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lo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学子有机会圆大学梦,但同时也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压力。自扩招以来,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逐年下降。高等学校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除了一小部分获得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如读研究生、出国深造外,大多数学生将走上工作岗位,从事应用技术的开发及推广,针对这些学生的培养,我们称其为应用型本科生培养。
  为了加强对本科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中国计量学院请企业直接参与办学,开展教学各个环节的合作,把学位教育与市场竞争中急需的实战技术培养有机结合,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培养计划,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3 1”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四年制的本科教育中,前三年完成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学位主干课教学,第四年加强实训环节(根据不同的特色模块,校内开设培训班,校外建立实训基地),因材施教,进行特色培养。几年来,我们探索到了一种学校、社会、企业、学生“四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
  
  一、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具体做法
  
  根据市场需要,2003年,我们选择杭州市对日软件外包做得比较早的企业——杭州东忠软件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开展对日软件开发人员培养的试点工作。第一批参加此试点的有25名学生,他们根据自愿原则,参加了前期培训。前期培训建立了严格的考核考查机制,企业选派指导教师(包括日语教师、项目指导、外籍教师)参加培训的全过程。特色培训计划如表1(见下页)所示。
  
  
  教学计划共安排60个学习日,每日7个学时。经过2个月的学习,80%的学生一次性通过了东忠软件公司组织的国际日本语三级考试,100%通过了计算机技能考试。通过这次培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接受了企业文化教育、职业精神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同时,这个特色培训计划吸引了其他一些企业来我校选拔人才,如恒生电子、浙大网新、富士等企业向我们表达了用人意向及合作意向。最后有79人次获得了面试机会,并有19人次被正式录用。特色培养项目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使相关企业更关注我校学生。
  校企合作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实际的效益,我们把这个思路引申推广到其他教学模块上,并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改。学生在前三年完成本科主干教学课程后,在第4年进行模块化学习(几年来,我们开设了对日软件模块、嵌入式模块等四个模块),即所谓“3 1”模式。这是一种“厚基础、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后,我们与NEC、华为3COM等企业进行合作,将校企合作推向深层次发展,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教学,按市场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战技术,改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结构化矛盾,使我们的教育更加有的放矢,更有利于企业获得为我所需的人才,使学生更接近社会。四年间,校企合作共培养了500余名学生,学校深化了教学改革,企业要到了想要的学生,学生找到了理想的单位,这是一个于社会、于企业、于学校、于学生都有利的“四赢”办学模式。
  
  二、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效果
  
  1.“3+1”模式增加了学生选课的弹性
  “3+1”培养模式,使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大学学习,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加明确,在大学高年级进行特色培养,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块。表2(见下页)是近四年来计算机专业进入到对日软件开发模块的学生情况统计,由表中可见,学生的选择是随机的,自愿的。
  2.企业承诺录用与推荐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取得良好的效果
  ⑴鲜明的特色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企业承诺录用与推荐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对日软件开发”模块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实战实训,基础扎实,职业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在就业时很抢手,不仅实训的学生100%就业,而且由于许多企业跟进招人,还为其他学生争取到更多的面试和就业机会。表3(见下页)是近四年进入该模块学生的就业情况及近四年计算机专业在对日软件行业学生一次就业情况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到2006年这个模块的受益人数已达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55%。
  ⑵开放性办学提升了学校声誉,提高了就业层次。鲜明的特色使越来越多的对日软件企业关注我校的毕业生,关注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表4是近四年对日软件模块学生的主要就业走向,从表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到上市公司甚至世界500强企业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层次,提升了学校的声誉。短短四年,我校毕业生工作在对日软件开发企业的人数就有300多人,许多企业如杭州东忠软件、浙大网新等,每年都来我校招聘,不少学生已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如目前仅在杭州东忠软件有限公司就职的学生有60余人,其中有的已成为部门领导。
  3.学风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重要任务,进入模块的学生,由于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基本没有迟到、早退和无故缺课的现象。
  由于学习任务重,学生们学得很辛苦(在调查表中基本每个人都写到了这一点),但是他们仍然保持很高的学习热情,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4.促进教学内容改革,实战模块使教学更生动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师的任务,一直以来,我们的计算机专业课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由于缺少实战模块,学生很难理解书中的概念。引入实战模块,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进步很快。如何提炼实战模块,把实战引入到教学中来,是我们今后一直要研究的课题。
  
  三、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经验
  
  我们与企业联合,校内开设培训班,校外建立实训基地,使学生能提前进入企业,进入到真实的生产及研究项目中去,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但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也曾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此将我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经验与大家交流分享。
  1.调整教学计划,把校内毕业设计与到企业实训紧密结合起来
  企业是追求经济效益的,不愿无偿地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企业期望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和生产,以保证学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传统的教学计划中生产实习往往只有一至两周的时间,学生刚到企业接触到具体项目,就因短期的实习时间已到只好“打道回校”了,因此传统的短期生产实习得不到企业的支持。
  学校是教学单位,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校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只是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为企业打工。因此,如何使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学到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技能,又能为企业带来效益,是我们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探讨的首要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调整了教学计划,把校内毕业设计与到企业实训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可以保证有更长时间让学生在企业实训,学生到企业的实习也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去实际训练。实训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同时也给学生和企业足够多的相互了解的时间,大多数学生通过有效的实训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事实证明,实训效果好的学生,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由于在实训期间给企业带来了效益,获得了企业提供的一定补贴,使自身的劳动价值也得以体现。
  2.实行双向选择,将企业需求与学生个体兴趣及培养团队精神结合起来
  企业总是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用人单位,它需要的是能够为其创造效益的有价值的劳动者。而实训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只是来学习的,相对于企业的正式员工缺乏压力感和责任感,经常找各种理由为自己没有努力学习和工作解释。例如,2000年,我校在某企业实训的一个学生,经常迟到、早退、旷工,在企业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实训进行到一半,企业要求把他退回学校。我们找他谈话,他说他根本就不想去企业实训,对实训的内容也不感兴趣。如何给学生以压力感,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团队精神和责任感,这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实训之前,先由企业向学生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然后由企业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学校充分尊重企业与学生双方的意愿。实训开始后,由企业对实训生的考勤进行记录,学校将此记录作为评定实训成绩的重要参考。
  3.分段培训,区别对待,学生、学校、企业共同分担实训成本
  学校里进行的是素质教育,企业需要的是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因此学生到企业后往往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需要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岗前实训。岗前实训是需要成本的,而学生不同于签约员工,在实训结束后有选择工作单位的权力和自由,因此企业对学生的实训成本可能无法回收。如何降低这一成本,如何分担这一成本,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与企业协商,把实训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识培训(如日语培训),在校内进行,费用主要由学生及学校承担;第二阶段是项目实训,在公司进行。公司承诺录用一部分学生,这部分被录用学生的实训费用,公司在项目实训结束后以补贴的形式全额返还。
  我们把与企业的合作纳入到校企联合办学、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框架中,这是一个新的合作模式。由于我们在合作中发挥了企业和学校的各自优势,充分利用了企业和学校的各种教育设施,采取灵活的办学形式,应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毕业生的需要开展了实训,适应了社会职业变动和劳动转移的需要,将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展校企合作的几家企业目前经济效益都有所增加,同时,我们自身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为毕业生寻求了好工作,而且也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马艳华)
其他文献
成功的医疗包装设计必须解决一系列的重要问题,包括遵守相关法规、便于患者和医护人员使用、适用于各种灭菌方法和具备高效的生产模式等。维护健康和安全永远是第一要务。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