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pkn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科学发展、经济增长、环境改造和制度变革的强大动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强盛和发展的力量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从点滴入手,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举措。
  [关键词]创新 创新能力 多样性 差异性
  
  创新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人类智力、能力的最集中体现。一部人类文明史,实际上是一部人类创新史,是一部人类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行为创新的历史。今天,创新已成为科学发展、经济增长、环境改造和制度变革的强大动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强盛和发展的力量源。怎样提高我们民族的创造精神,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可以说没有创新的教育,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教育。
  创新教育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问题的情境
  
  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更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不能只扮演发号施令的角色,要成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有一个“亲自”思考问题的过程。创设情境就是触发创新灵感的有效手段。它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一系列思维的加工,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生活展示、实物演示、表演体会、音乐渲染、图像再现等都是它的途径,而应用最广的当是语言表述情景。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当学生同情于勒时,可假设虚拟如下情景:(1)倘若菲利普看到像于勒的那个男人是个富翁。(2)倘若他们回家后有一个富翁前来寻亲,称自己是于勒。让学生思考这两个情景中分别可能出现的情节。这就触发了学生创新的灵感,使之活泼奔放地展开创新思维。
  一般复述无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而运用变式复述,效果则大相径庭。如学完《苏州园林》,可让学生充当导游,介绍参观的对象、特点及用途。显然这一变式复述情境,包含着可观的创新因素,能有效地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调动起思维的变通性,完成对内容的创新复述。
  
  二、运用比较,实现求异创新
  
  比较是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有比较才能从中发现矛盾,提出疑问,寻求鉴别,获得创新。语文教学中,小到标点词语,大到篇章分析,都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展开求异思维创新。
  比如学习《观舞记》,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印度舞之余,再播放中国孔雀舞的画面,引导学生比较,运用求异思维,找出其中的异同,并探究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这样不仅能欣赏生动、优美的语言,也能获得富有创新意义的见解。又如《孔乙己》中酒客的语言用“偷”,而孔乙己陈述同样的内容用“窃”,引导学生比较异同,从中了解了词语的丰富意义和情味,体会到“道是寻常却奇崛”的道理,悟出遣词造句的基本规律。
  
  三、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具有丰富反应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气氛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和行动上有独创和革新的精神,那他就必须承担犯错误的危险,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教师在处理学生的行为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学生思维活跃,有时会提出前所未有的想法,这时教师不能因其“怪”而倍加指责,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它,用正确的语言引导它,给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安全的环境。(2)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教师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他们去探索“多”,鼓励学生求异、创新。(3)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老师的赞美是对学生创新的充分肯定。老师适时的把赞美送给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四、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近些年来,教师判断学生分析正误的标准就是“标准答案”,考试也有“评分标准”,这些都或多或少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重视学生的统一性变为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创造的本质就是多样性、差异性与非重复性;创新教育客观上要求教师淡化标准答案,淡化统考的指挥棒作用,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五、作业的布置上,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课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更多的是靠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在探究和自主学习中,他能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作业的布置上,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在作业的布置上,教师不应拘泥于课后习题,应设置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能锻炼听说能力、读写能力的作业。说话方面,向家人口述自己见到的新鲜事,同时录下来,把它整理成文章,检查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根据自己的经历,编写一个笑话故事讲给别人听。阅读方面,鼓励学生读中外名著,体会文章的妙处,并摘抄优美的句子、段落,自己也写一段,来与名人“比高低”。观察写作方面,让学生观察两个人物,比较他们的区别,然后对这两个人进行肖像描写。像这样的作业,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游戏性、活动性的特点,可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注意超出某些狭小的范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创新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但需要杰出人物的创造,需要专门人才的创造,更需要千百万个劳动者的创造。从广义上讲,创造是现代人的基本品质和生活方式,所以现代社会中,创造是每个学生需要掌握的生存本领,不管是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后进生。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从小娇生惯养,心理承受能力低,再加上父母过高的期望、学业竞争、与同伴交往中矛盾和冲突,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等带来的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心理负荷过重,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教师在创新教育中,对这样的学生,要善待他们,理解他们,以为人师者特有的博大的胸怀,高尚的人格,伟大的师爱去包容、感染他们,积极寻求帮助、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措施,与学校、家庭密切配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真诚的爱去感动他、帮助他、教育他,挖掘出他身上的闪光点,使其树立起自尊与自信,信心百倍地接受现实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姜正德.语文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特征.教学与管理, 2007,(12).
  [2]张永生.对创新教育的几点认识.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6).
  (作者单位:河北衡水市景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代中国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处理政治事务、协调政治关系的一项民主制度设计,它的发展与完善同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并且直接反映了政治文
通过对锻造圆钢中大颗粒夹杂缺陷的分析,找出了大颗粒夹杂的来源和成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锋诗派与先锋诗人是诗坛中的最大热点。直至90年代后半期始,这股“先锋”热潮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到了当代诗歌史的叙事格局。发生在90年代末期先锋诗坛内部
不断地描写身边生活,让人们反复进入熟悉的城市生活场景:酒吧、宾馆、商城、超市、聚会,这是70作家的描写优势,也是她们的弱势。魏微与大多70作家显出了不同,这种不同令人回味,也有
水权不包含水所有权、水合同债权,它们分别为独立的权利.只有行政权而无水资源所有权创设不出水权.水权的初始配置在我国不宜采用拍卖的方式,水权的主体多样化,须具体分析.
介绍了东海特钢集团公司脱硫系统的工艺特点,自动化控制方案,以及系统软件的设计和控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