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評价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V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5例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被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常规治疗+门冬氨酸钾镁+胺碘酮;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胺碘酮。采用ESVEM标准评定VA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及QTc间期变化,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患者VA具有提高疗效,减少胺碘酮延长QTc间期、致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关键词 门冬氨酸钾镁 胺碘酮 冠心病 室性心律失常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2005年10月65例冠心病患者,符合下列条件:①冠心病符合WHO诊断标准[1];②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确诊为VA;③排除了药物、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引起的VA;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未安装起搏器者;尖端扭转型室速患者;长Q-T综合征患者;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慢性肺部疾病、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等。所有入选患者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38~65(平均52.1)岁;病程0.4~2.8(平均1.5)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 ,对照组3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VA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接受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治疗VA,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用门冬氨酸钾镁(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40ml(相应含K+114×4mg、Mg2+4.2×4mg)加入5%的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进行总结。
胺碘酮用药方法:所有入选患者中,对室扑、室颤或持续性室速发作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首先电转复,然后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同时胺碘酮片剂口服;频发室早、短阵室速等血流动力学稳定者给予口服胺碘酮。具体给药方法:①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3~5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10分钟内静脉注入,随后以0.5~1.5mg/分静脉维持,之后依病情渐减。初次负荷量后若心律失常控制不满意,每隔15~30分再追加1.5~3mg/kg的静脉负荷量1~2次。恶性心律失常被控制后,继续以300~600mg/日静脉给药,直至仅出现偶发室早时,停止静脉给药,继续口服胺碘酮。②口服给药开始600mg/日,4~7天后减量至400mg/日,2周后逐渐减至200mg/日维持。
观察指标:静脉用药期间持续心电、血压监测,随时记录病情变化;两组治疗前后常规做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测量PR间期、QTc间期及QRS时限;肝、肾、甲状腺功能及血脂、血糖、电解质、血常规、X线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疗效判定标准: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心律失常完全消失或减少90%以上为显效;症状减轻,室性早搏减少≥70%,或成对室早减少≥80%,或短阵室速消失≥90%,15次以上室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速消失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
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参数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TX-]±S)表示,组间连续变量的比较用t检验,百分数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 果
临床治疗效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共完成病例32例,1例治疗1周后因出院而失访;对照组完成病例28例,其中2例因不良反应退出,1例进入试验后第5天死于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1例于试验第8天死于尖端扭转型室速。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心电图改变: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心电图PR间期、QRS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率及QTc间期的改变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不良反应:治疗组3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仅出现不良反应1例,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经对症治疗后缓解;对照组3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共出现不良反应者5例,其中恶心、呕吐1例,肝功能损害2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尖端扭转型室速1例,2例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停止试验,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03%,对照组为1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前后肝、肾功能及血脂、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前后血清钾、镁离子分别为3.6~5.0mmol/L、0.88~1.02mmol/L和3.5~4.8mmol/L、0.85~0.99mmol/L,血清钾、镁离子水平在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胺碘酮可有效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还可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的危险[2]。主要抑制钾外流,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造成Q-T间期延长,心动过缓。门冬氨酸钾镁通过提高钾离子浓度,从而抵消了钾外流,阻滞Q-T间期延长,或使延长的Q-T间期恢复正常,防止尖端扭转型室速发生。
心肌细胞内外离子,特别是钾、镁离子对心脏功能及电活动影响受到了重视[3]。门冬氨酸钾镁提高细胞内钾、镁离子的浓度,从而抑制心脏自律细胞和慢反应纤维的触发活动,达到较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所以与胺碘酮联合应用有协同增效的作用。门冬氨酸解氨毒、醒脑、保护肝脏功能,避免了胺碘酮对肝细胞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赵秀丽,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干预模式的转变.中国医刊,2002,9(37):26-27.
2 袁贤奇,宋有城,朱俊,等.大剂量胺碘酮静脉注射在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临床应用.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1,15(5):295-297.
3 刘军鲁,雷励,金立伟,等.加镁极化液与普罗帕酮联合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疗效的评价.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5,21(5):308-309.
关键词 门冬氨酸钾镁 胺碘酮 冠心病 室性心律失常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2005年10月65例冠心病患者,符合下列条件:①冠心病符合WHO诊断标准[1];②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确诊为VA;③排除了药物、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引起的VA;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未安装起搏器者;尖端扭转型室速患者;长Q-T综合征患者;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慢性肺部疾病、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等。所有入选患者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38~65(平均52.1)岁;病程0.4~2.8(平均1.5)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 ,对照组3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VA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接受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治疗VA,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用门冬氨酸钾镁(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40ml(相应含K+114×4mg、Mg2+4.2×4mg)加入5%的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进行总结。
胺碘酮用药方法:所有入选患者中,对室扑、室颤或持续性室速发作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首先电转复,然后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同时胺碘酮片剂口服;频发室早、短阵室速等血流动力学稳定者给予口服胺碘酮。具体给药方法:①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3~5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10分钟内静脉注入,随后以0.5~1.5mg/分静脉维持,之后依病情渐减。初次负荷量后若心律失常控制不满意,每隔15~30分再追加1.5~3mg/kg的静脉负荷量1~2次。恶性心律失常被控制后,继续以300~600mg/日静脉给药,直至仅出现偶发室早时,停止静脉给药,继续口服胺碘酮。②口服给药开始600mg/日,4~7天后减量至400mg/日,2周后逐渐减至200mg/日维持。
观察指标:静脉用药期间持续心电、血压监测,随时记录病情变化;两组治疗前后常规做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测量PR间期、QTc间期及QRS时限;肝、肾、甲状腺功能及血脂、血糖、电解质、血常规、X线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疗效判定标准: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心律失常完全消失或减少90%以上为显效;症状减轻,室性早搏减少≥70%,或成对室早减少≥80%,或短阵室速消失≥90%,15次以上室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速消失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
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参数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TX-]±S)表示,组间连续变量的比较用t检验,百分数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 果
临床治疗效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共完成病例32例,1例治疗1周后因出院而失访;对照组完成病例28例,其中2例因不良反应退出,1例进入试验后第5天死于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1例于试验第8天死于尖端扭转型室速。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心电图改变: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心电图PR间期、QRS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率及QTc间期的改变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不良反应:治疗组3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仅出现不良反应1例,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经对症治疗后缓解;对照组3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共出现不良反应者5例,其中恶心、呕吐1例,肝功能损害2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尖端扭转型室速1例,2例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停止试验,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03%,对照组为1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前后肝、肾功能及血脂、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前后血清钾、镁离子分别为3.6~5.0mmol/L、0.88~1.02mmol/L和3.5~4.8mmol/L、0.85~0.99mmol/L,血清钾、镁离子水平在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胺碘酮可有效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还可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的危险[2]。主要抑制钾外流,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造成Q-T间期延长,心动过缓。门冬氨酸钾镁通过提高钾离子浓度,从而抵消了钾外流,阻滞Q-T间期延长,或使延长的Q-T间期恢复正常,防止尖端扭转型室速发生。
心肌细胞内外离子,特别是钾、镁离子对心脏功能及电活动影响受到了重视[3]。门冬氨酸钾镁提高细胞内钾、镁离子的浓度,从而抑制心脏自律细胞和慢反应纤维的触发活动,达到较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所以与胺碘酮联合应用有协同增效的作用。门冬氨酸解氨毒、醒脑、保护肝脏功能,避免了胺碘酮对肝细胞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赵秀丽,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干预模式的转变.中国医刊,2002,9(37):26-27.
2 袁贤奇,宋有城,朱俊,等.大剂量胺碘酮静脉注射在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临床应用.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1,15(5):295-297.
3 刘军鲁,雷励,金立伟,等.加镁极化液与普罗帕酮联合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疗效的评价.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5,21(5):30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