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纪念越剧百年之际,越迷们对各自崇拜的流派创始人追捧不已,年轻的越剧演员又轰轰烈烈地参加“越女争锋” 大奖赛,而我则在热潮之中想起百年越剧史上三位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蔡萸英、樊迪民、汤笔花,他们对越剧的发展功不可没。
为越剧命名的蔡萸英
蔡萸英(1901—1984),浙江余姚县周巷镇人(现属慈溪),原名惟权,字筱泉,笔名芙蓉馆主。出自书香门第,父为清末秀才,童年在父设私塾中攻读,打下了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及长便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1930年到沪,历任恒泰南货号、大生证券号、大生绸庄、美光火油公司、知味馆杭菜馆会计,直至暮年退休。1938年1月30日,由绍兴女子文戏姚水娟领衔的越吟舞台戏班在上海通商剧场内彩排,蔡萸英被邀请来观看姚水娟主演的《倪凤煽茶》。演出前,姚水娟被介绍给蔡萸英,第一面就给蔡留下较好的印象:朴实且有礼貌。戏开场了,姚水娟饰倪凤一角,演得活泼可爱,惟妙惟肖,不仅动作自如,表情生动,而且唱得流畅,念白清楚。蔡萸英对姚水娟的演技颇为赞许,谓:“此姝大有希望!”即兴作文《除夕试演记》,率先刊于其主编的1938年2月4日(阴历正月初五)出版的《戏剧世界》上。蔡萸英首先将“绍兴女子文戏” 正名为“女子越剧” 。此前后,有些场合曾有将“越剧” 作为“绍兴戏” 的混称。但蔡萸英作为戏剧评论家在专门的戏剧刊物里发表的观点,以后被公认为权威性的命名,一致肯定为“越剧” 名称的由来。
1938年1月31日(阴历正月初一),姚水娟她们正式公演了。那天,日戏演的是《仁义缘》,夜戏演的是《沉香扇》。蔡萸英送了第一只花篮。在《沉香扇》一剧中,姚水娟前饰丫头兰香,后演小姐蔡兰英,演得各有其态,脉络分明,于是一炮打红。姚水娟领衔的越吟舞台戏班是第一个进入“孤岛” 的“绍兴女子文戏” 戏班,第一天就得到与中汇银行经理魏晋三沾亲带故之“账房先生” 、戏剧评论家蔡萸英的赏识及支持,真是姚水娟的幸事,女子越剧的幸事!以蔡萸英为始,“以女子越剧卑不足道之知识分子,亦欣然来作座上客” 。
1939年2月19日“娟社”编辑出版发行了我国第一本越剧演员专集《姚水娟专集》,蔡萸英撰写“姚水娟小传”。1939年7月编辑出版发行的我国第一本越剧期刊《越讴》,蔡萸英则是名正言顺的“发行人”。蔡萸英后又担任 1940年《力报》“每日越剧” 专栏主笔,1941年1月至5月担任《绍兴戏报》主编。蔡萸英为百余名越剧演员写了“小传”,又竭力扶持越剧新人。如1938年秋,更新舞台演出节令戏《天河配》,与赵瑞花搭档的头肩小生李艳芳突然不能登台,二肩小生王水花顶饰牛郎,配合极佳,蔡萸英大为赞赏,写文表扬,给予鼓励。后又推荐王水花与姚水娟搭档,使其进步更大。再如1946年,王文娟得以与陆锦花搭档于皇后戏院,又全仗蔡萸英先生向戏院经理沈益涛的竭力推荐。蔡萸英是知味馆杭菜馆会计,魏晋三嘱咐凡越剧演员到知味馆就餐,一律免单,蔡萸英是忠实的执行者。
蔡萸英在业余时间辛勤笔耕,讴歌越剧改革,又竭力扶持新人,确确实实为越剧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个署名“小官人” 的,写了篇短文《记越剧作者蔡萸英》,称蔡萸英“提倡越剧,不遗余力,而尤以捧姚后水娟为最努力,故在越剧界颇著声誉,凡曾与姚搭档之大小女伶,尤称道蔡老先生盛德不置”。并调侃说:“姚后如排演杨贵妃一剧,高力士一角,非蔡老先生不克胜任云。”蔡萸英与姚水娟,自1938年1月30日相识相知,蔡萸英送了第一只花篮,写了第一篇文章《除夕试演记》,直至一年后在《姚水娟专集》中为姚水娟写传,姚水娟已成为沪上著名的女子越剧演员,充当了越剧改革的先锋。1938年9月,《戏报》、《戏世界》和蔡萸英主编的《戏剧世界》三种戏剧小报联合举办了由读者投票选举 “谁是越剧皇后” 的活动,结果姚水娟以压倒多数票当选。1946年7月6日姚水娟结婚辍演,蔡萸英将自己珍藏的姚水娟在上海八年的所有演出戏单作为结婚礼物送给了姚水娟,使姚水娟和满座宾客惊叹不已。姚水娟知蔡萸英生活俭朴,居处仅八个平方米,自己已在杭州购房定居,为报答蔡萸英八年的知遇之恩,她诚恳地将其上海住宅赠给蔡萸英,被蔡坚拒。
蔡萸英不辞辛劳,在业余时间跑遍了上海所有的越剧剧场,采访了百余名女子越剧演员并编写小传,在各报刊上发表。尤以其在《力报》“每日越剧”中的“一日一伶” 专栏影响最大。1946年由应展鹏经理、茹伯勋发行的《越剧报》(1950年2月6日停刊),也曾连载蔡萸英写的“越伶小史”。此外,蔡萸英所写的越剧评论一直被认为是权威之作。蔡萸英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末,利用业余时间,辛勤为越剧默默地笔耕了十余年,既当越剧报刊的记者、作者,又当越剧报刊的编辑、发行人,不曾谋过一分私利。蔡萸英写的越剧演员小传,真实恰切,“凡女子越剧生旦净丑,包罗万象,都蒙蔡先生笔下超生,其文字之绚烂,与姚后之艺术一样受人欢迎,使人景仰。” (小官人文)蔡萸英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他对年青演员的鼓励。蔡萸英在《越讴》所写《娇小玲珑话三香》一文中,对当时还未挂头牌、头肩的钟云香、傅全香、商雅香倍加激励;把范瑞娟也列入《力报》“每日越剧”“一日一伶” 中,真所谓“慧眼识英雄”。蔡萸英,伯乐也!蔡萸英十余年中,几乎天天跑越剧剧场,所以他主编的“越国剧坛动态” ,内容最为丰富殷实。蔡萸英见多识广,他写的越剧评论,深入浅出,当时受欢迎,今日更是研究越剧史的宝贵资料。“文革” 中,他所藏越剧报刊及300余张越剧照片毁于一旦,又因足疾,足不出门,身体日益虚弱。所幸晚年时,汤笔花陪同魏绍昌、许菊香、尹宗元、张星桢、王文娟、王水花、商芳臣等前往探望,给寂寞的蔡萸英带去了安慰和欢乐。
越剧第一个专职编剧樊迪民
樊迪民(1894—1984),浙江杭州人。少年在杭州宗文中学肄业,民国初年在私立浙江共和法政学校读法政,课余参加张冲夫发起的“鹤声社” ,演出文明戏。1915年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 ,与文明戏的重要倡导者和活动家陈大悲、郑正秋等合作两年多。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办杭州《大世界报》,并为上海《大晚报》及《时事新报》、北京《晨报》、天津《大公报》、杭州《大浙江日报》等写稿。1933年秋,由费彝民介绍,为天津《大公报》驻杭记者,同时兼任杭州《浙民日报》社编辑。1935年,上海《大公报》出版,任该报杭州办事处主任。1938年因日寇侵略,其身陷“孤岛” 上海,犹如在樊笼一般,又经张星桢介绍投身“越吟舞台” ,寄人篱下,故按越国范蠡的谐音,取笔名“樊篱” ,成为越剧史上第一位专职编剧。
他主张越剧“适应时代和观众的需求”,改掉传统因袭的陈旧东西。首先为姚水娟编新剧《花木兰代父从军》,引起社会重视。继后曾编导(编或导)新剧《孔雀东南飞》、《天雨花》、《绣襦记》、《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钗头凤》、《红楼二尤》、《冯小青》、《燕子笺》、《胭脂》、《苦尽甘来》、《一夜皇后》、《元宵谜》、《同命鸳鸯》、《红菱艳》、《兰花梦》、《芙蓉屏》、《玉洁冰清》、《蒋老五殉情记》、《遗腹子》、《李师师》、《私生子》、《春风回梦记》、《香菱》、《啼笑因缘》、《杨乃武与小白菜》、《泪洒相思地》等,不少成为越剧第二传统剧目。其中樊篱编导的《蒋老五殉情记》曾演满116场,胡知非编樊篱导的《泪洒相思地》演满202场。樊篱利用从事文明戏时的经验以及话剧界、电影界朋友的关系,在舞台处理方面提出不少新的设想。排时装戏时,力求表现生活真实,带演员去实地考察、体验。四十年代,被列入当时越剧编剧“四金刚”(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之首。
1939年2月19日樊迪民主编我国第一本越剧演员专集《姚水娟专集》。樊迪民在《姚水娟女士来沪鬻艺一周年献言》一文中写道∶“女子越剧,是近十年来的一个新生产物。最初它不过是在浙东方面一隅的一个宁馨儿,可是从前年到了上海演出以后,竟成了这时代这地方的一个神童了,风云际会,红极一时。”樊迪民在此文中还探讨了越剧改革的六个问题,这是很有意义的。
1939年7月1日,樊迪民主编我国第一套越剧期刊《越讴》。创刊宗旨为给“处于蓓蕾之期的越剧有一个喉舌、一个说话的机关、一个消息交换的场所”,并使它“固定基础,立久不败”。该刊设“越国剧坛动态”、“伶人小记”、“名角名诗”、“各班掌故”、“名师脚本”等专栏及内容,提及越剧演员人名达169名之多,刊有施银花、屠杏花、赵瑞花、姚水娟、竺素娥、王杏花、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等越剧女演员的生平小史,及大量的名伶照片、剧照。《越讴》刊登了樊篱《旧故事改编剧本的讨论》、《南曲琵琶记改编越剧剧本之前言》等文章;刊登了樊篱编的或改编的《冯小青》、《琵琶记》剧本以及姚水娟述的《盘夫》剧本,这是迄今见到的最早的铅印的越剧剧本。
1940年樊迪民为《力报》“每日越剧” 专栏主要撰稿人之一,所连载的《越剧漫谈》一文,给越剧史研究者留下宝贵资料。该文共有廿三节,其中有“还有各地的越剧班”、“继起为难”、“上海的越剧组织”、“组织中的新旧成分”、“衣箱及私房行头” 、“场面” 、“盔头箱”、“值场”、“新工作人员”、“角色的分门别类”等节,都极其详细地述评了当时的越剧状况,是研究越剧史极其珍贵的资料。此外,文对生(老生、小生、童子生)、旦(老旦、花旦、丑旦)、丑(大丑、小丑)各行当代表人物的评述,也很有价值。
1942年起,樊又为商芳臣编导《秋海棠》等剧。1944年底被五洲药房聘为广告部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大公报》工作。1954年在毛佩卿所在的宁波越剧二团当编导。1959年以65岁高龄随团支援新疆,1965年退休。八十年代初,经汤笔花、陈元麟、宋子亢推动,樊迪民撰写回忆文章,所写《姚水娟的艺术道路》一文刊《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五辑内,颇有参考价值。
第一个为越剧在电台里宣传的汤笔花
汤笔花(1897—1995),原名福源,浙江萧山人。1911年在上海育才公学攻读。1915年起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练习生、营业员,继而又在中华书局、中美图书公司任职。曾在《英文杂志》、《英语周刊》、《新闻报》、《申报》发表短文及剧评,笔名“笔花”。在文化界崭露头角后,旋用汤笔花为本名。1924年为中华电影学校第一届学员,同年27岁的汤任《民国日报》“电影周刊”主笔。1925年与何公超、程步高、周世勋创办上海早期的电影杂志《影戏春秋》。1926年与胡雄飞、吴微雨、姚吉光合办《福尔摩斯》报(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后停刊);又与朱瘦竹、周世勋、卢继影合编专门评影剧的《罗宾汉》报(日寇进入租界后一度停刊,抗战胜利后复刊,一直延续到 1949年7月9日)。1928年主编《大常识》报(三日刊),专刊婚姻、生活常识(1930年底停刊)。1929年与程克光、郑梅畲合编《金龙》报,专刊社会动态。1930年任上海博览书局代经理、主编《影戏生活》周刊(1932 年改为月刊),1932 年并任《电影日报》(日刊)主编。1933年跻身电台,充任报告员(节目主持人)及故事员,是上海广播事业初创时期的实践者之一,为旧上海著名的“老广播员”、“故事家”,并一直充任旧上海戏剧曲艺界电台会串、义播的报告员。
汤笔花作为沪上最早宣传绍剧的文人,1938年起为女子越剧讴歌,继后并充任全沪越剧会串报告员。1938年11月13日起,汤笔花又连续在《申报》发表《越剧会串杂评》、《越剧皇后姚水娟主演〈西厢记〉》、《从绍兴戏说到的笃班》等宣传越剧的文章。汤笔花在《越剧会串杂评》中写道∶“七班会串……人才济济一堂,唱做俱佳……越剧成功有望。”该文最后还预言∶“或谓今后之越剧,将与平剧并驾齐驱。” 1939年2月19日(己卯年正月初一),正值姚水娟到沪演出一周年,又是其从艺十年纪念之际,我国第一本越剧演员专集《姚水娟专集》问世了。专集是半年前由汤笔花向中汇银行经理魏起鹏(魏晋三)、天香大戏院老板富春霖建议的,又承各界人士鼎力相助,很快就将这本很有纪念意义的专集付印出版。专集共72页,16开本,封面彩色套印。专集内光姚水娟铜版照就达42幅,生动地录下了姚水娟一年来演出的30个剧目及在舞台上塑造的多种艺术形象。专集有各界人士190人题字、题诗、赠联、赠画、写评论文章,确是不易。其中有京剧名演员梅兰芳、冯春航(小子和)、章遏云、黄桂秋、林树森、王熙春、金素琴等;有电影名导演卜万苍、马徐维邦等;有报界名人严独鹤、周瘦鹃、丁慕琴、胡憨珠、陈灵犀、朱瘦竹、郑过宜等;也包括当时的海上闻人黄金荣、虞洽卿、王晓籁、张啸林、闻兰亭、林康侯、徐乾麟等,蔚为大观。专集中的评论文章,既可见越剧发展的历程,又对越剧改革提出中肯意见、对越剧前景作了展望。编专集之目的,正如集中所书写的∶“求深造,原是艺人自己的事,而鼓励前进,却是旁观者的义务了。”樊迪民、蔡萸英、汤笔花等协力出此专集,为越剧扩大了影响,为越剧争得了地位。
1939年2月19日汤笔花主编出版的《竺素娥专刊》则是我国第一张越剧演员专刊,他本人则在专刊中写了《为越剧争光荣的竺素娥》一文,对越剧女小生的代表人物作了肯定。同年起,汤笔花参与编导越剧《盘妻索妻》、《红杏出墙记》、《游寺认父》、《荒山冤魂》、《人面兽心》、《木乃伊》等新戏,特别是《盘妻索妻》一剧,是汤笔花当时为竺素娥“量身定做” 的,同时是对“越剧女小生”特点的积极探讨。当1938年汤笔花刚接触到“女子越剧” 后,他感觉越剧传统的“一桌二椅” 太落后,需要向电影、话剧、京剧学习,加以改进。1938年下半年、1945年6月汤笔花分别推荐友人杨述初、韩庚仙、仲永源(仲美)投身越剧舞美改革,体现了他对越剧的关爱。结果韩庾仙发挥了重要作用,越剧舞台上开始采用多幕画景软片,又采用软景与实物相结合的情况。
1947年,汤笔花又为“越剧十姐妹” 义演《山河恋》奔走呼喊。同年10月13日筱丹桂自杀身亡,汤笔花义愤填膺,对戏霸张春帆口诛笔伐,不畏强暴。在电台播音的同时,他热心慈善事业,四十年代与丁福保、丰子恺、周信芳、张中原等创办上海“贫儿工读院”,任常务董事。
建国后,1951年汤笔花创办上海“群立越艺社”越剧学校,1952 年鼓励张慧冲重组魔术团,并任该团宣传。1959年62 岁的汤笔花退职。1984年6月(87 岁)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他一直关注祖国戏曲事业的发展,八十年代起,经常观看在沪的越剧、绍剧、评弹等演出,对剧团、演员多加鼓励。1985年2 月被推选为绍剧之友社社长。1988年(91 岁)被评为上海市健康老人。1995年9月13日汤笔花逝世,享年98 岁。
责任编辑 肖阿伍
为越剧命名的蔡萸英
蔡萸英(1901—1984),浙江余姚县周巷镇人(现属慈溪),原名惟权,字筱泉,笔名芙蓉馆主。出自书香门第,父为清末秀才,童年在父设私塾中攻读,打下了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及长便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1930年到沪,历任恒泰南货号、大生证券号、大生绸庄、美光火油公司、知味馆杭菜馆会计,直至暮年退休。1938年1月30日,由绍兴女子文戏姚水娟领衔的越吟舞台戏班在上海通商剧场内彩排,蔡萸英被邀请来观看姚水娟主演的《倪凤煽茶》。演出前,姚水娟被介绍给蔡萸英,第一面就给蔡留下较好的印象:朴实且有礼貌。戏开场了,姚水娟饰倪凤一角,演得活泼可爱,惟妙惟肖,不仅动作自如,表情生动,而且唱得流畅,念白清楚。蔡萸英对姚水娟的演技颇为赞许,谓:“此姝大有希望!”即兴作文《除夕试演记》,率先刊于其主编的1938年2月4日(阴历正月初五)出版的《戏剧世界》上。蔡萸英首先将“绍兴女子文戏” 正名为“女子越剧” 。此前后,有些场合曾有将“越剧” 作为“绍兴戏” 的混称。但蔡萸英作为戏剧评论家在专门的戏剧刊物里发表的观点,以后被公认为权威性的命名,一致肯定为“越剧” 名称的由来。
1938年1月31日(阴历正月初一),姚水娟她们正式公演了。那天,日戏演的是《仁义缘》,夜戏演的是《沉香扇》。蔡萸英送了第一只花篮。在《沉香扇》一剧中,姚水娟前饰丫头兰香,后演小姐蔡兰英,演得各有其态,脉络分明,于是一炮打红。姚水娟领衔的越吟舞台戏班是第一个进入“孤岛” 的“绍兴女子文戏” 戏班,第一天就得到与中汇银行经理魏晋三沾亲带故之“账房先生” 、戏剧评论家蔡萸英的赏识及支持,真是姚水娟的幸事,女子越剧的幸事!以蔡萸英为始,“以女子越剧卑不足道之知识分子,亦欣然来作座上客” 。
1939年2月19日“娟社”编辑出版发行了我国第一本越剧演员专集《姚水娟专集》,蔡萸英撰写“姚水娟小传”。1939年7月编辑出版发行的我国第一本越剧期刊《越讴》,蔡萸英则是名正言顺的“发行人”。蔡萸英后又担任 1940年《力报》“每日越剧” 专栏主笔,1941年1月至5月担任《绍兴戏报》主编。蔡萸英为百余名越剧演员写了“小传”,又竭力扶持越剧新人。如1938年秋,更新舞台演出节令戏《天河配》,与赵瑞花搭档的头肩小生李艳芳突然不能登台,二肩小生王水花顶饰牛郎,配合极佳,蔡萸英大为赞赏,写文表扬,给予鼓励。后又推荐王水花与姚水娟搭档,使其进步更大。再如1946年,王文娟得以与陆锦花搭档于皇后戏院,又全仗蔡萸英先生向戏院经理沈益涛的竭力推荐。蔡萸英是知味馆杭菜馆会计,魏晋三嘱咐凡越剧演员到知味馆就餐,一律免单,蔡萸英是忠实的执行者。
蔡萸英在业余时间辛勤笔耕,讴歌越剧改革,又竭力扶持新人,确确实实为越剧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个署名“小官人” 的,写了篇短文《记越剧作者蔡萸英》,称蔡萸英“提倡越剧,不遗余力,而尤以捧姚后水娟为最努力,故在越剧界颇著声誉,凡曾与姚搭档之大小女伶,尤称道蔡老先生盛德不置”。并调侃说:“姚后如排演杨贵妃一剧,高力士一角,非蔡老先生不克胜任云。”蔡萸英与姚水娟,自1938年1月30日相识相知,蔡萸英送了第一只花篮,写了第一篇文章《除夕试演记》,直至一年后在《姚水娟专集》中为姚水娟写传,姚水娟已成为沪上著名的女子越剧演员,充当了越剧改革的先锋。1938年9月,《戏报》、《戏世界》和蔡萸英主编的《戏剧世界》三种戏剧小报联合举办了由读者投票选举 “谁是越剧皇后” 的活动,结果姚水娟以压倒多数票当选。1946年7月6日姚水娟结婚辍演,蔡萸英将自己珍藏的姚水娟在上海八年的所有演出戏单作为结婚礼物送给了姚水娟,使姚水娟和满座宾客惊叹不已。姚水娟知蔡萸英生活俭朴,居处仅八个平方米,自己已在杭州购房定居,为报答蔡萸英八年的知遇之恩,她诚恳地将其上海住宅赠给蔡萸英,被蔡坚拒。
蔡萸英不辞辛劳,在业余时间跑遍了上海所有的越剧剧场,采访了百余名女子越剧演员并编写小传,在各报刊上发表。尤以其在《力报》“每日越剧”中的“一日一伶” 专栏影响最大。1946年由应展鹏经理、茹伯勋发行的《越剧报》(1950年2月6日停刊),也曾连载蔡萸英写的“越伶小史”。此外,蔡萸英所写的越剧评论一直被认为是权威之作。蔡萸英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末,利用业余时间,辛勤为越剧默默地笔耕了十余年,既当越剧报刊的记者、作者,又当越剧报刊的编辑、发行人,不曾谋过一分私利。蔡萸英写的越剧演员小传,真实恰切,“凡女子越剧生旦净丑,包罗万象,都蒙蔡先生笔下超生,其文字之绚烂,与姚后之艺术一样受人欢迎,使人景仰。” (小官人文)蔡萸英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他对年青演员的鼓励。蔡萸英在《越讴》所写《娇小玲珑话三香》一文中,对当时还未挂头牌、头肩的钟云香、傅全香、商雅香倍加激励;把范瑞娟也列入《力报》“每日越剧”“一日一伶” 中,真所谓“慧眼识英雄”。蔡萸英,伯乐也!蔡萸英十余年中,几乎天天跑越剧剧场,所以他主编的“越国剧坛动态” ,内容最为丰富殷实。蔡萸英见多识广,他写的越剧评论,深入浅出,当时受欢迎,今日更是研究越剧史的宝贵资料。“文革” 中,他所藏越剧报刊及300余张越剧照片毁于一旦,又因足疾,足不出门,身体日益虚弱。所幸晚年时,汤笔花陪同魏绍昌、许菊香、尹宗元、张星桢、王文娟、王水花、商芳臣等前往探望,给寂寞的蔡萸英带去了安慰和欢乐。
越剧第一个专职编剧樊迪民
樊迪民(1894—1984),浙江杭州人。少年在杭州宗文中学肄业,民国初年在私立浙江共和法政学校读法政,课余参加张冲夫发起的“鹤声社” ,演出文明戏。1915年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 ,与文明戏的重要倡导者和活动家陈大悲、郑正秋等合作两年多。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办杭州《大世界报》,并为上海《大晚报》及《时事新报》、北京《晨报》、天津《大公报》、杭州《大浙江日报》等写稿。1933年秋,由费彝民介绍,为天津《大公报》驻杭记者,同时兼任杭州《浙民日报》社编辑。1935年,上海《大公报》出版,任该报杭州办事处主任。1938年因日寇侵略,其身陷“孤岛” 上海,犹如在樊笼一般,又经张星桢介绍投身“越吟舞台” ,寄人篱下,故按越国范蠡的谐音,取笔名“樊篱” ,成为越剧史上第一位专职编剧。
他主张越剧“适应时代和观众的需求”,改掉传统因袭的陈旧东西。首先为姚水娟编新剧《花木兰代父从军》,引起社会重视。继后曾编导(编或导)新剧《孔雀东南飞》、《天雨花》、《绣襦记》、《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钗头凤》、《红楼二尤》、《冯小青》、《燕子笺》、《胭脂》、《苦尽甘来》、《一夜皇后》、《元宵谜》、《同命鸳鸯》、《红菱艳》、《兰花梦》、《芙蓉屏》、《玉洁冰清》、《蒋老五殉情记》、《遗腹子》、《李师师》、《私生子》、《春风回梦记》、《香菱》、《啼笑因缘》、《杨乃武与小白菜》、《泪洒相思地》等,不少成为越剧第二传统剧目。其中樊篱编导的《蒋老五殉情记》曾演满116场,胡知非编樊篱导的《泪洒相思地》演满202场。樊篱利用从事文明戏时的经验以及话剧界、电影界朋友的关系,在舞台处理方面提出不少新的设想。排时装戏时,力求表现生活真实,带演员去实地考察、体验。四十年代,被列入当时越剧编剧“四金刚”(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之首。
1939年2月19日樊迪民主编我国第一本越剧演员专集《姚水娟专集》。樊迪民在《姚水娟女士来沪鬻艺一周年献言》一文中写道∶“女子越剧,是近十年来的一个新生产物。最初它不过是在浙东方面一隅的一个宁馨儿,可是从前年到了上海演出以后,竟成了这时代这地方的一个神童了,风云际会,红极一时。”樊迪民在此文中还探讨了越剧改革的六个问题,这是很有意义的。
1939年7月1日,樊迪民主编我国第一套越剧期刊《越讴》。创刊宗旨为给“处于蓓蕾之期的越剧有一个喉舌、一个说话的机关、一个消息交换的场所”,并使它“固定基础,立久不败”。该刊设“越国剧坛动态”、“伶人小记”、“名角名诗”、“各班掌故”、“名师脚本”等专栏及内容,提及越剧演员人名达169名之多,刊有施银花、屠杏花、赵瑞花、姚水娟、竺素娥、王杏花、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等越剧女演员的生平小史,及大量的名伶照片、剧照。《越讴》刊登了樊篱《旧故事改编剧本的讨论》、《南曲琵琶记改编越剧剧本之前言》等文章;刊登了樊篱编的或改编的《冯小青》、《琵琶记》剧本以及姚水娟述的《盘夫》剧本,这是迄今见到的最早的铅印的越剧剧本。
1940年樊迪民为《力报》“每日越剧” 专栏主要撰稿人之一,所连载的《越剧漫谈》一文,给越剧史研究者留下宝贵资料。该文共有廿三节,其中有“还有各地的越剧班”、“继起为难”、“上海的越剧组织”、“组织中的新旧成分”、“衣箱及私房行头” 、“场面” 、“盔头箱”、“值场”、“新工作人员”、“角色的分门别类”等节,都极其详细地述评了当时的越剧状况,是研究越剧史极其珍贵的资料。此外,文对生(老生、小生、童子生)、旦(老旦、花旦、丑旦)、丑(大丑、小丑)各行当代表人物的评述,也很有价值。
1942年起,樊又为商芳臣编导《秋海棠》等剧。1944年底被五洲药房聘为广告部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大公报》工作。1954年在毛佩卿所在的宁波越剧二团当编导。1959年以65岁高龄随团支援新疆,1965年退休。八十年代初,经汤笔花、陈元麟、宋子亢推动,樊迪民撰写回忆文章,所写《姚水娟的艺术道路》一文刊《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五辑内,颇有参考价值。
第一个为越剧在电台里宣传的汤笔花
汤笔花(1897—1995),原名福源,浙江萧山人。1911年在上海育才公学攻读。1915年起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练习生、营业员,继而又在中华书局、中美图书公司任职。曾在《英文杂志》、《英语周刊》、《新闻报》、《申报》发表短文及剧评,笔名“笔花”。在文化界崭露头角后,旋用汤笔花为本名。1924年为中华电影学校第一届学员,同年27岁的汤任《民国日报》“电影周刊”主笔。1925年与何公超、程步高、周世勋创办上海早期的电影杂志《影戏春秋》。1926年与胡雄飞、吴微雨、姚吉光合办《福尔摩斯》报(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后停刊);又与朱瘦竹、周世勋、卢继影合编专门评影剧的《罗宾汉》报(日寇进入租界后一度停刊,抗战胜利后复刊,一直延续到 1949年7月9日)。1928年主编《大常识》报(三日刊),专刊婚姻、生活常识(1930年底停刊)。1929年与程克光、郑梅畲合编《金龙》报,专刊社会动态。1930年任上海博览书局代经理、主编《影戏生活》周刊(1932 年改为月刊),1932 年并任《电影日报》(日刊)主编。1933年跻身电台,充任报告员(节目主持人)及故事员,是上海广播事业初创时期的实践者之一,为旧上海著名的“老广播员”、“故事家”,并一直充任旧上海戏剧曲艺界电台会串、义播的报告员。
汤笔花作为沪上最早宣传绍剧的文人,1938年起为女子越剧讴歌,继后并充任全沪越剧会串报告员。1938年11月13日起,汤笔花又连续在《申报》发表《越剧会串杂评》、《越剧皇后姚水娟主演〈西厢记〉》、《从绍兴戏说到的笃班》等宣传越剧的文章。汤笔花在《越剧会串杂评》中写道∶“七班会串……人才济济一堂,唱做俱佳……越剧成功有望。”该文最后还预言∶“或谓今后之越剧,将与平剧并驾齐驱。” 1939年2月19日(己卯年正月初一),正值姚水娟到沪演出一周年,又是其从艺十年纪念之际,我国第一本越剧演员专集《姚水娟专集》问世了。专集是半年前由汤笔花向中汇银行经理魏起鹏(魏晋三)、天香大戏院老板富春霖建议的,又承各界人士鼎力相助,很快就将这本很有纪念意义的专集付印出版。专集共72页,16开本,封面彩色套印。专集内光姚水娟铜版照就达42幅,生动地录下了姚水娟一年来演出的30个剧目及在舞台上塑造的多种艺术形象。专集有各界人士190人题字、题诗、赠联、赠画、写评论文章,确是不易。其中有京剧名演员梅兰芳、冯春航(小子和)、章遏云、黄桂秋、林树森、王熙春、金素琴等;有电影名导演卜万苍、马徐维邦等;有报界名人严独鹤、周瘦鹃、丁慕琴、胡憨珠、陈灵犀、朱瘦竹、郑过宜等;也包括当时的海上闻人黄金荣、虞洽卿、王晓籁、张啸林、闻兰亭、林康侯、徐乾麟等,蔚为大观。专集中的评论文章,既可见越剧发展的历程,又对越剧改革提出中肯意见、对越剧前景作了展望。编专集之目的,正如集中所书写的∶“求深造,原是艺人自己的事,而鼓励前进,却是旁观者的义务了。”樊迪民、蔡萸英、汤笔花等协力出此专集,为越剧扩大了影响,为越剧争得了地位。
1939年2月19日汤笔花主编出版的《竺素娥专刊》则是我国第一张越剧演员专刊,他本人则在专刊中写了《为越剧争光荣的竺素娥》一文,对越剧女小生的代表人物作了肯定。同年起,汤笔花参与编导越剧《盘妻索妻》、《红杏出墙记》、《游寺认父》、《荒山冤魂》、《人面兽心》、《木乃伊》等新戏,特别是《盘妻索妻》一剧,是汤笔花当时为竺素娥“量身定做” 的,同时是对“越剧女小生”特点的积极探讨。当1938年汤笔花刚接触到“女子越剧” 后,他感觉越剧传统的“一桌二椅” 太落后,需要向电影、话剧、京剧学习,加以改进。1938年下半年、1945年6月汤笔花分别推荐友人杨述初、韩庚仙、仲永源(仲美)投身越剧舞美改革,体现了他对越剧的关爱。结果韩庾仙发挥了重要作用,越剧舞台上开始采用多幕画景软片,又采用软景与实物相结合的情况。
1947年,汤笔花又为“越剧十姐妹” 义演《山河恋》奔走呼喊。同年10月13日筱丹桂自杀身亡,汤笔花义愤填膺,对戏霸张春帆口诛笔伐,不畏强暴。在电台播音的同时,他热心慈善事业,四十年代与丁福保、丰子恺、周信芳、张中原等创办上海“贫儿工读院”,任常务董事。
建国后,1951年汤笔花创办上海“群立越艺社”越剧学校,1952 年鼓励张慧冲重组魔术团,并任该团宣传。1959年62 岁的汤笔花退职。1984年6月(87 岁)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他一直关注祖国戏曲事业的发展,八十年代起,经常观看在沪的越剧、绍剧、评弹等演出,对剧团、演员多加鼓励。1985年2 月被推选为绍剧之友社社长。1988年(91 岁)被评为上海市健康老人。1995年9月13日汤笔花逝世,享年98 岁。
责任编辑 肖阿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