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方法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htstchhg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建模素养是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构成要素之一。数学建模活动体现出全面的数学能力。数学建模作为一种问题解决的方式,是提高学生应用素质的最好途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提升高中生的数学建模素养: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兴趣与意识;重视学生数学阅读的训练,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打下基础;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形成数学建模的能力;通过反思和运用,完善学生数学建模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数学建模;数学阅读;合作学习;反思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得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具有以下实践意义:1.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运用能力;2.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他们的数学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
  学生进入高中以来,从各个方面接收到的信息就是高中数学很难,学生普遍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对数学建模没有兴趣。为了克服这个问题,笔者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以生活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来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这样就拉近了数学和学生的距离。这些有一定的趣味性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从而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寄宿高中,并且,学生宿舍没有配备洗衣房,这样,学生每天都需要自己洗衣服。从这个生活实际出发,在研究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时,笔者就引入了下面这个问题情境:
  假设大家在洗衣服的时候,衣服已经用了洗涤剂,并搓揉得很充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衣服上的洗涤剂冲洗干净。首先我们把衣服拧一拧,把脏水拧掉,当然不可能拧干,拧后衣服上还残留含有污物的水1公斤。如果我们还有20公斤清水用来漂洗,最多只能漂洗两次,问题是要怎样漂洗才能将衣服洗得更干净?
  学生一拿到这个问题,马上就议论纷纷:
  学生甲:肯定是分两次洗得干净,可以漂洗两次。
  学生乙:那可不一定,水的总量是20公斤,是固定的。
  学生丁:我自己洗衣服都是漂洗次数越多越干净,应该是分两次洗会更干净,每次用10公斤的水来漂洗就可以了。
  这个问题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兴趣,非解决这个问题不可。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理解运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可以很快地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对数学建模产生兴趣,愿意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数学建模的兴趣和意识。
  二、重视学生数学阅读的训练
  数学阅读能力就是学生阅读、领会和理解数学材料的能力。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中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制约各因素的条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准确地在情境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进行转化,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打下基础。
  笔者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特殊情况研究法。先解决一个很简单的特殊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中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制约各因素的条件,从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解决学生怎样漂洗才能把衣服洗得更干净这个问题时,笔者在学生对问题感兴趣之后再问了两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
  1.如果洗一次,把衣服放进20公斤的水里面,那么连同衣服上那1公斤的水,一共有多少公斤的水?拧干后,衣服还有1公斤的水,污物残留量和原来残留量的比值是多少?
  2.如果分两次洗,第一次用5公斤水,污物残留量是原来量的多少比值?再用15公斤的水,污物残留量是原来量的多少比值?
  学生通过自主研究这两个问题,就能得到结论:一为 [121],二为 [16×116=196]。这事实上就是学生完成对这个问题的数学阅读,搞清楚问题中各个因素的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清题中重要的关系,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将题中具体的数量关系理清,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最后将文字语言转换为图形语言或者数字语言,建立数学模型。
  三、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
  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有利于学生描述和交换他们的数学思维。因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尽力解释和论证自己的模型,倾听并理解他人的模型,形成新的模型。
  例如在解决怎样漂洗才能把衣服洗得更干净这个问题时,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思考后进行合作学习:
  同学甲:同样分两次洗,也可以每次使用10公斤水,每次污物残留量是原来的[110 1=111],两次漂洗后,污物残留量是原来的[111×111=1121]。相比较把水分成分成5公斤和15公斤的水洗两次残留[196]要更少。我觉得应该是把水平均分来洗效果最好。
  同学乙:有没有同学算到比[1121]还小的数?
  同学丙:虽然我们都没有算到比[1121]还小的数,但是数有无穷多个的,我们怎么保证其他所有情况都比[1121]大呢?我觉得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函数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
  同学们再一次陷入了思考和讨论中。
  同学丁:将这桶水分成两部分,设其中一部分是[x],则另一部分是[20-x],其中[x<20]。两次漂洗后,污物残留量是[f(x)]=[1(x 1)(20-x 1)],这时只需要求[f(x)]的最小值就可以了。但是这个函数的最小值应该怎么求呢?
  同学甲:这个问题可转换为求[g(x)=(x 1)(20-x 1),x<20]的最大值来解决啊。我们可以令[g(x)=(x 1)(20-x 1)=-(x-10)2 121],这是一个二次函数,通过它的图象,我们可以知道当[x=10]时,[g(x)]有最大值121,即[f(x)]有最小值[1121]。所以,把水桶里的水平分两次来洗,洗涤效果最好。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数学思维的碰撞,经历了整个数学建模的过程,掌握了数学建模的方法,形成了数学建模的能力。
  四、通过反思和运用完善学生的数学建模的认知结构
  学生的反思包括对问题表征的反思、对策略选择的反思、对模式识别的反思、对推理过程的反思。及时进行反思,系统归纳、总结经验可以完善数学建模的认知结构,是提高学生建模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解決学生怎样漂洗才能把衣服洗得更干净这个问题后,让学生反思整个数学建模的过程:
  1.模型分析:认真阅读问题的背景,对问题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通过特殊情况的研究,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
  2.模型建立: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
  3.模型运用:通过数学知识来解答这个数学模型,并对问题进行现实意义的解释。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反思和运用,对数学模型的认识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在这种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责任编辑 李杰杰
其他文献
阅读对小学生来说是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近年来,由于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实施,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外阅读越来越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错误不能单纯依赖正面示范或反复练习来纠正,而必须是一个“克己”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积极发现和积极建构知识。
在高三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中,学生除了遣词造句的具体困难以外,还存在不知如何在基本提纲和框架的基础上扩写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尝试基于“写长法”的理念,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
时光飞逝,日夜如梭。传眼间,我己经十岁了。我所经历过的事件就像一部部影片时常在脑海里放映着。其中印象最深刻是第一次学习骑自行车那件事。  刚开始,爸爸扶着我,我踩在自行车的脚踏板上,小心翼翼的骑了起来,心里“扑通、扑通”的跳着。骑了几圈后,我心想:骑自行车也没什么难嘛,这也太简单了。突然,爸爸松开了手,我一下子掌握不了平衡,害怕得大叫一声。“啪!”的一声,我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龇牙咧嘴,还擦破了皮
期刊
江蘇省盐城市明达中学  【摘 要】 教师要善于利用历史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让学生们透过理性与感性的思考、分析去感悟历史中的人文价值。善于从人文价值视角下对历史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探索,创新教学方式,丰富历史教学内涵。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人文价值;初中;历史;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学生精神教育方面越来越重视。历史是一
为研究突片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设计了3种不同堵塞比的椭圆形突片,采用红外摄像仪对不同形状突片冷却壁面的温度场进行了测试,并分析了气膜冷却效率随吹风比、堵塞比的变化规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提问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提问的内容没有经过精心设计,提问的时机随意性较大,提出的问题语句没有具体明确,含糊其辞,提问没有注重艺术性,比较直白……这些问题都影响我们课堂提问的效果,从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