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资源整合,营造真情课堂是提高品德与社会修养的一条必经之路。因此,我们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文本、生本和师生资源的整合,从而超越文本资源的美丽,开发生本资源的精彩,彰显师本资源的魅力,营造真情的品德课堂,提高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本 生本 师本
曾几何时,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希望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在一个个故事、一次次活动中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可面对学生那“无动于衷”的表现,我曾经感觉是多么束手无策。在一次次学习和反思中,我逐渐明白: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文本、生本和师生资源的整合,从而达到超越文本资源的美丽,开发生本资源的精彩,彰显师本资源的魅力,在心与心的呼唤、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融合中,孩子的心灵定会受到熏陶和感染,营造出真正有效的课堂!
一、“万紫千红总是春”——超越文本资源的美丽
于漪老师曾经说:“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他们的性情,使他们的心灵优美高尚起来,我们应如何充分运用教材,发挥教材中语言文字的威力呢?”教材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教材,与教材实现同构,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或增减、或重组、或替换文本,以期达到效果最优化,从而达到超越文本资源的美丽。
如,我在教学《大好河山任我游》这一课时,由于农村学生平时旅游较少,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并没有多少真实的体验,为了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拓展,而且在情感、心灵上受到触动,我大胆地对文本进行改编:1.增加时代特色内容,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兴的名胜和人文景观,如:金坛博物馆、大统华广场等。2.增加乡土特色内容,如:金坛的名胜古迹、介绍家乡的土特产等。3.运用网络教学,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让学生“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4.重组教材内容。由于农村孩子旅游机会和经验实在太少,收集旅游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也比较有限,我把教材中“我在旅游中”、“我来做导游”等活动,改为 “介绍家乡的变化”、“风景名胜解说词”等形式,弥补学生视野及旅游经验的不足。也许是难度降低了,也许是迎合了学生的“胃口”,学生们愉快地享受着美的熏陶和感染,对家乡和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开发生本资源的精彩
学生个体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的发展,最终是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的,而达成这一目标仅靠教材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超越教材,多角度地面向学生生活,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
(一)学校生活——因生本而多彩。
农村的学校生活虽然与城市学校有着许多的区别,但农村的学校生活同样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把这些教育资源整合进教材,为我所用。如教学《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时,我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動:1.认识学校新面貌。带领学生参观学校新添置的多媒体教室、苗苗电视台,学校刚改建完毕的图书馆。2.走进学校荣誉室。面对着金光闪闪的奖牌、奖杯,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3.介绍学校的快乐生活。我就利用了事先拍好的运动会、读书节等一系列的照片。在课上把这些照片一一展示出来,学生情绪激动,回忆着当时的情境,体味着快乐。4.开展“我为母校添光彩”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作文、绘画、书法等多种形式把对学校的爱表达出来,从而真正体会“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的思想。通过感知——体悟——实践,整个活动融校本资源和教材于一体,把教材这薄薄的书变得丰厚无比。
(二)家庭关爱——因“润物”而精彩。
家庭是学生温馨的港湾。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触角深入到家庭,也可以在课堂中设置家庭情境,或是恰当地利用家长这一资源,更好地为学生品德的养成服务。例如,我校教师在上《父母的疼爱》这一课时,让家长走进课堂,动情地讲述关爱孩子的每一件事,有的家长还带来了孩子小时候的照片。一个故事、一张照片,凝聚着家长的一颗爱心,孩子们体会到了:爸爸的爱就是在他的搀扶下,自己开始蹒跚学走路;妈妈的爱就是依偎在她的怀抱里,幸福地看图听故事……在家长的叙述中,孩子真切感受到了父母之爱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而学生爱父母、孝敬父母的品德也在真情碰撞中逐渐形成,真正实现了德育的“润物细无声”。
三、“淡妆浓抹总相宜”——彰显师本资源的魅力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品德课堂需要激情,正如寂寞的空山需要鸟鸣,平静的大海需要浪花。我们老师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灵动资源:老师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会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因激动而流泪,因悲伤而愤怒,因惋惜而叹息……从而将真诚、善良、快乐、同情、关爱等情感汇合起来,塑造其美好的心灵。
作为一名小学思想品德学科的老师,我们更应该加强文本、生本和师生资源的整合,达到超越文本资源的美丽,开发生本资源的精彩,充分彰显师本资源的魅力,从而营造出真情的品德课堂,提高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本 生本 师本
曾几何时,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希望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在一个个故事、一次次活动中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可面对学生那“无动于衷”的表现,我曾经感觉是多么束手无策。在一次次学习和反思中,我逐渐明白: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文本、生本和师生资源的整合,从而达到超越文本资源的美丽,开发生本资源的精彩,彰显师本资源的魅力,在心与心的呼唤、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融合中,孩子的心灵定会受到熏陶和感染,营造出真正有效的课堂!
一、“万紫千红总是春”——超越文本资源的美丽
于漪老师曾经说:“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他们的性情,使他们的心灵优美高尚起来,我们应如何充分运用教材,发挥教材中语言文字的威力呢?”教材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教材,与教材实现同构,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或增减、或重组、或替换文本,以期达到效果最优化,从而达到超越文本资源的美丽。
如,我在教学《大好河山任我游》这一课时,由于农村学生平时旅游较少,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并没有多少真实的体验,为了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拓展,而且在情感、心灵上受到触动,我大胆地对文本进行改编:1.增加时代特色内容,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兴的名胜和人文景观,如:金坛博物馆、大统华广场等。2.增加乡土特色内容,如:金坛的名胜古迹、介绍家乡的土特产等。3.运用网络教学,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让学生“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4.重组教材内容。由于农村孩子旅游机会和经验实在太少,收集旅游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也比较有限,我把教材中“我在旅游中”、“我来做导游”等活动,改为 “介绍家乡的变化”、“风景名胜解说词”等形式,弥补学生视野及旅游经验的不足。也许是难度降低了,也许是迎合了学生的“胃口”,学生们愉快地享受着美的熏陶和感染,对家乡和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开发生本资源的精彩
学生个体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的发展,最终是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的,而达成这一目标仅靠教材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超越教材,多角度地面向学生生活,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
(一)学校生活——因生本而多彩。
农村的学校生活虽然与城市学校有着许多的区别,但农村的学校生活同样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把这些教育资源整合进教材,为我所用。如教学《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时,我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動:1.认识学校新面貌。带领学生参观学校新添置的多媒体教室、苗苗电视台,学校刚改建完毕的图书馆。2.走进学校荣誉室。面对着金光闪闪的奖牌、奖杯,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3.介绍学校的快乐生活。我就利用了事先拍好的运动会、读书节等一系列的照片。在课上把这些照片一一展示出来,学生情绪激动,回忆着当时的情境,体味着快乐。4.开展“我为母校添光彩”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作文、绘画、书法等多种形式把对学校的爱表达出来,从而真正体会“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的思想。通过感知——体悟——实践,整个活动融校本资源和教材于一体,把教材这薄薄的书变得丰厚无比。
(二)家庭关爱——因“润物”而精彩。
家庭是学生温馨的港湾。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触角深入到家庭,也可以在课堂中设置家庭情境,或是恰当地利用家长这一资源,更好地为学生品德的养成服务。例如,我校教师在上《父母的疼爱》这一课时,让家长走进课堂,动情地讲述关爱孩子的每一件事,有的家长还带来了孩子小时候的照片。一个故事、一张照片,凝聚着家长的一颗爱心,孩子们体会到了:爸爸的爱就是在他的搀扶下,自己开始蹒跚学走路;妈妈的爱就是依偎在她的怀抱里,幸福地看图听故事……在家长的叙述中,孩子真切感受到了父母之爱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而学生爱父母、孝敬父母的品德也在真情碰撞中逐渐形成,真正实现了德育的“润物细无声”。
三、“淡妆浓抹总相宜”——彰显师本资源的魅力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品德课堂需要激情,正如寂寞的空山需要鸟鸣,平静的大海需要浪花。我们老师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灵动资源:老师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会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因激动而流泪,因悲伤而愤怒,因惋惜而叹息……从而将真诚、善良、快乐、同情、关爱等情感汇合起来,塑造其美好的心灵。
作为一名小学思想品德学科的老师,我们更应该加强文本、生本和师生资源的整合,达到超越文本资源的美丽,开发生本资源的精彩,充分彰显师本资源的魅力,从而营造出真情的品德课堂,提高品德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