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和中医为什么强调中庸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chengli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过周易和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庸非常重要。阴阳和五行,都要中庸。养生和保健,也都提倡中庸,这是什么原因呢?
  体质,简单地说,就是每个人特有的身体素质,包括了特有的生理、心理以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人体体质分为9种。除了身体的阴阳、气血、寒热、虚实都达到一种平衡状态的平和质外,其他还有8种体质,分别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
  体质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先天禀赋,二是后天因素。人生下来就由父母遗传获得了一些体质特征,这种先天获得的体质特征决定了人体质的基础条件。比如,有些人一出生就比较强壮;父母患有糖尿病的人,后代患糖尿病的几率也比较高。
  在现实生活中,属于平和质的人数比较少,多数人体质会有所偏颇,但并不是说体质特征不能改变,人体体质还与后天因素有关。如自然环境对体质有重要影响。广东岭南地区湿热体质的人特别多,这是因为这些地方常年气温偏高,下雨多,潮湿闷热。而北京昼夜温差大,说冷就冷,说热就热,气候干燥,特别到了秋冬季,燥热体质比较明显。此外,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都是体质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先天条件较好,如果后天失节,如日常饮食膏粱厚味,经常大鱼大肉,喜喝酒,不运动等,体质就会发生偏颇,出现痰湿、血瘀等问题。
  先天禀赋我们往往无能为力,但是通过后天调节,改变身体素质,确实可以让自己更健康,不易被疾病侵扰。以糖尿病为例,少吃甜食,控制自己的饮食,血糖就不会高,就能延缓糖尿病的发病时间或不发病。
  适度最重要。养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适应四季,饮食起居有节。如冬季养生,大自然生机收敛,于此相应,人体也应当养精蓄锐,注重“藏”字。在具体行为上,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晚起,不要过早外出锻炼,否则有损阳气。锻炼时适当减少活动强度,不要出现大汗淋漓的现象。如果平时没有时间,在空气好的前提下,周末最好进行一些户外锻炼,如爬山、散步等。饮食方面,坚持五谷杂粮、粗茶淡饭,多吃蔬菜水果。
  养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生活中有不少人喜欢定期找医生开些中药,调节身体状况。与医生沟通,详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自己的调养方法,是不错的习惯。但是否需要吃药调理,就要看身体的具体状况。吃中药也是以药治病,如果有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消瘦、头疼头晕、失眠、健忘、耳鸣、腰酸腿痛等症状时,可以考虑通过医生的指导,借助药物的力量,给机体扶正。除此以外,坚持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规律作息、良好的日常锻炼才是养生的根本。养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跟人的惰性、享乐的天性作斗争的过程。
  专家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衡量人体状态的指标:体重指数。体重是人体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参数,肥胖可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等诸多疾病。因此,要想养生,首要一条就是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体重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18.5~25之间为正常,低于18.5为过轻,高于25为超重,高于28为肥胖。
  秉持中庸之道。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愈作用。就拿普通感冒来讲,从发病到痊愈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人体能够自行恢复。但有些人觉得,一发烧就一定要降下来,忽视了发烧是人体抵御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入侵的一种本能反应。体温不超过38.5℃就不需要用退热药。此时,应多休息,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是正确的做法。有些人感冒了觉得身体可以自动修复,不仅不好好休息,还外出运动、喝酒等,极易造成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引发急性肾炎、病毒性心肌炎等。这正是中医常说的“太过不及皆为病”。
  日常生活中,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辅以科学的行为方式,注重非药物干预,保证体质基本平衡。遇到身体不适,及时与专家交流,采取适当的干预方式,不加剧身体的不适反应,给身体足够的自我恢复时间,这是养生的“中庸之道”。平时不管不顾,饮食不节制,不锻炼,生了病才看医生,这是“不及”;看了养生讲座,一知半解,把症状与自己对比,动不动就吃药,这是“太过”。养生过程中,切记“太过不及皆为病”,秉持中庸之道才有助于身体健康。
其他文献
2016年5月25日凌晨一点,杨绛先生以105岁的高龄驾鹤西去。虽然她离开了我们,但她的人品和作品,将会伴随着时间沉淀。在静静地思考中回味着她的文字,深刻地感受着她豁达的人生观时,我们能从她从容面对生命坎坷与不屈不挠的历程中,得到智慧的启示。102岁的杨绛,是“生命的烤火者”,她的生命和文字质朴厚重,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出版了她的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此书
一不留神,学会了智能手机,也转进了此前完全陌生的微信朋友圈。  转进了微信朋友圈才看到,除了朋友们转发的讯息,原来还有那么多朋友们发布的个人讯息,大到人生事业,小到饮食起居,生活的种种都来广而告之。初来乍到,说实话有些挠头,有些不理解,有些没感觉,甚至有些不以为然:你家孩子怎样玩耍何必要让别人知道?你家今天饭桌上有几道菜何必要来让别人眼馋?  然而,转来转去,那天我忽然也找到了感觉。  那是去年教
真实案例:  做事干练、活力四射的晓娴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行业内刊报社工作。因为做事麻利,领导和同事对她印象都很好,领导还多次表示只要她好好干,肯定有前途。但晓娴不满足于现状,她认为待在名不经传的内刊报社没有追求,总觉得自己能在更广阔的地方施展拳脚,便努力考上了某高校的研究生。  没想到就业形势一年紧似一年,晓娴的雄心壮志遭遇到了现实的打击。晓娴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时颇费了一番波折,最后进了一家广告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人,没了气,生命就结束了;若缺气,就没力,啥活都难干;气足充盈,凡事都能做。  “气”在古甲骨文中,与“三”很相似,“一”代表混沌初始,“二”代表天地。在“二”之间加一横指事符号,代表天地之间的气流。  许慎的说文解字:“气,云气也。”象形。繁体字的“氣”,米中生气,指体内食物消化所产生的气,引申意为人体的原始气态能量。  气是气息、气流、气场、气温、气压、气态、大气、空气、天
期刊
翻阅夏天这本书,大自然的朴素与繁盛,生活的简单与充盈,世界的清朗与烦忧,一行一行,一章一章,在我们的面前展开。  气温不断地升高,热的速度之快、气势之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热死啦,热死啦”,成了每个人的口头语。火辣辣的太阳拥抱世界,仿佛要把万物点燃,烤的人们没处躲、没处藏。炽热的空气麻木了我们,满眼都是跳跃的阳光;一直鸣叫的蝉声也没原先的清脆了;行路的人,伴着生活的快节奏,挥汗如雨,湿透了衣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