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性提问”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laoshi_im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物理教学必须越来越强调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素养,突出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使其在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研究自然所需的探究能力,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而在物理课堂中探究教学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探究性提问”的形式实现的。因此,这一环节在整个问题探究过程中举足轻重,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物理教学中进探究性提问时,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 问在有疑之处
  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的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解决,学生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学生有疑之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自知有疑的地方;另一种是自觉无疑其实有疑的地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将它提出来,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假设,然后通过资料的搜集和实验,把它们逐一解决。例如,在“压力与压强”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探究设计,让学生对课本插图,及生活中的事例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绝大多数同学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究,得出了结论与课本结论紊合,而个别同学经过独立思考,创造性的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材料有关”的观点,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教师对此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仔细思考,创造性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对于那些司空见惯,学生自觉无疑实则有疑的地方,教师要通过演示或实验设“疑”以激起 学生的探究的热情。例如:当两位同学 吃脆的食物时,一位同学用手捂住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而身旁的同学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从两种现象的差异中找到疑问。从而提出探究的问题:(1)吃饼干的同学用手捂住自己的双耳,为什么听到很大的咀嚼声?(2)为什么身旁的同学听不到明显的声音?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2 问题难易适度
  探究性问题属于高级问题,但不能理解为问题要越难越好。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这是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问题过难过易都不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不利于他们有效地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容易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3 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1 启发性提问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提出的问题,如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激发起他们寻找问题答案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探究的问题,从内容上大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在《研究水的沸腾现象》这节中,先演示用纸锅烧水,学生看到纸不会烧起来,非常怪,问其原因,学生说到纸湿,为什么纸湿了就不能燃烧?但学生仍一头雾水,且有些同学跃跃欲试,迫不及待的想探究其原因,此时,教师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水的温度随时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细致观察,学生很快就有灵感且悟出。原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既弄清了上述疑问,沸点的概念也学会了,因此,教师提问题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要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从形式上看,提出的问题要变化多样,形式单一的提问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3。2 启发性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路
  能启发学生思路的问题必须具体、明确、严密、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只有具体、明确、严密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路去解答。问题含糊不清,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3。3 启发性问题要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
  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矛盾的问题,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三是在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的联系处。如果教师能在这些地方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就会在学生的认识中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践,高层次与低层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索。
  3。4 启发性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例如,探究问题:汽车是常见的交通工具,它应用了很多方面的物理知识与技术,它在给我们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环境污染,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求学生善于观察汽车的构造特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类是解答问题所用的理论是综合性的。例如:节约常规能源和开发利用新能源这一国策在环境,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它要求學生掌握教材中能量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及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联系实际,将学过的知识纵横交错地联系起来,引进加工、创造、并灵活地加以运用。
  3。5 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提问要想引起学生的大胆探索与回答,尤其需要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主动。若探究提问时,不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冷言冷语,甚至挖苦嘲弄,不但会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而且会创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对立的情绪,从而失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实践表明,教师提问时,如能注意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会促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例如: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不要立刻对其作出评价,教师可以为他换一个相关的基础问题提问或联系实际的问题,给学生再次表现的机会。如果问题过难过大,教师可利用探究提问序列性的特点,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将它分成若干较易较小的问题,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这既可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造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