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曳在生命密林的语言常春藤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got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无痕又智慧地整合,让语言的藤枝得到生命的滋润,妙曼地生枝、成长、舞动,需要我们教师更细腻地解读文本,将语言训练和人文情怀巧妙地融合。
  
  一、挚情解读文本,巧妙探寻整合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需要教师用自己一颗善感之心来触摸,用一份细腻之情来解读,不仅读文字,更读文心,努力探寻语言习得与生命体验相融合的契合点。
  1.立足文本,深入挖掘
  我们的文本,体裁多样,童话、诗歌、散文、小说,如颗颗珍珠聚集在我们的课文里。每一个文本,其实细细品味,都耐人寻味;仔细琢磨,都与众不同。即使再熟悉不过的一篇童话故事,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语言训练的挖掘点。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一篇安徒生的经典童话《 丑小鸭 》。安徒生是童话天才,但除了这些,对安徒生的人生,我们老师真的有过更细致的了解吗?多才多艺的他,却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和自卑。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常年和母亲在阁楼里压抑地生活,让他的性格蒙上了诗人独有的理想主义和忧郁气质。《 丑小鸭 》其实是他的一部自传体童话,我们可以从丑小鸭的身上看到安徒生或者更多这一类人生命的影子。作者或许也借这个故事表达自己孤苦的命运和对生命永不放弃的美好追求。试想,如果教学能够渗透到这个层面,引导孩子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生命,岂不是更好?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都需要我们这样立足文本,深入挖掘,探寻语言习得与生命体验相融合的契合点,让语言的枝叶自然地生成,滋润地舒展,茂密地成长。
  2.融入人生体验,丰富文本之情
  真正的文学语言是妙不可言的,是百读不厌,是难以忘怀的。语言本身是有生命的,它有着独特的感性,有着令人深深迷恋的气质,这是语言的魅力。如何把这种魅力,如何把这种语言文字特有的光芒折射到学生的内心,需要我们智慧地思索,需要我们有层次地、艺术化地、潜移默化地去影响。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是《 秦兵马俑 》。当我阅读这个文本时,不禁自问,难道他们的存在仅仅是俑吗?仅仅是一尊看过就被遗忘的泥塑作品吗?我们喜爱兵马俑,仅仅只被一种气势和奇迹所打动吗?不,他们都是历史的生命啊,你仔细地听,甚至能听到他们轻微又均匀的呼吸声,他们永远不是死去的作品,而是美丽地活了两千多年的生命呀。我们只有用自己智慧的心眼,才能穿越时空,触摸到兵马俑的内心世界,才能读懂并陶醉于他们内心的“情”,才能让自己的心与他们的心温情地对话而不显陌生与冷漠。于是,带着这样的对文本的理解,我和孩子们真正走进了“秦兵马俑——‘情’兵马俑”。
  一个文本,即使是一个平淡无比的故事,如果融入了个人体验,当我们温暖的情感与之碰撞、交融、升华,这个文本就会为你而流动,就会为你而焕发全新的生命力,它的情韵会与你的生命一起翩翩起舞。
  3.带着自我体验,尝试修改文本
  语文使科学和人文两者无痕地交融,但有时候,我们的语文是断臂维纳斯的美丽,需要我们跳出文本原有的情结,以最真的善良来修复生命的伤痕,让我们生命之果更健康地摇曳在我们的生命之树。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 惊弓之鸟 》。这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全文条理清晰,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形象鲜明。教学此文的重点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但是,面对这样一只从远处慢慢飞来,边飞边鸣的鸟,更羸明明知道它已陷入孤独与痛苦,为什么还要拉开手中的弓弦,让它彻底崩溃,失去生命?如果是我,我一定会仰起头,用目光追随着它,在心中默默地为它祈祷,哪怕多一分钟的生命,也是好的,毕竟它还活着。或许飞着飞着,原来的同伴发现它掉队了,会急急地掉头寻找它;发现它的伤口还没有痊愈,或许还会衔来草药敷在它的伤口,这样,不正是它内心所渴望的吗?这样,不正是一个生命所追寻的理想生活状态吗?解读到这里,我突然大胆地想到,在上课时,可以引导孩子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让孩子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
  我想,每一个文本与孩子的心灵相碰撞的时候,我们除了考虑到它拥有独特的思维逻辑,更应该注重内在的对生命的人性的关怀,这才是语文的魅力,才是语文的价值!
  
  二、智慧引领,完美融合
  
  语言文字中饱含着丰富的生命体验,蕴藏着生活的哲理与智慧,流淌着生命的血液。语文教学就是要从这个世界中读出人文的韵味,唤醒、增强和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并使学生结合语言训练获得生命表达的新的形式。[1]
  1.创设情境唤醒生命意识
  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充分调动主体内在的真实情感,更能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因而,创设情境的语文教学课堂为生命教育的真正实现建构了有力的平台。
  例如,在《 丑小鸭 》一课教学过程中,我是以丑小鸭苦难的“命运”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并设计了用书信这一载体,让学生换位,以自己幼小的心灵来感知丑小鸭的苦难命运。
  妈妈:
  从我一出生,大家就 我,要知道,我的内心是多么 呀,我再也无法忍受了,我决定。再见了,妈妈!
  您可怜的孩子:丑小鸭
  留于一个伤心的夜晚
  在这样的情境换位下,孩子们的心与丑小鸭紧紧地相融在一起了。接着,我又和着低缓的音乐,描述了一个夜晚的情景:“这一天夜里,和往常一样,丑小鸭出来找食物。漆黑的夜里,丑小鸭一个人孤零零地走。突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丑小鸭全身都被淋湿了,又冷又饿,走得很累很累,还是没有找到一点食物,他伤心地大哭起来,这样灰暗的生活,要过到什么时候呀,丑小鸭快要绝望了。孩子们,让我们去安慰安慰它吧。请把你想说的用笔写下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情感,拨动起了孩子生命中最善良的那根弦,让孩子的生命世界,自然而然地孕育友善、关爱的情种。
  在多彩的文本世界中,一旦赋予了情境,就如魔术般激活了故事中的角色,情境与心境的交融,语言与真情的流淌,定能唤醒孩子最本真的生命意识,于是,在我们的生命密林,就有了最生动的情节,最温情的画面。
  2.活化无声赋予生命意识
  语言世界也是一个生命情感的世界,无论是描绘自然风光,还是写人记事,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历史人物,其实都涌动着生命的情感,生命的故事。学生面对着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不管对话的是景是物,都需要用自己全部的心体验文本,活化生命,展现生命色彩。
  例如在《 秦兵马俑 》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中,我呈现出一系列兵马俑图片,引领孩子用心观察,并用情对话兵马俑:“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有的凝视远方、思念家乡,有的……孩子们,你看,这个俑,他在做什么呢?”孩子们看着一幅幅生动的兵马俑,有的动情地说,他似乎刚刚打了胜仗归来,奔跑着想要回家看自己的亲人;有的说,他仿佛经历了一场生死大战,敌人太厉害了,把他的铠甲都刺穿了,但他依然英勇战斗,终于取得了胜利;还有的说,今天又打了个胜仗,多亏了这匹千里马,现在我就拿些好吃的慰劳慰劳它。还有的孩子,从不同俑的衣装上,从不同俑的表情上读出了他们各自微妙的心理活动和背后经历的故事。从孩子们的丰富想象中,流畅描述中,一列列兵马俑已不再是沉默了千年的文物,而是会呼吸、懂感情的有情之物!孩子们徜徉在历史的长河,分享着兵马俑的种种风情。我相信,兵马俑深深地走入了孩子们的生命世界,并且孩子们也懂得了如何看待历史文物,那就是用自己的心去触摸他们的心,用自己的情去感受他们的情,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心灵对话中,我们才能与兵马俑真正地融为一体。与此同时,孩子们的思绪已经超越文本,语言的增量让我们的课堂熠熠生辉!
  语言的艺术,是妙不可言,它有时无声无形,却又无处不在,如影随形。其实文字蕴涵的生命是永恒又独特的,活化无声,赋予生命意识,就会进入到一个美丽的生命情感世界。
  3.置换角色感悟生命意识
  我们的阅读,就是要将自己有限的人生体验融入文本的解读,从而有所感触和领悟。可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无论故事的情节或悲或喜,故事中的人物或喜或泣,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其重要原因是学生角色模式的定势,使得他们在阅读课文中常把自己置于文外,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语言激情难以激起学生共鸣。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方式,置换角色,深入感悟。
  于是,在课堂上,响起了为惊弓之鸟的哀鸣之声。当孩子们理解了课文之后,我若有所思对孩子们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大自然万物的生命,也都只有一次,如果我们就是这样一只惊弓之鸟,在你的内心,你在害怕什么,又会渴望什么?请拿起笔,写下你自己的真实感受。孩子们思绪万千,默不作声地在笔尖倾诉自己对生命的向往。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又激发孩子:可不可以用我们善良的心,在故事的原型上稍作修改,既让读者感受到更羸的才智,又让这只小鸟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下面是经过孩子们精心设计的新故事: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散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这肯定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何以见得呀?”
  更羸指着慢慢向前飞的大雁说:“你看,它飞得这么慢,叫的声音也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我不用箭,只需拉一下弓弦,它即丧命。”说着,只见他左手拿弓,右手正准备拉弦。
  魏王看着这一只大雁,若有所思。他沉吟片刻,最终轻轻按下了更羸举起的右手。
  空中,那只大雁越飞越远,在前边,似乎有它的同伴向它飞来了……
  实践证明,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必须以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通过角色置换,促进心理揣摩、情感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人,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这样,“角色”就成了引导感悟的桥梁,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内心距离。
  4.拓展视角深化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只有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探讨,才能拓展生命教育研究的视阈,描绘生命教育之意蕴,丰富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宝库,从而使教育具有清醒的生命意识和较强的育人价值。
  如笔者在上《 去年的树 》这一课时,引领孩子用心和文字对话,抓住“天天”这个普通又多情的词汇,让孩子拓展视角,发散思维,想象画面:小鸟天天给大树唱歌,除了唱歌,小鸟和大树之间,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孩子们有的说,或许在一场狂风暴雨来临之时,大树用茂密的枝叶紧紧抱住了小鸟;有的说,大树结果的时候,把最甜的一枚果子留给小鸟品尝;有的说,当小鸟烦恼了,向大树倾诉,大树有虫子了,小鸟不顾一切地帮助大树……这样的想象,大树和小鸟之间的感情已经超越文字的简单描述,大树已不仅仅是树的形象,而是一种情的意象,此刻,大树成了小鸟的知心朋友,是小鸟的港湾,是小鸟的家园,是小鸟的母亲。有了这一层情感铺垫,我后来又抓住“约定”这一留白,让孩子换位想象,写下小鸟美好的憧憬。最后的环节,当小鸟在苦苦寻觅,却不见朝思暮想的大树时,再写下小鸟的情怀。与课伊始的写话相比,此时的写话,已完全没有快乐的痕迹,曲终人散的苍凉心境跃然纸上。整堂课,以情贯穿始终,不断深化生命意识,并融语言习得与生命体验于一体,实在天衣无缝,相得益彰。
  随着视角的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广度都能延伸,生命意识不断强化和深化,孩子对生命情感的理解与感悟早已超越普通的文本。
  我想,不管课程标准怎么变,学生怎么变,文本怎么变,唯有当语言的常春藤扎根于生命密林的沃土中,才能创造最真、最美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平湖师范附属小学,浙江 平湖,314200)
  
  参考文献:
  [1]武锐利.至美的生命语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J].语文学刊,2005(14).
其他文献
目前,无论在社会还是学校,大家都很关心学生的情感健康问题,却很少有人对教师的情感问题加以关注。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教师情感关怀缺失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本文试图围绕其成因和对策做粗浅的分析。  一、对教师的情感关怀缺失的原因  1.理念上存在偏差  谈到对教师情感的关怀,通常人们存在以下两点偏差:①在情感关怀问题上重学生轻教师。大家通常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
初中物理跟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社会和大自然的联系是教师实验教学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实施有效性教学,设法使学生在爱科学和学科学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的兴趣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经常保持新颖和变化,就能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教
我们都知道,“读”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学生实现言意同构的外化形式。“读”里既有对文字的理解,感情的熏陶,也有语言的习得,还有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的润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在《 文章讲话 》中指出:“文章的奥秘要用读的功夫才能发掘。”可见,我们一定要用心引导学生去“读”。  1.“读”中得“意”  文本是什么?文本首先是一堆承载信息的有意义的文字。它往往承载着丰富的言下之意和言外之意,承载着作者
在分析目前工业工程专业在总体实训阶段存在的缺乏产品结构知识的问题上,提出了增加《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的措施,并对工业工程专业的《产品结构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进行了
素质教育是一种能力教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发展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