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媒体的舆论宣传和民众的反应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jing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迈出了全面侵略中国的第一步。事变之后日本竭力掩饰其侵略中国的野心,将事变的责任推给中国,进行不真实的报道,混淆视听以此来蒙蔽日本民众,乃至世界民众的眼睛。因此,日本民众所作出的反应可以说是倾向于日本,责难中国。本文从《盛京时报》的报道来分析和阐述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民众所持有的看法和态度。
  [关键词]盛京时报;九一八事变;日本民众
  [中图分类号]K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2 — 0076 — 02
  1906年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中岛真雄在沈阳创刊了日本在我国东北的第一份中文报纸《盛京时报》,该报也是日本在华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中岛真雄是日本积极宣传对外侵略扩张的代表人物,在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其创办的《盛京时报》和《顺天时报》是日本侵略扩张的舆论宣传工具,是研究近代以来东北地区重要的历史资料。九一八之后,《盛京时报》影响力迅速增强,成为称雄东北地区的报纸,该报主要是宣传日本政府的政策、主张、纲领等,是一份典型的带有政治倾向性的报纸,是日本营造侵略舆论和殖民地思想的急先锋和桥头堡。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军队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的铁路,污蔑是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攻击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下令不得抵抗,原地待命,日军迅速的占领了北大营和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该事变的发生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一次侵略行为,是违反国际道义的。但是日本各界,通过舆论宣传对事件的真相进行了有目的的歪曲和掩饰,把日本粉饰成为一个无辜的受害者。本文主要是通过《盛京时报》对事件的相关报道,分析事变后日本民众的态度。
  一、《盛京时报》对事件的歪曲报道
  (一)歪曲事实真相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沈阳,处于事发之地的《盛京时报》无疑成为了报道该事件的主要媒体之一,日本最大限度的利用该报的“真实性”、“详尽性”和快速性来美化其侵略行径,为自己营造舆论优势。“十八日满铁南行第十四次列车通过后,于午后十一时许,在北大营西方,突有中国正规兵,依将校指挥之下,爆炸南满铁路,一齐开枪攻击,该守备军对之立即开枪应战,使华军遁走于北方。” ①这样的一则报道轻而易举的将挑起事件的责任强加到中国一方,是中国作出了如此“不义”的行为;日本则成了受害者,是正义的一方,“日本军事行动,为自卫权之发动,中日两军之发动,非国际法上所谓之交战状态”。②
  (二)歪曲事件的处理过程
  1931年9月26日,《盛京时报》刊登了日本政府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声明:“日本政府平素以增进中日两国亲善,举共存共荣之实为一定方针,苦心努力,始终期望实现”,③但“不幸于过去数年间,中国官民之言动,屡次激刺日本国民的感情”,④使得日本民众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尤在与日本有最密切利害关系之满蒙地方,最近频发不快事件”,⑤虽然日本坚持“友好公正之政策”,⑥“但中国一般国民的心理,对于日本终不与以同一精神之印象。”⑦一再指明在事件的解决过程中,日本方面一直不懈努力,试图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两国的争端。是中国政府和民众不顾两国的长期友谊,多次作出伤害日本民众情感的举动,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出尔反尔。
  (三)歪曲中国民众的正义之举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激起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反日运动日益高涨,面对中国民众的合法做法,日本却颠倒黑白,向中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日本对华排日抗议预定8日晚正式发表”,⑧并且在上交于国际联盟理事会的报告中列举中国政府和民众的种种恶劣的排日行为:“奉天地方,因贼匪横行之频繁,多数商铺仍有闭锁状态,由日本军队为之饬止,暴民约一千名,袭击大中各学校”,“在海龙附近,约有四千名之中国贼匪横行”。①不言而喻,日本这种夸大中国反日运动的报道,就是在叙述日本在中国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日本的种种军事行动都是出于自保,是被迫的,没有任何侵略的色彩。
  可以看出,日本利用《盛京时报》所刊登的这些报道,无非都在阐明:中日之间的种种矛盾在于中国,而不在于日本,是中方不顾两国多年来的交往,一味的做出伤害两国友谊的事情。九一八事变中日军所采取的军事行动实属自卫行为,没有违反国际法。值得注意的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不在日本,日本民众无法直接的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只能通过日本媒体的各种报道来了解,因此,日本媒体对于九一八事变不真实的报道,就会对日本民众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和看法产生重大影响。
  二、日本民众对九一八事变的不同立场
  (一)满洲事变属于日本的正当防卫
  虽然九一八事件的发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侵略中国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的基本国策。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日本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国内民众不满情绪日发高涨,日本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为了转移民众的关注和保护“满蒙生命线”,日本需要发动一场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很快以受害国的角色出现,批评中国的不法行为,在日本国内掀起了抗议中国的舆论,认为中国的行为是危害日本利益的,是对日本的一种的欺压。《盛京时报》在1931年9月22和9月23日刊登了这样的报道:“日报评论奉天事件:认定为正当防卫行为”和“日军在满洲军事行动采取自卫手段而已”,“标以严肃拥护权益,及满洲交战状态”,“对于此次事件之发端,由于破坏满铁,均表愤慨,认为日军此次行动,系属正当”。很明显该报道强调的是日军的行动属于自卫行为,是被中国军队逼迫所作出的无奈之举,只是在保护日本的正当权益,没有违反国际法当中的任何一条,不带有蓄意侵略中国的意图。
  (二)主张对中国政府坚持强硬立场
  满洲事变发生后,日本采取各种舆论宣传,把日本打扮成是积极解决事变的一方,并且是朝着和平解决的方向努力;而中国方面则故意拖延事件的解决,毫无诚意。再加上日本对中国民众反日运动的夸大和虚假报道,使得日本民众认为“中日两国间之交涉悬案,约达一百余件,此外未解决之小事件无数,中国侧蔑视邻邦友谊,官民协力以暴力方法,实行煽动排日”,②出现了“日本舆论,渐次沸腾,对华外交不满意之声浪,达于高潮。”③尤其是日本工商界的反应最为强烈,“对华关系深有力团体,日华实业协会”,④纷纷发出强硬声明,“揭扬纠弹中国之气势”,⑤要求全国工商业者“出以对华强硬举国一致之态度”,⑥指出“近来中国官民,每蔑视我国正当权益,遂行其有背国际和平的根本意义之排日排货,采取挑战的行动,出以不逊态度”,⑦对于满洲事件“断然希望根本的解决”,⑧以维护日本商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由此可见,日本民众认为政府的外交政策过于软弱,导致事件迟迟不能解决,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策略,以求事件的尽快解决,希望政府在中日交涉中要拿出强硬的态势,不要一味的退让,这样只会助长中国人的气焰,事件的解决会越来越难。   (三)指责中方破坏两国友谊的做法,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
  日本民众认为,中国政府和民众的不理智行为,是对中日两国友谊的一种践踏和破坏,并且“中国政府不省责任,内外虚假伪宜传”,⑨“官民协力以暴虐方法实行煽动排日”,{10}中国政府不愿承担责任,利用各种舆论手段进行虚假的宣传,而且和民众相互勾结,制造中日之间的种种摩擦,利用各种手段煽动全国的排日活动,乃至酿成流血事件,全然不顾中日两国之间长久以来的良好情意,严重的挫伤了日本民众的感情。日本所作出的各种努力和尝试都是在维护两国的友谊,希望实现中日之间的共荣,实现东亚的和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果中方继续如此,“我国民应举国一致,纵有如何牺牲”,{11}也因该“铲除将来之祸根”,{12}“为谋东洋和平”{13}而在所不惜。
  从上述日本民众对于九一八事变的反应来看,日本在舆论宣传方面是非常成功的:这些报道完美的掩饰了其侵略中国的野心,和侵略行径的卑鄙性和可耻性,成功的将九一八事变的真相雪藏起来,淋漓尽致的上演了一部精心策划的侵略剧目,在舆论上赢得了先机。在日本极力的宣传之下,中日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日本民众的反华思想越演越烈,使得日本民众开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支持日本的侵略行为,给亚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毁灭性的灾难。同时也在国内为武装侵略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基础,为日后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赢得了较充分的民众条件,也为日本战车的急速滚动打上了优良的润滑剂。
  〔参 考 文 献〕
  〔1〕盛京时报.第80卷.
  〔2〕李玉敏.《盛京时报》关于“九一八”事变报道评析〔J〕.近现代史与文物研究.2012,(03).
  〔3〕齐辉,林晓婵.论 “九·一八”事变前后《盛京时报》的舆论宣传与势力扩张〔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卷,(05).
  〔4〕齐辉.《盛京时报》与九一八事变〔J〕.民国档案.2009,(03).
  〔5〕赵嫱.九一八事变后《盛京时报》社论研究(1931——1937年)〔D〕.辽宁大学,2012,(05).
  〔6〕叶彤.“九一八”事变前后《盛京时报》的言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
  〔7〕徐晓飞.九一八事变后的民众反应〔D〕.吉林大学,2007.
  〔8〕易显石,张德良,等.九一八事变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M〕1981.
  〔9〕王桧林.中国现代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杜 宇〕
其他文献
[摘要]“抓根性”地理解与把握马克思哲学“人本思想”的真义是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西方哲学历史发展的思想逻辑中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剖析时代性的新生命问题,塑造时代性的新生命精神,诉求时代性的新生命意义使马克思哲学“人本思想”呈现出的一种“崭新”的哲学境界。这种哲学境界具体表现为马克思在“新人本思想”语境中确立了实践活动的新本体论原则、“实践观点”的新思维方式以及“世俗化”的自
[摘 要]利用机制设计理论评析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典型模式,均衡考虑法律应用、战略管理、组织集成等影响因素,提出进一步加强目标协同,资源整合、评估监督,机制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机制设计理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D912.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081 — 03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指企业或个人以合法
美国人并没有兴趣如亚洲人那般把四大家鱼(Asian carp)烹调成餐桌上的美味。所以,当这些70年代被引入用于处理水藻问题的鱼群逃逸到密西西比河流域,就变成了水藻之后的又一个令人们头疼不已的生物入侵问题。如何监控这些外来物种的困扰由来已久,而近期发表于国际微生物生态学学会期刊上的一篇利用下一代基因序列追踪四大家鱼的技术,或许提供了一个可行方案。  来自“餐桌上”的威胁。  物种引入的概念曾被期待
[摘要]高校作为社会培养中高级人才的文化圣地,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追捧,而其对周边经济的显著拉动也开始引起社会关注。高校如何以其庞大的消费群体、人才科研优势拉动和支援周边经济发展,而周边经济又如何能以其敏锐的嗅觉捕捉商机,为高校发展提供有利外部环境,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高校;周边经济;互动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图/本刊记者 方迎忠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  谈起徐小明,如今年轻一辈的影视观众可能不算十分熟悉,但谈起1980年代的香港电视剧《大侠霍元甲》,或者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即便是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也会听过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三十多年来,不计其数的人唱过这首歌,其中就包括了这部电视剧的导演、监制、编剧徐小明。  《大侠霍元甲》是丽的电视(亚洲
谢宇  社会学家,也是发起微信公众号“赛先生”的3位科学家之一,先后任职于密歇根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著有《分类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科学界的女性》《婚姻与同居》《美国的科学在衰退吗?》等。被自然科学家引为同类的社会学家  谢宇的研究方向之一是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即“不平等”。研究它们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客观地对它们进行描述与评估.微博上,他说,“我只不过做了个不平等
蒋介石与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战两大对立阵营中的风云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却曾有过近十年之久的友好关系。但后来两国关系却逐渐紧张直至断交、宣战,蒋介石甚至还参与到德国内部推翻希特勒的事件之中,这一段曲折历史值得我们去探究。  蒋介石的德国情结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与苏俄的关系随之断绝。因急于寻找新的国际力量来填补苏联顾问撤退所留下的空缺,蒋介石把目光转向了德国。  1933年,希
[摘 要]社区治理是由政府、社区居民、社区组织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在社区治理中,道德在调节居民利益关系,促进邻里情感,约束居民不良行为,建构和谐社区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道德功能不彰,居民之间的关系缺少有效的调节和维护,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一大难题。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从满足居民的需求出发,带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形成社区认同感。并在此基础上,重建社区道德环境,倡导善行,制止恶行,发挥道德在
在空普雷重刑犯监狱练习泰拳的囚犯们。近年来,泰国监狱体系将泰拳作为其中一种减刑手段,并且与泰国惩教署联合举办了多场由犯人对决欧美专业泰拳手的拳击赛。双方在“监狱之战”的条幅下全力开打,西方选手为的是蝇头小利及个人野心,但囚徒们所竭力争取的,却是一个赢取自由的机会  对泰国监狱内的多数囚犯而言,名望和自由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在泰国的某些监狱中,泰拳这项古老的格斗运动已经变成了一种鼓励囚犯们改过自新的
[摘要]动画形象是典型符号的集合,塑造动画形象是制作动画片的关键,也是其灵魂。由于美日动画的制作方法、价值观念、风格等方面的不同,动画艺术形象相应地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动画艺术形象以真实生动、乐观张扬、娱乐至上的特质而赢得世界观众的喜爱,日本动画艺术形象则以简洁传神、含蓄内敛、引人深思的特质而独树一帜。  [关键词]动画艺术形象;比较;《功夫熊猫》;《千与千寻》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