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破茧而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ts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具有情感美,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真挚火热的心(除了少数凄美的故事外)。朗读具有语言美,时而如潺潺流水,时而如火山喷发,时而如新春闷雷,时而如柳丝悠扬。朗读具有节奏美,时而强,时而弱,时而缓时而急,给人回味无穷、余音萦绕的境界。
  朗读具有潜在的功效,学生在众多的朗读中练成口顺心顺,渐渐地升华到手顺笔顺文通,文笔粗糙简陋也让朗读粉饰得细腻丰腴。急功近利的人没有耐心等待这无数的“渐渐地”,下面我谈谈见解。
  一、审视朗读现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界定朗读的:
  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显然《新课标》从“学习用”“用”到“能用”对朗读提出了循序渐进的要求。
  从语文课本的训练项目看,虽然几乎每篇课文都遵循大纲精神,但是朗读其实只是摆在“主席台”就座,却挤不进语文课堂教学,即使有也是为了公开课做做样子罢了。
  从语文教学特点讲,朗读也是听、说写一员“大将”,却活生生令其“卸甲归隐”。
  人们不禁要问,朗读为什么会沦落到这种田地,它是被考试的蛛丝紧紧缠绕在阴暗的角落里渐渐窒息,被当今社会的功利掐住脖子而动弹不得。因为语文试卷很难体现朗读测验这项能力,即使有也是选择用什么语气读,但是这与实际朗读能力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说朗读是隐形“基因”,不能立竿见影显示教学效果,而现今,教学成绩成为每个教师的生命线,影响评职晋级,无人敢担当这个风险。评价制度不改变,语文教学方法难改弦更张。
  二、剖析朗读意义
  古代功成名就的学子,就靠朗读、诵读、除了读还是读,私塾教师只不过坐在太师椅上捻着山羊胡子,但造就了李白、杜甫、吴承恩、曹雪芹、罗贯中等文坛巨匠,但翻遍中国近代史上却难寻如此高人。
  大凡从事语言文学摸爬滚打的人,朗读在他们的手中都有沉甸甸的分量,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诗就是把诗人的语言,根据场景的需要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比如每逢过年过节客居异地他乡,孤独寂寞的人会情不自禁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露出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很显然是平时朗诵的积淀及时自然流露。学生不仅要学习口语交际,还需要做文章,作文成绩也是他们跃升高一级学校的重头戏。作文需要把平时的语言集腋成裘,逐步达到满腹经纶,写作时才能文思潮涌。可见朗读是“志在春秋功在汉”。因此,要让朗读化羽成蝶破茧而出,徜徉在语文教学课堂上。
  三、透视朗读方法
  “语文”这两个字为语文教学做了精辟的浓缩,道出了语文教学两个来回。人们只要一张口“语”就脱口而出,然后根据情感需要穿缀成文。朗读就是把文还原成“语”,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我根据教材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相关角度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1.培养情感自然流露的朗读;2.学习表达手法的朗读;3.培养想象力的朗读。
  朗读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一些老师们叹气:学生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究其原因是缺少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或是指导不到位。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对“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成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这个片段作朗读指导。
  由于学生受到生活阅历、生活经验的限制,很难读出文本中所要体现的情感,因此,我采用换位朗读,改为以第一人称来读。
  “我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阿,哪怕一根小小火柴,对我也是有好处的!我敢从整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我终于抽出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火焰冒出来了!”
  学生朗读的同时,我小声地旁白:“啊,大年夜更冷了,我简直像掉到冰窟里一样,要是能擦燃一根火柴来暖和一下小手,那该多好呀!不行啊!火柴是我们一家的生活来源,每一根火柴对我们家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真是又糟糕又倒霉,我这一整天连一根火柴都没卖掉,连个小钱都没挣到,家里还巴望着我带钱回去呢!怎么能随便浪费火柴呢?难道我能回去对爸爸说,没卖掉火柴,把火柴擦燃了当火炉吗?那肯定会被打个半死的。可眼前实在冷的受不了了,不取点暖连血也会凝固的。哎!管不了那么多了,抽一根,一根就好,擦燃暖和暖和小手吧。”
  用第一人称让学生朗读,能设身处地地自然流露自己的感情,加上教师动情旁白的催化作用,学生的心完全与小女孩紧紧连在一起。经过这样第一遍朗读的铺垫,再还原到文本语言的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学习表达手法的朗读指导,文本中有的作品表达是很考究的。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关于时间的描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与“父亲整整挖了36小时。”采用对比的手法让学生体会表达,通过比较,学生领悟到第一句子才能表现艰难的过程,父亲执著信念,救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作者把36小时分成4个时间来写,第一个8小时,父亲分秒必争,儿子在废墟地下,让他多待一分钟就多一分钟的危险,时间就是生命。挖了8小时期盼能见到儿子的迫切心情被无情的现实粉碎了。虽然失败了,但是没有失望。“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是“发动机”,鼓足干劲又挖了12小时,又失败了。“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是火箭的固体燃料,喷射出锐不可当的巨大力量。再坚持12个小时,成功了。听见阿曼达的声音了。看每个时间段是父亲失败的结果,又是希望的开始,是多么坚韧不拔,是承诺给他人注入无穷无尽的力量。
  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细嚼,领悟作者匠心独运的表达手法后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逗号的停顿用“附点音符”的时值,第二个逗号的停顿是两拍,因为漫长的12小时,又饥又饿又累又渴。第三个逗号用两拍半的时值,不仅是饥、渴、累、困,而且是遍体鳞伤,浑身是血,他已经是在挑战极限了。语调要低沉而有力。通过这样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作者独特的表达手法会牢牢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为以后的习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插上想象的翅膀朗读,如果学生在朗读文本没有展开想象,势必会导致习作时想象翅膀缺乏力气而飞不起来,笔下文章单薄而空洞,更谈不上鲜明形象。指导学生发挥想象朗读,每个教师责无旁贷。
  如教学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时,我引导学生朗读时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的语言积累,眼前将出现什么绮丽景致。学生在想象朗读,我小声旁白:“啊!荷叶挤挤挨挨连绵不断,一直铺到遥远天际,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不出哪里是荷叶,哪里是蓝天。”晨辉中的荷花,在这无边想象朗读中,令其奇思神往心旷神怡。我指导学生体会杨万里用艳丽景色反衬当时的离情别绪独到匠心。这样达到读者的想象与作者的想象并驾齐飞,在学生的头脑里积淀影像,为将来习作准备迁移信息。
  总之,朗读的磨刀是不误写作的砍柴工,因此没有理由不大声疾呼,为朗读松绑,让朗读破茧而出,使全体学生在朗朗悦耳的读书声中,情感获得全方位的陶冶,从而感受语言美,感受语言情趣,在习作中逐步用精彩语言自然流露清感。
其他文献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语言规律,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大多以琐碎的分析、模式化的概括讲解取代学生的体验,教师对文本的多方位解剖取代了学生的智慧型劳动,学生在阅读理解上形成固定思维,造成阅读能力低下,缺乏个性化理解。因此,掌握科学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摘 要: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文科课程,一直贯穿于我们的整个求学生涯,甚至决定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教授书本上的知识,高中是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初步定型的时期,因此,语文老师应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合理规划人生。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丰富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面对巨大的高考压力,高中生往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搞好学习。语文
摘 要: 作者就“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这一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的思想观点:挖掘教师自身和校园资源,鼓励学生用笔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组织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观察、感悟及实践能力;引领学生亲近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自然及人文资源,增长学生的见识。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程 教学资源 开发 运用  一、引言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学的改革,已将语文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这一课
摘 要: 怎样才能提高初中语文提问的质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不仅要注重开创性思维模式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提问质量 开创性思维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对于课堂氛围的把握与烘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握这种氛围的关键便是问题本身的合适与否。好的问题能带给学生醍醐灌顶的效果,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产生创新思维的突破,进入理想学习状态。但一些不当的,比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