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qiushi9527118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俄籍美国人布罗德斯基是第一个在中国拍摄故事片的老外,但是长期以来此人在中国的电影创作历史模糊不清,作为电影史学研究工作者,我们特地翻译这篇文章,以供国内同行学者们参考。本文原文发表在美国电影研究学术刊物《亚洲电影》2009年冬季刊上。
  [关键词] 布罗德斯基 早期中国电影创作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2.017
  F、1909-1911年
  在前往中国的轮船上,一位从耶鲁大学毕业的学习法律的华人学生乘这艘轮船回国,布罗德斯基和他结识并成为了朋友。这个年轻学子的父亲是一个重要的将军—北洋军阀;他当时正和袁世凯大总统“担挑”(译者注:即是妹夫或姐夫?,其实,这些事情发生在1912年之前,即袁世凯当大总统之前发生的事情。)
  俄-籍美国人布罗德斯基随该轮船到达了上海,但是,当时的中国海关不允许他把所带的大的帐篷式电影院登岸。那位中国朋友建议布罗德斯基北上天津,那里似乎好一些。布罗德斯基上岸来到了天津。他找了一块地,开始搭建他的帐篷电影院,他打出了电影广告—中国人似乎还不知道什么是电影,所以,无人观看,门可罗雀。几天过去了,布罗德斯基找个天津商人,决定雇佣人当‘观众托儿’-每人一天发给二十美分,在开始时,的确有些人怀着好奇心来观看。在不到六周之内,布罗德斯基的帐篷影院就开始有了赚头。布罗德斯基的影院在当时放映的是法国的杂耍影片和美国的歌舞片。而此时天津市已经有俄国人,德国人和美国人开设的电影院,他们放映了更为吸引人的西部片-长故事片,于是,就和布罗德斯基开始了竞争。当时(1911年),中国国内正在议论革命。(14)。为了竞争,布罗德斯基决定回美国,购买一些较好的西部-长故事片,他挑选了几部,就匆匆忙忙地回到了天津,但在首映的那天晚上,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突然发生了:当银幕上出现一群骑着马呼啸而冲下山丘的牛仔们面对观众开枪射击时,观众着慌了,他们以为是真实的,于是,大家呼叫起来,然后就落荒而逃。更为严重的是,过了一会儿,有些观众有跑了回来,他们点燃了帐篷电影院,一时之间,火光冲天。这一把大火烧毁了布罗德斯基的全部家当。布罗德斯基再次破产了,他这次真是穷困潦倒了。(15)。
  他想离开中国,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正在此时,他在轮船上结识的中国学子给他伸出帮助的手。原来,他(那位学习在美国耶鲁大学学习法律的中国学生,)当时已经在中国政府(译者注:也许是袁世凯的伪政府)担任了法律顾问,他从一张天津的中文报纸读到了关于布罗德斯基的遭遇和困境。于是,这位热心的中国学子就和布罗德斯基联系,并劝说他留下来;他还出资帮助布罗德斯基注册了一家电影公司,并且口头承诺给布罗德斯基独家在中国分销电影的“经营权。”。(16)可是,布罗德斯基却不是安分守己的人物,他刚刚恢复元气不久,就又野心勃勃,想再次回到美国继续进一步发展他的事业。现在,他已经不再满意在中国经营分销业务了,他要在中国拍摄电影。于是,他到处筹资或借钱,来购置摄影器材,招聘摄影师和机械师等,他想组织一批人马,把他们带到中国。(译者注:上述工作可能是在1912年完成的,如上所述,虽然他当时没有什么具体的工作计划,但也许他终于拍摄制作了他的第一部中国影片作品——一部喜剧片,此片在他所属的影院中持续放映了半年多。正如布罗德斯基在他的自述中所讲:“这是我在中国电影事业上的最大的成功。这种成功使得我有能力在中国许多城市中开设了82所电影院”。实际上不过数家。)(17)。
  以上就是我们所了解到的布罗德斯基—这位电影的先驱者的生平三部曲。
  摒除了所有明显的自我吹嘘的成份之外,从目前所保留的有关布罗德斯基的资料中,我们还是能够说他的确是在中国最早拍摄电影的出色人物之一。他的确拍摄制作了两部长纪录影片:《中国之旅》(A Trip Through China,1914-1916)和 《美丽的日本》(Beautiful Japan,1917-1918)从其他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得知他在香港期间,的确是一位出色、能干的电影分销商,放映人,摄影师,导演和制片人。比如1914年R. F. 万. 维尔泽R.F. Van Velzer (译者注;此人在中国电影史的著作中,被译为万.维沙,而且被认为是布罗德斯基的兄弟,实际上是同伙关系。)(18)。
  1914:“赛马”——香港电影业的启蒙催化剂。
  1914年7月25日,R. F. 万 维尔泽在香港的《电影世界》上发表了一篇报导,使得我们对于中国早期电影有了进一步了解。
  1914年2月27日的香港英文报纸《中国邮报》(China Mail)的报导也证实了布罗德斯基的公司《综艺电影交换公司》(Variety Film Exchange CO.)文中称:“前夜,他(布罗德斯基)在他的公司所在地香港九龙内森路34号(#34 Nathan Rd.)公开放映了一部特集影片。其中的高潮是一段特写片,姑且叫做“国王的运动”(The 三、Sport of Kings),虽说是短片,但它的胶片有14 英尺长。它所表现的是,1914年2月16-18日在香港欢乐谷(Happy Vallay)跑马场所举行的皇家赛马盛况。(19)。
  在看台上观看赛马的有香港总督大人和夫人“梅太太”(Lady May)以及皇家赛马会的T.F. 雨和果爵士(SirT.F. Hough)等贵胄。这部纪录片,特别是赛马这部分,受到了四家香港英文报纸的一致好评。此后,该片曾经在香港九龙的露天影院和香港的毕川影院(Bison Cinema)作为广告片公开放映。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香港的《中国邮报》(China Mail)的报导也许更有分量。1914年2月27 日说: “综艺电影交换公司(The Variety Film Exchange Co.)虽然在此地址刚刚成立两个多月(即从1913年12月起),他们已经开始了较大规模地制作产品了。据说,他们目前每天可以冲印八千英尺胶卷,至今已经冲印出大约五十多万的拷贝胶卷准备上市放映了。”虽然,该文没有具体提到故事片的生产,但文章补充说:“我们相信,该公司的业务将继续扩大到全中国,并且将用中国演员来拍摄影片。目前,他们已经在九龙山附近搭建布景了。”这是我们所看到,所阅读到的香港报纸第一次关于本杰明 布罗德斯基的电影业务规模的直接的说明。文中还提到布罗德斯基的高效机械设备等,还介绍了一个供当地人参观的展厅。(根据考夫曼先生介绍,其规模比起他公司在上海的制片厂—摄影棚要小得多。)文中还暗示:“此时,他开始策划和开拍了那部著名的长纪录片《漫游中国》(即Atrip 他Through China)该片将于1916年在美国发行和上映,首先将在加州的奥克兰和洛杉矶的影院中放映。”(20)。文章还透漏,当时,他(布罗德斯基正在着手拍摄一部中国故事片-即第一部中国自己的故事片,他强调要用中国演员自己来演。关于这一点,有以下的几篇文章可以用来作为佐证。
  1914年9月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
  美国著名的《纽约时报》曾经有一个题为“城市轼文”(Things Heard About Town)的专栏。在1914年9月14日,刊登了一则“奇闻”。几乎可以肯定是有关一部中国电影的拍摄:“在最近两个月中,美国人布罗德斯基在香港拍摄了一部中国电影《庄子试妻》(Chung Tzu Tests His Wife)为了叫中国演员钻进棺材,但反复遭到拒绝;布罗德斯基就说,这是情节的需要,您必须钻进棺材里,不然,就不让你演了。于是,影片得以顺利拍摄。”这一消息,在1915年2月27日的《中国邮报》的文章中也曾被提及。“由中国演员出演的中国影片,已经在近期开拍。”这就说明了在1914年春天或夏天,一部香港影片经过了两个多月的艰难之作,终于破茧而出,这个时间的确定得到了1914年1月6日《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的证实:“……综艺电影交换公司(The Variety Film Exchange Company)是目前在中国、日本和远东地区国家经营的最大的影片公司,它具有完备的工厂,摄影棚,并制作了描写东方生活的电影作品,这些影片出类拔萃,不同凡响,一旦该公司的电影作品投入市场之后,就将成为电影世界中的宠儿……”
  (未完—待续)
  原著
  弗兰克
其他文献
摘要 星球大战自1977年首映以来,作悫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影响了全世界观众和电影人。受到电影《星球大战》制作技术影响的影视作品比比皆是,它已经成为了一个跨越两个世纪的电影工业里程碑。纵观这部电影如年来各时期的制作历程可以说是乔治·卢卡新不断向大众及影视工作者引介电影制作的最新技术和科学成就的过程,树立了多项行业新标准。本文在星球大战首映30年之际。回顾了整个影片制作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技术
[摘要] 语意差异法中的对象图片样本在进行感性意象调查研究时存在信息接受不完整的问题,而应用Cult3D虚拟现实技术,把图片样本转化成三维实体模型,让受测者在桌面虚拟现实环境中对样本进行缩放、旋转、平移等交互的操作,就会对调查对象有个全面的把握,会大大提高意象调查的准确性。  [关键词] 感性工学 虚拟现实 语意差异法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单一在功能上合理的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设计时代到来了。由于新媒体的涌现、新技术的运用使得视觉传达设计拥有了新的舞台,新的发展空间。这也使得动态视觉传达设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同时发挥信息化和人性化的双重作用的设计构想不再遥远。  [关键词]数字信息时代 视觉传达设计 商业品牌 信息化 人性化    一、数字信息时代的背景分析    我们知道,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字数字化的难题已经被先进的计算机
【摘要】在《死亡诗社》中,尼尔因为无法抗争旧的束缚,选择了死亡。但他带来的却是无数人的新生,自由、快乐,人类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一一这才是真正的真理。人们为了这样美丽的感觉而活着,为了那一瞬间心灵的震颤而活着。对美的欣赏,对爱的渴望,它们支撑着我们活下去。而不是什么几何、三角、数字、定义、工程。  【关键词】《死亡诗社》 死亡 新生 生命体验    我此时写下这两个拉丁字母,就像我无数次看到托德、尼
[摘要]在新世纪十年来的华语影坛上,一直存在着两条清晰、同时彼此独立的线索。一条是以贾樟柯电影为代表的,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另一条是《英雄》以来的中国式大片为代表的奇观影像。随着影像时代的到来和电影产业的全面发展,两者开始呈现出由对立到互补牵手的趋势,一种弥合了两者优点的深度影像时代已经到来。  [关键词]华语电影 电影影像 奇观    电影究竟是一种纪录现实的工具还是一件美轮美奂的造梦机器,对这
【摘要】电影《盲井》对小说《神木》的改编,是底层叙事跨媒介转换的突出代表。二者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介质上存在这诸多差异,从而使故事主题产生延异,更加突出地反映了当下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状况。  【关键词】小说 电影 改编 底层    刘庆邦小说《神木》获得老舍文学奖,导演李杨据此改编的电影《盲井》同样取得了成功,这两个文本可以说是底层叙事跨媒介转换的突出代表。本文比较《神木》和《盲井》叙事结构
【摘要】加拿大土著女导演阿兰尼斯·奥勃萨维(Alanis Obomsawin)用摄像记录了加拿大土著人的生活与斗争的经历,让世界众多的人了解加拿大印第安人的生存状况。奥勃萨维的影片都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录,她的影片不但改变了人们对土著人的观点,而且对于民族历史的记录有着宝贵的价值。  【关键词】阿兰尼斯·奥勃萨维  纪录片  土著人    “土著人制作影片很重要因为加拿大有如此多的社区、如此多的文化、
【摘要】在日本电影中,无论是早年宣扬战争的国策电影,还是当下倡导和平的反战片,无不巧妙地向日本民众灌输忠君爱国理念。甚至在深受人们所喜爱的宫崎峻动画电影中,都无法摆脱其阴影。  【关键词】战争电影  宫崎峻  《再见萤火虫》  叙事    1904年,日本创立战争电影会,明确提出战争电影要成为向青少年灌输军事思想的一环,煽动观众民族感情,树立忠君爱国思想。1939年,岩濑亮借浅冈信夫编写的《电影国
摘要 从“第五代”确立影坛地位到现在,一直注重对电影形式艺术的探索,其作品因创作的时期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当第五代导演从事商业片的探索之后,他们对影片形式、技术的探索走向极端。电影是叙事的文本,只有符合影片内容呈现的形式才是成功的并且是最美的。因此,在指出“第五代”形式探索的意义的前提之下,对其缺陷进行一定程度的指正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 第五代 后第五代电影 商业片    所谓,第五代
【摘要】传统手绘动画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显得举步维艰,而现实数码艺术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而忽视文化价值观的吸收,造成了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简单的技术的层面,这属于培养目标的偏移,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数码艺术 传统动画 新媒体 教育    概念识别    数码艺术是指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以数字化方式和概念所创作和表现的艺术形式。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