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菜”:致敬先师的礼仪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ywf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传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曾受困于陈国(今河南淮阳)、蔡国(今河南新蔡)之间,七天没有饭吃,只能靠煮野菜为食,可他每天仍于室内抚琴作乐。随行弟子子路、子贡认为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只有颜回仍每天“释菜于户外”,也就是每天从野外采摘回野菜,在孔子住所的门口向老师行礼致敬,以表示尽管老师的处境极端困苦,自己仍然坚持做人的原则,跟随老师学艺。颜回此举,体现了他尊师的风尚。释菜礼虽被古人称为“礼之轻者”,但礼轻情意重。它所表达的,是尊师重道的礼节,也是一心向学的志向。
  一、何为释菜礼
  “释菜”始見于《周礼·春官·宗伯》:“春入学,舍采合舞。”古代学子入学需要学习礼乐和舞蹈,以使动作整齐而符合音乐节奏。“合舞”之前要进行“舍采”之礼,即释菜礼。郑司农注云,“舍采谓舞者皆持芬香之采”,并认为“舍即释也,采读为菜,始入学,必释菜,礼先师也。菜,蘩之属”(《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卷二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53页)。新入学的学子手持芬芳的蘩野菜,在音乐的伴奏下,合舞以向先师行礼,表达敬意。此时学校既是进行学习活动的空间场域,也是浸润着礼乐教化的场所。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古人的饮食结构谷多肉少,因此野菜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野菜四时有、处处有,营养美味;且生长于野外,生命力顽强,自有一种清高与孤傲,明代屠本畯在《野菜笺》中赞其气质:“纨绔膏粱遇而不顾,钟鸣鼎食摒而不录也。”因此,野菜在日常食用之外,也以祭品的角色登上大雅之堂,“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蘩、蕰、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左传·隐公三年》)。《诗经》中的《关雎》《采蘩》《采》《泮水》等篇均有采集野菜以供祭祀之用的描写;其中《鲁颂·泮水》应当是泮宫落成典礼时所作,虽未明确说明释菜之礼,但反复提到采摘野菜,又有“鲁侯戾止,在泮饮酒”,说明其时鲁僖公也参加了泮宫的落成典礼和入学仪式,并在那里举行了释菜礼。
  二、释菜礼的历史流变
  1.先秦时期的释菜礼
  释菜礼在先秦时期是一种常见的祭祀仪式,在当时的文献中,“释菜”一词(或同义)曾多次出现,三礼均有记载。除上文提到的《周礼·春官·宗伯》,以及《仪礼·士丧礼》作“释采”出现一次外,《礼记》中出现五次:仲春之月,是周代官学开学之时,“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天子乃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礼记·月令》)。《礼记·文王世子》:“始立学者,既兴器用币,然后释菜,不舞不授器。”可见,先秦时期在学校落成之际,天子和诸侯子弟需先行释奠礼,以牲血衅器,以币告先师,之后还要进行释菜之礼。作“祭菜”出现一次:“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礼记·学记》)大学开学时,学子着皮弁,用菜祭祀先圣、先师以示敬道,此处“祭菜”应当与《文王世子》篇中的“释菜”形式相同。此外,释菜在这一时期还兼具祭祀功能,国君到大夫家吊丧,释菜以祭门神,“大夫之丧……巫止于门外。君释菜”,“大夫士既殡而君往焉……君释菜于门内”(《礼记·丧大记》)。《四部丛刊续编·礼记要义》认为释菜之礼有三:
  释菜有三:春入学释菜,合舞,一也;衅器释菜,二也;《学记》皮弁祭菜,三也。秋颁学合声无释菜之文,则不释菜也。
  也就是说,根据周礼以季节祭祀的规律与方式,举行释菜礼:一在仲春之月,亦为学子入学之际,与礼乐、舞蹈一同进行,自此从师学艺;二在学校落成时,用牲血涂抹已制成的礼乐器,用币祭祀先圣先师,报告礼乐器做成并可以使用;三在大学新生入学之际,佩戴皮弁,以示敬意。
  释菜所用祭品为“蘩之属”。《诗经·鲁颂·泮水》有“薄采其芹”“薄采其藻”“薄采其茆”,采摘水生野菜以供祭祀之用;《诗经·小雅·信南山》有“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水草之菹”即腌菜(《礼记·祭统》),《周礼·天官·冢宰》中有七菹:韭、菁、茆、葵、芹、箈、笋。
  2.汉魏至唐宋时期的释菜礼
  之后,作为一种官方祭祀仪式的释菜礼一度遭受冷遇。汉代虽然将儒家思想确定为国家指导思想,但史料中却没有释菜礼的相关记载,郑玄在注疏中所列举的几种解说,也多半是其时人们对先秦古礼的猜测。直到东晋升平二年(358)豫章王开馆立学,正史中才出现了“释菜礼”。南齐永明三年(485)尚书令王俭云:“中朝以来,释菜礼废,今之所行,释奠而已。金石俎豆,皆无明文。”(《南齐书·礼志上》)可知释菜礼中断已久,所行唯释奠而已。唐代佛教兴盛,儒学本处于劣势,且释菜礼废弛已久,以至《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将释菜与释奠混为一谈。但有唐诗描写了当时太学开学仪式之盛况,令狐峘《释奠日国学观礼闻雅颂》:“肃肃先师庙,依依胄子群。满庭陈旧礼,开户拜清芬。万舞当华烛,箫韶入翠云。颂歌清晓听,雅吹度风闻。”(周振甫主编《唐诗宋词元曲全集·全唐诗》第五册,黄山书社,1999,1894页)从中还可一窥释奠礼(包含释菜)的恢弘气象。
  宋代规定在四孟月(即每季度第一个月)举行释菜礼。熙宁七年(1074)制定了四孟释菜仪,大观元年(1107)规定每岁贡士入学辟雍,元日行释菜礼。(参《宋史·礼志八》,《宋史·礼志十七》)作为南宋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朱熹以一己之力做出了恢复释菜礼的尝试。淳熙五年(1178),朱熹奏请修复白鹿洞书院;建成后率宾佐、合师生一起恭修释菜之礼以告先圣。仪式虽仪程简洁,但大体与释奠相同,简洁的原因大约是朱熹对释奠仪的岁时祠祭、神位名号、祭品陈设等存疑。(参《宋史·朱熹传》)绍熙五年(1194),朱熹沧州精舍落成,率诸生行释菜礼以为私人书院的祭祀活动。朱子门人叶贺孙记载:“新书院告成,明日欲祀先圣先师,古有释菜之礼,约而可行,遂检《五礼新仪》,令具其要者以呈。”(《朱子语类》)朱熹在当时释奠从祀对象存疑的情况下,将自己的老师李侗与孔、颜相比,来确立自己作为道统继承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这也说明释菜虽作为官方尊师、祭祀仪式废弛日久,但其精神内核仍然被后人继承下来,并能够穿越千年发挥功用。   3.明清时期的释菜礼
  相比于元代对祀孔礼仪的漠视,明朝的尊孔趋势格外突出,尤其在洪武年间,释菜礼在皇家的权威命令下得以恢复。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诏规定曲阜孔庙春秋行释奠礼、地方各级学校行释菜礼以祭孔子。以《东林书院志》所记释菜仪为例,祭者俱着吉服(释菜礼属于吉礼,以之为与鬼神沟通祈福),前三日斋戒,前一日宿院中。先师前设爵三,旁二爵酌酒,中爵待献;笾豆各二,盛菁菹、兔醢与枣栗。仪式在通赞、引赞的引导中进行,其命令称为“唱”。通赞唱“就位”“拜”“兴”“行献礼”,引赞则引导祭者盥洗、举幂、酌酒等具體的仪节,严整庄重。洪武十五年(1382),新建太学落成,朱元璋亲诣孔子神位,诏令天下通祀孔子,为历代皇帝祭祀先师的空前之举。十七年(1384),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释菜礼,郡县长以下诣学行香。洪武年间,孔子地位的提高,符合广大士人群体对儒学复兴、报功崇德的迫切渴望,也将释菜礼从岌岌可危的窘境提升至官方尊孔仪式的高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一仪式的传承。
  清代延续了这一趋势,释菜礼不仅继续活跃在地方书院中,也仍旧作为官方祀孔仪式发挥着功用,甚至更加日常化。《嵩阳书院志》记录了地方书院行释菜礼:“每春秋二仲朔日(即春秋两季第二个月的初一日)做古释菜之礼,用诸果品菜蔬十二器祀先圣。书院山长率肄业诸生行礼。”《大清通礼》中记载了国子监释菜礼和直省府州县的释菜礼仪程,比先秦“舍菜合舞”的简洁仪程复杂许多。释菜礼在每月朔日举行,参加人员除正献外,分献包括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肄业诸生则负责司香、司爵、引赞、通赞,洒扫庙户内外,摆好神案与祭品:
  神案每案陈菜、枣、栗各一豆,炉一,镫二。设案一于殿内之东,陈香盘七,尊一,每位爵一。又设案于东西两庑之南,各陈香盘三,尊一,每位爵一。(《大清通礼》卷五十)
  祭酒着朝服,诸生着吉服,由引赞带领,自大成门左侧门入,各人就位,通赞赞曰:“跪!”“叩!”“兴!”祭酒以下行三跪九叩礼(《大清通礼》卷五十)。
  赞引祭酒诣阶东盥手,升东阶,入殿左门,诣先师位前,司香奉香盘从。引赞赞:跪!祭酒跪,俯伏。通赞赞:上香。司香跪奉香,祭酒三上香,俯伏,兴,退。
  上香后包括注酒、献爵等仪程,分献官也要俯伏、上香、献爵,复位;之后祭酒率属及诸生行三跪九叩礼,礼毕各退。在清代,带领国子监生至大成殿拜祭先师孔子、主持祭孔仪式,是国子监祭酒的教务活动之一。道光十五年(1835),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翁心存在其日记中写道:“四月朔……即诣文庙,偕善溥泉行释菜礼,入署治事。”可见释菜礼已经成为国子监的日常活动之一。
  释菜礼作为尊师(后世演变为祀孔)仪式,在先秦时期是贵族子弟入学之礼,秦汉之后一度废弛,正史中记载寥寥;宋代朱熹曾尝试恢复,却由于个人力量弱小等因素仍止于私人书院的祀典;明清时期释菜礼再次成为官方仪典且比先秦时期更加日常化,甚至成为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的日常教务活动。这一演变过程实际上与封建王朝不断加强的中央集权趋势一脉相承,统治者在尊孔追封的同时,更是借助孔子至圣先师的形象作为外表,以皇家权威内核不断加强着对士人思想的控制。
  三、释菜礼的功能
  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认为,仪式能够在最深的层次揭示一个群体的价值,表达他们最为之感动的东西(参〔英〕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仪式是一种作用于精神层面的传播手段,通过在其外的神圣氛围与在其内的亲身体验,参与者在生动的场景中感受着先师的人格品性及其修身处世之道,在这一过程中接受了仪式所传达的内容,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书院是学习的场所,同时也是传播儒学教育观念的空间。释菜礼将尊师重道与立志向学的精神内涵结合在同一祭祀仪式中,体现了古代学校对学子在文化教育之外的道德教育功能。
  《荀子·礼论》有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礼是中国封建社会用以维系统治、区分社会阶层的制度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古人将师与君相提并论,且以二者为“治之本”,可见师者地位之尊荣,师道之传承也就成为了传统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价值目标。释菜礼的师道教育并不是固化师生关系的刻板规定,而是一种指导行为的仪节秩序和道德规范。先秦以蘩献师,取其清高以示学子求学不渝;明清以枣栗献师,取其坚忍以示学子谦虚敬畏,祭品虽然有所变化,但尊师重道的文化内涵是一脉相承的。
  四、释菜礼的当代启示
  古人虽将释菜礼称为“礼之轻者”,但礼轻情意重。尊敬师长,在任何时代都是最基本的礼节。古人在学校举行释菜礼,目的在于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一次尊师教育,让学子习得这一身份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并感念、铭记老师的教育之恩。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有意识地继承并发扬尊师重道的传统,这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释菜礼——这一源于西周的悠久祭祀古礼在当代不仅没有失掉生命力,反而被作为一种改良后的仪式体验,以生动的、实践的而非传统说教的方式释放出新的活力。
  继承释菜礼仪,本质上是继承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功在千秋。对学生而言,这既是仪式,更是一种体验:在复古又典雅的氛围中,一来能够感知古礼中所蕴含的尊师重道之义,二来能够借助祭品所象征的含义,树立敬畏之心与勤学之志。对学校而言,这既是新鲜的教学方式,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良机,各级学校都能够尝试将释菜礼的讲解与体验融入课堂,探索道德礼仪教化的多种有效途径。对社会而言,这既是集体记忆,更是一种具有黏合剂功能的文化信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的处事态度与行为方式。
  综上,以致敬先师、重道立志为主题的释菜礼,在任何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价值。如今释菜礼仍有继承的必要,在对古礼改良与创新的基础上,最重要的还是继承其尊师重道的道德教育之精神内核。
  (选自《文史知识》)
其他文献
[摘 要: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伟大的音乐家,一生创作涉及多个领域。钢琴奏鸣曲Op31.Nr1是贝多芬创作中期的作品,也是他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本文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31.Nr1的分析研究,明确了贝多芬创作中期的音乐特点以及该作品的情感表达,从而使演奏者更加了解并且能够更好地诠释作品。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特点;情感表达]  一、作品创作背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
清代贺裳《皱水轩词筌》有云:“唐李益词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春风。’此皆无理而妙,吾亦不敢定为所见略同,然较之寒鸦数点,则略无痕迹矣。”开头说的李益词,是抒写闺怨的《江南曲》,词中摹拟女主人公的口吻,说道:“早知道潮水有信用,总是定期归来,我就嫁给那弄潮儿了!”(言下之意是:嫁给弄潮儿还能每年定期相见呢!)这话显然
[摘 要:以学生以及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以及素质的培养。在此,本文以营养与配餐课程为例,由PBL教学模式的内涵、要素以及特征着手,对PBL教学模式应用于课程之中实际效果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于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学生中心;综合能力;营养与配餐;应用]  以学生和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质上是融合“学生中心”教学理念以及“问题导向”教学方法的一
[摘 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相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有了很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面对市场发展中,也需要和时代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语文经典阅读教育也需要和时代的发展需求相符合,加强对教学思路的調整,实现对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将自身文化素质能力提升,同时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本文就对高职院校语文经典阅读教学改革相关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人,要把语文活动中的师生视为具有生命的人,所以语文教学不能采用生硬的灌输填鸭的方法,只能是陶冶,是唤醒。创设一种生命成长的情景氛围,即在语文课堂中建构“陶冶场”来感染、熏陶学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享受学习,完成对人生的全面建构。  一、语文课堂教学“陶冶场”的含义  语文课堂教学“陶冶场”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语文训练与陶冶学生情感,洗练学生心灵,建构学生精
[摘 要:化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初中化学的复习,学生常常遇到一些困惑,关于一些逻辑知识的回顾,他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因此,在最后的复习中,教师应引导學生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复习,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人本的角度考虑,根据中考的特点对化学试卷进行复习,以提高化学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中考必须明确复习的方向。摘要通过对过去期中化学考试试题的考查,明确复习的
[摘 要:在生物教学中有较多的实验教学,目的是利用直观的实验现象促进学生快速理解并学会知识点,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在我国教育不断改革下,生物教材中引入的实验课程逐渐增多,但是学校在教学中会因为各种问题而无法全部实施教材中开设的实验。因此,教师在开展种子萌发释放能量实验课程时,对原实验进行改进发挥实验课程的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种子萌发;释放能量;实验;改进策略]  一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微”问题,它们也许只是对一个词一句话意思的纠结,也许只是个貌似微不足道、无关痛痒的文本质疑,也许只是课堂上学生的一个“怪”想法、“傻”问题,但如果我们能够给予足够的关注,把它们转化成有用的教学资源,就能够在引导学生探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他们与教师、文本展开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进入“真”阅读的境界。  关注
高三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师生们齐心协力,冲刺高考。特别是二模考试以后,我们会针对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做许多工作,下面我就在复习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复习与自我矫正来谈一谈。这里说的复习主要指讲评课,任务就是针对学生在练习、检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补授和矫正,要做到明确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讲评要突出重点,要及时、讲求实效。  下面来谈一谈具体做法。  一、发挥主体作用,
[摘 要: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所有的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提供了良方。本文从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艰巨性和反复性、需“三心”等方面予以阐述。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认识]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语序调整,而是代表着认识的深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