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学习需求,实现有效提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ao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应优化教学策略,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并主动地获取知识,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真正使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学习需求;探索交流;生长点;碰撞点;困惑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83-01
  很多课堂都存在着教学过程形式化、教学内容简单化的问题,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认识不清、理解不深刻。因此,教师应“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立足生长点——实现知识内化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知识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知识的延续。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整体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学生自主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正向迁移。
  例如,教学“小数乘小数”时,教师出示了几道题目:①2.68×4;②9.3×4;③3.6×2.3。①②两题难度不大,学生很快就算出来了,对于第③题,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困难。
  师:第③题的算式和前面两道算式有什么区别?3.6×2.3该怎样进行计算?
  生1:把3.6×2.3看作整数36和23相乘,得828,由于这两个小数都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一位小数,结果是82.8。
  生2:我同意生1的算法,但我认为积应该是两位小数,即8.28。
  生3:3.6扩大10倍为36,2.3扩大10倍为23,所以得到的积扩大了100倍,要使结果正确,应将36×23的积缩小100倍,得到8.28。
  生4:可以估算,将3.6看作4,将2.3看作2,结果大概是8。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新知,掌握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聚焦碰撞点——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是有创造力的个体,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思考、讨论、交流、质疑的机会,引导学生从追求形式层面的理解转向发现、创造层面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各自的思维过程,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激活学生的思维,让知识的本质逐步明晰。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大小不同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以及水和沙子,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小组1:将圆锥形容器倒满水,然后倒入圆柱形容器中,需要重复3次,因此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小组2:圆柱形容器里装满沙子后倒入圆锥形容器中需要4次,所以圆锥体积应是圆柱体积的四分之一。
  小组3:小组1和小组2都不对。我们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倒入圆柱形容器中,3次不到,圆柱形容器就满了,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2倍大一些才对。
  小组4:我们赞成小组1的结论。将圆柱形容器装满沙子,可以倒满3个相同的圆锥形容器,因此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面对学生的不同结论,教师没有立即进行评价,而是让各小组将所用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拿到讲台上展示,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高和底面的大小。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小组2和小组3所用的容器只满足等底或等高中的一个条件,而小组1和小组4所用的容器的底和高都分别相等,所以得到的结论是相同的。此时学生意识到:等底等高时,圆锥体积必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充当发现者、研究者的角色,巧妙捕捉學生思维的碰撞点,让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地掌握知识。
  三、捕捉困惑点——促进能力提升
  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产生困惑,是因为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不会处理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要捕捉学生的困惑点,并针对此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一张桌子可坐6个人,两张桌子可坐10个人,三张桌子可坐14个人……现有n张桌子,可以坐( )人。”这道题时,学生都知道桌子数量的变化规律是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4,但却不知道如何列式表示桌子与人数的关系。很多学生受“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4”的影响,把式子列为“n 4”。面对学生的困惑,教师引导学生画图后思考:①根据画出的图形,你能说一说哪部分是不变的量,哪部分是变量吗?②这个变量与图形的次序存在着什么关系?如何用式子来表示它们的规律?
  借助图形,学生很快找出了两端坐的人数和每张桌子两边坐的人数是不变的量,桌子数量(图形的次序)是变量,且每增加一张桌子就增加4人,所以增加n张桌子就增加n个4,从而得出规律:4n 2。
  总之,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从而不断提升数学素养。
  (责编 吴美玲)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整脊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整脊推拿治疗,对照组给予香丹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
[摘 要]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本质是将数学内容问题化,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从知识的生长点入手,采用问题导学法,促使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讨论,最终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导学;生长点;生成过程;变式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3-0083-0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因此,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捕捉意外的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把握时机,找准转化点,带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有效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从而提升概念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概念教学 转化时机 教学策略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80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带领学生构建知识体
案例一:教学“三角形内角和”  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请猜一猜,你手中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度?  生1:180度。  生2:360度。  生3:180度。  师:所有的猜想都要有事实依据。那么,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多少度呢?  生4:量,拼。  生5:可以量出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再相加。  师:在量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时候,需要量几个角的度数?  
[摘 要]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它是数学教学工作的理论支撑。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给学生提供宽广的思维空间,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在课堂上尽情地绽放,从而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的目标。  [关键词]巧设情境;注重实践;抓住本质;读懂学生;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在数学的发展与应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有符号,就具有了简明、抽象、清晰、准确的特点。在教学中必然会遇到符号化思想的应用,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数形结合、拓展运用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并运用符号意识。  [关键词]符号意识 创设情境 数形结合 灵活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70  课程标准把
[摘 要]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离开了思维,数学学习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光彩。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内容中挖掘出契合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教学价值点,在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发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关键词]主动探究;循序渐进;多维尝试;思维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
目的:观察丹七汤治疗痰瘀互结型血脂异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0例痰瘀互结型血脂异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口服丹七汤及血脂康胶囊,4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