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学而导,曲曲层层皆如画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意图】
  本课力求贯彻“学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关注两个结合:一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寓人文教育于语言文字学习之中;二是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先学后教,顺学而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2.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体会课文语言表达准确、有序的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仿生学科普读物和主动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板块一:你知道了什么?
  1.揭题读题
  (1)揭题,板书课题。
  (2)读题,质疑课题。
  2.了解学情
  (1)师:通过预习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2)自由汇报。
  3.梳理文脉
  (1)发现谋篇秘妙。
  ①根据回答,相机出示:蝙蝠,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②师:这么多人类的“老师”,课文用了一个词来概括,找一找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出现在什么位置。(板书:生物)
  ③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总分总”的谋篇秘妙。
  (2)感知详略安排。
  ①师:观察课文中“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这些生物的安排,你还有什么发现?其他语段的安排呢?
  ②感知课文的详略安排。(第2、3、4自然段是具体说明的,第1、5自然段是简要介绍的)
  (设计意图:了解学情,把握学习起点。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程度,基于课前预习,通过梳理,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总分总”的谋篇秘妙和“详略有致”的布局特点。)
  板块二:你有什么不知道?
  1.练习提问
  师:“学贵有疑”,初读课文时,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自由质疑)
  2.梳理问题
  (1)预设一:关于科学术语,如“流线体”“薄壳结构”等。
  解决方案:渗透学法——联系上下文。
  (2)预设二:这些生物是怎样成为人类的“老师”的?
  解决方案:小组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基于学情,顺学而导,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根据学生的问题组织探究性学习。)
  3.解决问题
  (1)师生共学:第2自然段。
  ①快速默读,思考:生物是怎样成为人类的“老师”的?
  ②预设学生学习情况。
  鸟儿→飞机,蜻蜓→防止颤抖,苍蝇、蚊子、蜜蜂→改良飞机。
  ③体会“准确”。
  a.对比朗读:
  b.讨论交流:有什么不一样?
  c.体会感悟:科学小品文的“用词准确”。(板书:准确)
  ④体会“有序”。
  a.出示语句:
  b.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这三个句子可不可以变换顺序?发现语段“生物—启发—创造”的表达顺序。(板书:启发、创造)
  c.体会感悟: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表达有序”。(板书:有序)
  (设计意图:师生共学,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初步体会课文“用词准确、表达有序”的特点。)
  (2)生生合学:第3、4自然段。
  ①出示学习要求。
  填一填:合作学习第3、4自然段,完成表格。
  议一议:第3、4自然段在表达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贴一贴:将发现记录在词卡上,贴到黑板上。
  ②小组合作学习。
  ③交流反馈。
  a.运用句式,训练语言表达,概括第3、4自然段的大意。
  b.小组汇报,体会第3、4自然段相同的表达顺序。(生物—启发—创造)
  (3)拓展运用:学做播音员。
  ①播放视频《向动物学飞行》,了解仿生学。
  ②创设情境:学做播音员,介绍“鲸”“蛋壳”是如何成为人类的“老师”的。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体会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点,在语境中迁移运用,尽量准确、有序地进行介绍,将文本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板块三:你还想知道什么?
  1.课堂小结。
  2.师:你还想知道什么,又有什么新的疑惑?
  3.引导学生到大自然、到书籍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课尾解疑又启发新疑,推荐科普读物,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类的“老师”》是语文出版社S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关于仿生学的科学小品文,语言准确,结构严谨。
  拿到这篇课文后,一个个问号闯入我的脑海……如何实现“关注学生学习,加强语言实践”?如何践行“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这一教学理念?如何体现“小班化”理念和“作业与练习”导向?
其他文献
一  “把精读课文当作略读课文来教,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你怎么像上精读课文一样?你没见标题前面有星号吗?”  “线条太粗了,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至少得用两个课时,你一课时就上完,还不蜻蜓点水才怪?”  这是我们在听课评课中经常可以听到的话语。现如今,小学语文教学中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分是相当讲究的,好像旧社会中大户人家的正房与偏房那样,身份和地位分得一清二楚。精读课文就
阅读教学要体现简明集中的原则。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安排教学线路时,既要顺着作者的思路,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两路合一,方有高效。   一、以主题词为线索   解读课文,要发现既能揭示文章脉络,又能集中表现某一方面特点的主题词。这种词语,往往是作者构思文章的匠心所在。   如三下《可贵的沉默》一文,可抓既表示情节过程又表现教室情境的主题词,即“热闹
【摘 要】第三学段的人教版教材中,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相当,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要构建教略学丰的略读课堂,需发掘“自主学习的成长点、合作共学的生发点、课内练笔的结合点、阅读时空的迁移点”,以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为目标,展开实践研究,努力激发略读课的教学活力,让学生循法而学。  【关键词】教略学丰;略读课堂;策略探析  第三学段的人教版教材中略读课文共有53篇,与精读课文
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阅读类课型研讨  2019年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活动评审于10月13日至15日在台州举行。本次活动的内容为“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阅读类课型研讨”。来自全省各设区市及义乌市的12位教师分3个半天针对4篇课文做了相关的课堂展示,共同研究不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不同文体的教学价值与策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举措等。本期特刊发相关文章,供读者学习借鉴。  本次评审是我省全面实施统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语文课堂必须是洋溢浓浓语文味的课堂。其次姓“小”,它应该是儿童世界中的语文,因此教学应该从儿童本位寻找视点,把握切入点,使课堂焕发儿童的天性,舒展儿童的烂漫,激发儿童的潜能。然而,综观当下的小语课堂,沉闷单调、索然无味依然充斥课堂,教师成人式的解读无形强加给学生,使学生对原本多彩的语文丧失兴趣,究其原因后发现“儿童本位”的缺失是阻碍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因素。  迷失
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一课的“阅读链接”中有一首小诗《纸船——寄母亲》,作者是冰心。从写作时间来看,这首诗作于1923年,那时她正在前往美国的邮轮上。冰心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把对母亲的思念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纸船,儿时常叠,只是那时不知,竟还有诗人把它写进诗里,而且这样的诗人不止一个。当无意中读到泰戈尔的《纸船》,读到钟代华的《纸船》,以及林良的绘本《小纸船看海》
摘 要:体教结合的理念强调以文化人和以体育人的最终目标,通过校园排球文化的传播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是“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重要渠道。北航实验学校小学部的排球文化传播从“兴趣导向”(课程引入)、“家校认同”(社团推广)、“以赛育人”(赛训强化)三个维度出发,逐步渗入式推进,在排球运动推广和体育文化传播方面做出了双重示范。  关键词:以文化人;以体育人;排球文化;文化传播;家校协同  中图分类号:G6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写字教学就要从低年级开始抓起。为此,笔者在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低段写字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提笔即是练姿时  人的一生中,写字姿势不正确,危害不小。轻者影响写字质量,养成不良习惯;重者影响生长发育,不利于身心健康
书面测试是语文课程评价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状况,改善教师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着重指出,评价要“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显然,传统的命题形式已不能符合新的理念要求,新的命题更应指向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低年级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起始阶段,在教学中书面测试不可回
听李文泉老师的课,在二十多年前那是常有的事,而近几年听得最多的却是他的讲座与评课,所以今天终于又能听到他的语文课,心中倍感亲切。他的课,一如他的人,有温度,有力度,有厚度,有深度,当然更不乏风度。“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而这一点,在他今天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尤其是他在教学中教师导语的娴熟运用,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情感体验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