行动”纳入到“研究”之中。
  立题,解决的是研究内容的问题。我们提供了两种方式:一是由学校提供课题模块,二是个人自行选题。课题模块主要来源于上级部门的课题目录、面向教师征集的问题及学校日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校级课题、教研组课题大都从这里选取,一些找不到课题的教师也可从中选题。个人自行选题,主要来源于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课题一般较小,既可以是针对个别学生、个别事件的研究,也可以是教学中某个突出问题的研究。由于这些课题是来源于教师熟悉的实践,也较易进入“研究”状态。
  破题,主要解决的是研究方式和程序的问题。
  在研究方式上,我们建立了上下联动、相互联动和自我研究并存的格局。上下联动,主要针对校级课题的研究和各类开题培训活动而展开。校级课题通过“自愿申报,学校选聘”确定课题组成员,原则上各学科组均有教师参加,以使其迅速成长为科研骨干,带动其他教师的深化研究。相互联动,即合并内容相近的课题,组织相关教师取长补短,联合研究,以集体智慧推动课题研究。自我研究,主要由教师个人进行,其课题一般属于个案性质,课题较小,也易于把握。
  在研究程序上,我们设计了“诊断、学习、计划、实施、反思”五个环节。诊断,即引导教师从现状分析入手,理清成功经验,找出问题及其根源。这一步,或由教师个人诊断,或组织教师集体诊断,目的在于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指导。学习,主要涉猎的是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政策、理论、理念及经验等,以使教师能更准确地定位课题,提出研究假想,明确研究方向,启迪解决思路。计划,主要是帮助教师写好开题报告,让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自己的行动研究安排。实施,主要由课题组或教师依据方案开展研究,教科室对实施过程进行相应的督导,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反思,主要是组织教师对研究的全过程归纳整理并判断,对有关现象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解释,找出预想与结果的差异,并提出新的设想与修正意见,进而写出相应的研究报告。
  成果展示与推广,主要解决的是成果的实际应用问题。每学年,我们都组织一次行动研究成果申报和评议活动,设置了“最佳课题”、“最佳研究方法”、“最值得推广”、“最有价值成果”等诸多奖项,并通过印发资料、成果观摩等形式进行展示,鼓励教师移植优秀成果,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之中,从而实现了科研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及科研成果的共享。
  “有行动,就有收获”。行动研究的开展,在带来了学校内涵提高的同时,更带来了教师科研素质的提升:
  ——拥有了智慧的眼睛。教师已都能够用心地观察着周边的点滴教育行为,关注着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行动……一次感冒引发的由学生“代为授课”、学生请求给自己一次课堂发言机会、一封表示不愿得到老师表扬的来信,都被教师所珍视,进而发展成为了自己的课题……
  ——拥有了善思的头脑。教师已能自觉从科研的角度思考、评析自己和身边的教育方式方法,曾经被奉为经典的“成功经验”、“名师范课”等,也被教师研究地吸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教学艺术……
  目前,我校的“快乐教与学”、“班级管理有效性研究”、“教学反思实效性研究”等校级课题已初步告捷,“三读一说教学模式研究”、“自主—互动课堂模式探究”、“英语听力训练研究”等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全校先后有30多个小课题取得了突破,其论文也发表于各级教育刊物上,有20多人被评为县市级以上教学能手,或是执教过县市级以上公开课……
  行动着,研究着,已成为了教师的日常习惯,正在推动着我们走向真正的“科研兴校”之路!
  (作者单位:山东省乳山市乳山口镇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放学回来,女儿跟我抱怨,她被抽中考试了。  我问她是什么考试,她说是《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六年级每个班抽一半的人参加考试。因为时间仓促,后天就要考,于是抽中的人全部在背老师发的资料。说着,从书包里掏出一沓厚厚的复习资料,足有三四十页,她不开心地说:“我都快背吐了。”看她满脸不情愿,几乎快要哭出来,我赶紧转移话题:“好了好了,洗手吃饭吧。”  女儿学习成绩在班里处于中上等,综合能力比较强,做过班长,
每逢新学期开学,不少班主任都为重新排座位而烦恼。担心孩子看不清黑板、难以得到老师的关注,害怕与淘气不爱学习的孩子同桌……种种担忧的背后,折射出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焦虑。一直以来,在不少家长心中都有一套“座位理论”——“前排中间座位是学霸专属”“在班级的座位决定了以后在社会的位置”……  “中间、靠前,第一排除外”被誉为大多数家长们心中的“黄金座位”,并与学霸联系起来,而后面两排则是“学渣俱乐部
“同课异构”是指相同的课由不同的教师进行不同的设计和实施。“同课异构”作为当下流行的一种教研方式,并非如某些教师所认为的只是“标新立异”,而是有着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拟就“同课异构”的理据做较为详细的分析,希冀对“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顺利、有效实施有所裨益。     一、“课”的可建构性    “同课异构”的基本前提是同一的“课”是可以进行不同的建构的。这里的“课”主要是指教材中所
1980年7月17日,世界上第一顆茶籽化石在贵州省晴隆县沈家箐云头大山被发现。如今,贵州省茶园面积连续多年位列全国首位。茶树漫山遍野,大地如碧波荡漾。  茶,是大自然赐予贵州的礼物。  八山一水一分田,贵州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谁料想,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有机质、无公害等自然条件恰恰顺了茶的意,成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茶海之心景区所在地遵义市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景区面积69平方公里,森
作为一个经常面对一地鸡毛的中年妇女,当你心情低落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大部分人会这么做:第一,通过指责、摔打来发泄情绪——这很可能让你的情绪变得更加糟糕;第二,通过刷手机、逛淘宝来转移注意力,被动地等待负面情绪消散——至于什么时候能开心起来,谁知道呢?  有一次,我因为一件事很生气,正好一个人在家,我就试着这么做了一回。我很生气地扯着嗓子大喊大叫,找一些摔不坏的东西狠狠地摔到地上。我以为怒气会消
宗璞  2019年国庆假期,怀揣敬意,我来到宗璞先生的家。宗璞的新家位于北京远郊的一个安静小区,没有我想象中的大。进门右侧是一个隔断书架,书架上摆放着已经泛黄的《鲁迅全集》《莎士比亚全集》等文学经典,书前有一幅宗璞低头沉思的手绘小像。往里是会客厅,茶几上摆放着她的童话集和译著。引人注目的是墙上的对联:“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那是冯友兰先生84岁时为爱女手书,字有点歪,难怪宗璞在文章中戏
夸美纽斯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加里宁也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担负着人类文明的传递、祖国强盛、民族兴旺的重任。长期以来,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新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教育观念也随之更新,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复杂的工作,广大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主体力量
幼儿园健康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管理者与教师对健康教育的内涵与价值的全面认知,对所存在的实践问题的清醒分析与正确行动,是创设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环境的关键所在。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即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1]健康教育是个人或特定机构根据健康概念的理
继初中建设工程之后,2007年,北京市启动了小学规范化建设项目。2008年初,各区县相继启动相关计划。很多区县探索出政府、大学、小学牵手协作的经验,丰台区就是其中之一。  2008年7月12日,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委员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校发展研究所合作,启动了小学规范化建设专家指导团项目。合作期限为一年。“专家指导团”的实际含义包括两层:大学和研究所工作者是小学的合作伙伴;工作者以团队方式开展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在每年一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上,教育问题都是两会代表们关注的热点。而2007年两会中有关教育问题的讨论与建议、意见彰显民生特色,落脚于教育的和谐发展。本文将对两会代表们所讨论的问题、提出的治教良策、政府在新的一年将有哪些举措做一简单盘点。    一、减免教育收费,增加政府投入    政府明确表示2007年要进一步减免各类教育收费,增加政府投入。  国务院总理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