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了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也成了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教师专业化决定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是否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也昭示着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的根本意义,从教育的当前现状来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举措成了引领学校发展的动力。
那么,教师为什么要专业化?任何一个教育行家或教育行政领导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出这样的答案:教师专业化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教师不做教书匠,要做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学校之高下,靠的不是校长的知名度,不是口口相传的“名声”;而是学生是否能够得到真正全面的发展。一所学校真正的实力,靠的是教师,教师的风度修养、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师的职业能力、教师职业生命质量的个体生活和幸福指标。
课改进入深水期,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对教师职业又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教师职业已经不仅仅是教师谋生的手段,教师职业必须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职业”到“专业”的转变,这是人们对教师观从浅层到深层的转变,是人们对教师这一概念认识上的质的飞跃。
不过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甚至全社会,都有思考的责任和义务,为什么教师职业操守的问题屡见报端呢?为什么教育问题总是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呢?在此,笔者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时期的教师培养机制
先看看新时期的教师培养机制。不管是高级职称的评定还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评选,都有论文发表和公开课这两项必备条件。就说论文发表吧,一般都要求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并且要求两篇以上,这简直让多数普通教师望而生畏,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他们一是没有时间写论文(因为教师严重缺编,周课时量有的高达三十多节),二是大多数教师写出来的论文还不具备省级以上刊物的质量,三是除了屈指可数的基本核心期刊外,大多数刊物均要求作者缴纳出版费。全国的教育刊物市场就那么大,再除去一些名师专家的论文,留给普通教师的还有多大的空间?僧多粥少,看似可及却遥不可及。再说公开课吧,一般也要求有省地级以上的公开课经验,所以对多数普通教师而言也是微乎其微,多数教师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上一堂省地级公开课。再加上一些名师工程,确定了苗子后要重点打造,重点包装,几乎让他囊括了所有的上公开课的机会,其他教师只能望“公开课”兴叹。但是,名师工程的目的决不应该是培养了少数几个名师却造就了一批庸师,整个教育不是几个名师能够包办代替的,大批的一线普通教师的专业化决定着教育的未来,教育是造就“精英教师”还是造就“教师精英”呢?答案不言而喻。同样,教师培养机制是为了激励教师的专业化,而不是设置种种高不可攀的障碍阻止教师的专业发展,把多数教师拒之门外。
这就是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之一,也是社会重视教育发展的一些举措。笔者以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应该面向整个教师群体,不是限制而是扶持,不是走独木桥而是走阳关道,让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沃土。
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
再来看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一个教师因为教学业绩突出而被选拔到一所办学条件更好一点的学校工作是对该教师最大的肯定,这是教师获得成就感的另一种途径,它能够激励教师更投入地工作,释放出更大的潜能,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现在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也变得不再纯洁,一些并没有太过突出成绩的教师进入城区学校或名校,而一些教学业绩突出却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只能留守农村。其实不管城区还是农村都需要脚踏实地的教育工作者,但这样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显然是教育的变相不公平,是对人才的漠视和打击,也是造成人才流失和一些教师甘于平庸的原因之一。
再如教师的提拔,教师最大就是当个校长,可当下教育的行政主管部门偏要严格按照行政上的干部选拔条例来框定,教学要出名师大都是在40岁到50岁这个年龄段,世界大学名校均是七老八十的科学家或科学院院士担任校长,目前而言,还真没有在四十来岁就当大学校长的,就中小学来说,有成就的教师要想提拔却被这年龄限制,而真正走上领导岗位的并不都是教育上的名师。
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的不足导致了很多优秀的教师的才能得不到赏识,教学业绩得不到尊重,在这样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下,教师的专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一厢情愿,教师可以用多种形式消极对待。总而言之,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发展,所以,教师专业化要求当下教育必须认真审视在教师培训、激励、评价、流动、选拔机制中的种种不公平,兴利除弊,为教师的专业化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教育理想不是梦
经常听到身边的一些教师感慨:像那些成名成家的教师全国能有多少个?言下之意其倾其一生努力也不会成为那个幸运儿。话语中不仅透露出失落和无奈的情绪,同时也传递着一种价值观: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作为一种职业的存在,他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成就感。普通教师除了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还需要多少外在因素的帮助,才能够成长为名师或教育家?成为名师或教育家的几率能有多大?客观地讲,名师或教育家群体中不乏靠个人奋斗而“功成名就”者,但具备这样的天时地利者能有几个?对普通教师而言,“成名成家”的理想不是镜中花,就是水中月,既如此,教师的教育理想渐渐消失,专业化没有前行的动力便不值得奇怪了,再说名师的社会认知度吧,有几个地方对各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有明确的补贴呢,稍好的颁发一张证件,有的可能连张证书也没有。而且就评定职称来说也算不上硬件,能有多少老师想去成为名师呢?其他行业做出突出贡献,政府部门还有重奖,教师有几个得过重奖?与其那样不如这样就变成了现状,教育理想自然就淡化了。
一个没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其专业发展自然是不难想象的。教师的专业化除了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这一基本目标之外,其终极目标在于期待教师成长为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甚至教育家。时下,许多教育媒体旗帜鲜明地提出“时代呼唤教育家”“呼唤教育家办学”等等,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教育的需求,当下的教师有没有这样的需求,有多少教师有这样的需求,有这样需求的是理想还是梦,这就需要学校造就一块沃土。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把教育家过于神化和圣人化,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恰如痴人说梦,这说明当前教育还缺少足够的自信和包容的气度。其实真正的教育家并非远在天外,他应该来自普通教师,来自教学一线,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躬耕于教育,有着教育的理想,有着教育的智慧,有着教育的思考,有着教育的情怀。教育家是教师专业化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最终的目的地,但是成为教育家并非是高不可攀的金字塔,更不是天方夜谭。要到什么时候,所有的普通教师都梦想成为教育家,那时候,就是教师专业化春天的来临。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其标准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品质,精益求精的教育教学水平等,这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本要素,而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要素,离开“师德教育”谈教师职业专业化,那是空谈,是舍本逐末。因而,要真正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首要的是必须强化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是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推进教师职业专业化人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是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法律法规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荣辱观的取向;直接影响其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思想情感的深厚与否;直接影响其能否献身教育、敬业爱岗、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直接影响其能否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因而,学校抓师德教育就必须花大力气抓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这是教师走向职业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
笔者以为,在大力提倡教师专业化的今天,教师专业化不应该只是一种期待,需要的是冷静的审视,要从教师的思想深处发挥其潜能,让教师从职业道德操守去认识自己的职业,这就是人们常常议论教师的主流话题——师德教育。只要所有人都能理性的变革,整体的规划,精心的经营,耐心的扶持!海不拒细流所以成其大,山不拒沙石所以成其高,若人人都能如此,教师专业化终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单位:贵州省思南县第五中学)
那么,教师为什么要专业化?任何一个教育行家或教育行政领导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出这样的答案:教师专业化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教师不做教书匠,要做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学校之高下,靠的不是校长的知名度,不是口口相传的“名声”;而是学生是否能够得到真正全面的发展。一所学校真正的实力,靠的是教师,教师的风度修养、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师的职业能力、教师职业生命质量的个体生活和幸福指标。
课改进入深水期,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对教师职业又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教师职业已经不仅仅是教师谋生的手段,教师职业必须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职业”到“专业”的转变,这是人们对教师观从浅层到深层的转变,是人们对教师这一概念认识上的质的飞跃。
不过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甚至全社会,都有思考的责任和义务,为什么教师职业操守的问题屡见报端呢?为什么教育问题总是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呢?在此,笔者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时期的教师培养机制
先看看新时期的教师培养机制。不管是高级职称的评定还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评选,都有论文发表和公开课这两项必备条件。就说论文发表吧,一般都要求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并且要求两篇以上,这简直让多数普通教师望而生畏,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他们一是没有时间写论文(因为教师严重缺编,周课时量有的高达三十多节),二是大多数教师写出来的论文还不具备省级以上刊物的质量,三是除了屈指可数的基本核心期刊外,大多数刊物均要求作者缴纳出版费。全国的教育刊物市场就那么大,再除去一些名师专家的论文,留给普通教师的还有多大的空间?僧多粥少,看似可及却遥不可及。再说公开课吧,一般也要求有省地级以上的公开课经验,所以对多数普通教师而言也是微乎其微,多数教师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上一堂省地级公开课。再加上一些名师工程,确定了苗子后要重点打造,重点包装,几乎让他囊括了所有的上公开课的机会,其他教师只能望“公开课”兴叹。但是,名师工程的目的决不应该是培养了少数几个名师却造就了一批庸师,整个教育不是几个名师能够包办代替的,大批的一线普通教师的专业化决定着教育的未来,教育是造就“精英教师”还是造就“教师精英”呢?答案不言而喻。同样,教师培养机制是为了激励教师的专业化,而不是设置种种高不可攀的障碍阻止教师的专业发展,把多数教师拒之门外。
这就是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之一,也是社会重视教育发展的一些举措。笔者以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应该面向整个教师群体,不是限制而是扶持,不是走独木桥而是走阳关道,让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沃土。
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
再来看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一个教师因为教学业绩突出而被选拔到一所办学条件更好一点的学校工作是对该教师最大的肯定,这是教师获得成就感的另一种途径,它能够激励教师更投入地工作,释放出更大的潜能,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现在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也变得不再纯洁,一些并没有太过突出成绩的教师进入城区学校或名校,而一些教学业绩突出却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只能留守农村。其实不管城区还是农村都需要脚踏实地的教育工作者,但这样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显然是教育的变相不公平,是对人才的漠视和打击,也是造成人才流失和一些教师甘于平庸的原因之一。
再如教师的提拔,教师最大就是当个校长,可当下教育的行政主管部门偏要严格按照行政上的干部选拔条例来框定,教学要出名师大都是在40岁到50岁这个年龄段,世界大学名校均是七老八十的科学家或科学院院士担任校长,目前而言,还真没有在四十来岁就当大学校长的,就中小学来说,有成就的教师要想提拔却被这年龄限制,而真正走上领导岗位的并不都是教育上的名师。
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的不足导致了很多优秀的教师的才能得不到赏识,教学业绩得不到尊重,在这样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下,教师的专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一厢情愿,教师可以用多种形式消极对待。总而言之,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发展,所以,教师专业化要求当下教育必须认真审视在教师培训、激励、评价、流动、选拔机制中的种种不公平,兴利除弊,为教师的专业化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教育理想不是梦
经常听到身边的一些教师感慨:像那些成名成家的教师全国能有多少个?言下之意其倾其一生努力也不会成为那个幸运儿。话语中不仅透露出失落和无奈的情绪,同时也传递着一种价值观: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作为一种职业的存在,他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成就感。普通教师除了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还需要多少外在因素的帮助,才能够成长为名师或教育家?成为名师或教育家的几率能有多大?客观地讲,名师或教育家群体中不乏靠个人奋斗而“功成名就”者,但具备这样的天时地利者能有几个?对普通教师而言,“成名成家”的理想不是镜中花,就是水中月,既如此,教师的教育理想渐渐消失,专业化没有前行的动力便不值得奇怪了,再说名师的社会认知度吧,有几个地方对各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有明确的补贴呢,稍好的颁发一张证件,有的可能连张证书也没有。而且就评定职称来说也算不上硬件,能有多少老师想去成为名师呢?其他行业做出突出贡献,政府部门还有重奖,教师有几个得过重奖?与其那样不如这样就变成了现状,教育理想自然就淡化了。
一个没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其专业发展自然是不难想象的。教师的专业化除了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这一基本目标之外,其终极目标在于期待教师成长为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甚至教育家。时下,许多教育媒体旗帜鲜明地提出“时代呼唤教育家”“呼唤教育家办学”等等,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教育的需求,当下的教师有没有这样的需求,有多少教师有这样的需求,有这样需求的是理想还是梦,这就需要学校造就一块沃土。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把教育家过于神化和圣人化,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恰如痴人说梦,这说明当前教育还缺少足够的自信和包容的气度。其实真正的教育家并非远在天外,他应该来自普通教师,来自教学一线,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躬耕于教育,有着教育的理想,有着教育的智慧,有着教育的思考,有着教育的情怀。教育家是教师专业化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最终的目的地,但是成为教育家并非是高不可攀的金字塔,更不是天方夜谭。要到什么时候,所有的普通教师都梦想成为教育家,那时候,就是教师专业化春天的来临。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其标准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品质,精益求精的教育教学水平等,这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本要素,而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要素,离开“师德教育”谈教师职业专业化,那是空谈,是舍本逐末。因而,要真正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首要的是必须强化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是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推进教师职业专业化人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是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法律法规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荣辱观的取向;直接影响其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思想情感的深厚与否;直接影响其能否献身教育、敬业爱岗、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直接影响其能否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因而,学校抓师德教育就必须花大力气抓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这是教师走向职业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
笔者以为,在大力提倡教师专业化的今天,教师专业化不应该只是一种期待,需要的是冷静的审视,要从教师的思想深处发挥其潜能,让教师从职业道德操守去认识自己的职业,这就是人们常常议论教师的主流话题——师德教育。只要所有人都能理性的变革,整体的规划,精心的经营,耐心的扶持!海不拒细流所以成其大,山不拒沙石所以成其高,若人人都能如此,教师专业化终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单位:贵州省思南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