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结构美与中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_zhen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构是文章内容有序的组织和有机的构造,是在表现内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形式因素之一。形式作为内容对象赖以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本身能够给予读者一定的印象与联想,即能给予读者一定的欣赏信息或美感价值。结构作为形式因素之一,同样具有相对独立性。由于不同文体的结构原则、要求与方法各有不同,甚至结构的特质要素存在着差异,不同文体结构的形式常态便存在着明显差异。散文结构的形式常态有两种,即“无型”和“变型”。
  “无型”,并不等于说散文不需要任何结构体式。恰恰相反,“无型”的真正内涵意味着散文是以所有称得上是结构的体式(除诗歌以外)作为自身文体的结构范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散文结构的宏阔开放性理应是其他文体所无法比拟的。“无型”,同时也意味着散文结构没有一定的范式可循,意味着没有哪一种结构体式称得上是“正宗”的散文结构。质言之,在结构体式上,散文所推崇的是一种无定局、无定法甚至无定体的开放性的大美境界。这种开放性的大美境界的形成与确立,缘于行文布局的两个特性:舒卷自如与散而有序。
  散文结构虽然总体上“无型”可循,崇尚“变型”,但结构体式仍然表现出一定的具体特征。倘若我们以写作对象作为寻找的依据,便会发现散文的结构体式有下列几种基本特征。
  一、写人寄思——辐射式的广度美与特写式的点睛美
  散文写人,若以是否与作者有亲缘关系为标准,则可分为忆亲体与怀友体两大基本品类。但不管是忆亲还是怀友,都必须以人为主体行文布局。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散文写人不必像小说那样以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为主线,只需写出人物经历的片断,点示出人物性格的闪光点。
  写人如果拓宽广度,便形成一种“辐射式”的结构体式,即以轴心事旁涉其余,几尽囊括人物的一生。比如巴金的《怀念萧珊》滔滔近万言,从遗体告别落笔,旁涉文革受难、重病缠身、临终诀别、往事忆想等辐射领域,处处扣住“怀念”,又处处扣住人物的言行举止走笔。这种作品,由于浓缩了人物几十年的生命光辉,涉及广泛,表现多样,读来自有一种人生厚重感。
  写人如果推进深度,便形成一种“特写式”的结构体式,即以特写镜头突现典型事例,反映人物闪光的思想品质。比如章武的《武夷山人物画》数千字写活了三个人物:撑排人的以身殉职、扫径翁的自强不息、导游女的博学热忱。三个人物如浮雕般地站立在读者面前,其后的支撑,正是作者精心选择的能突现人物闪光思想品质的典型事例。
  二、叙事串珠——因果式的线脉美与递进式的层次美
  散文叙事,主要是反映日常生活的真实见闻,从中抒写自我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认识。事因人生,人必做事,叙事必然要记人。因而,散文叙事的关键首先在于处理好人与事的主次关系,其次在于妥帖安排叙事的结构体式。
  叙事如果注重前因后果的交代,行文布局便出现“因果式”的结构体式。不管是先因后果、先果后因,还是果中有因、因中有果,都必须讲究线脉的清晰呈现。
  叙事如果分别记述相互联系的几件事,行文布局便出现“并列式”“递进式”或二者交错的结构体式。此时,几件事孰先孰后的次序安排,切莫等闲视之。比如梅洁的《童年旧事》,先集中笔力分头叙写做手套、打布球和“喊名字”的风波,铺展性地编织起一个让人留恋也让人忆念的童年旧事轮廓;再递进到成年后重逢情景的勾勒,从中碰撞出对世事变迁、人生易逝的无限感慨。
  三、借景显意——方位式的次序美与对比式的映衬美
  借景色的描绘、环境的描写,明确或含蓄地表露对人生的认识和见解。在这种写景散文中,占据作品主体篇幅的是对景色的描绘和对环境的描写,但它们仅仅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们只是作者表达人生认识的载体。写景是为了抒情、为了显意。
  借景如果按照空间次序的不同依次描摹,便形成所谓的“方位式”的结构体式。借景如果按照时间先后的不同比较区别,便形成所谓“对比式”的结构体式。比如钟敬文的《碧云寺的秋色》先以“方位式”结构总览秋意如何一天天浓起来了:寺门石桥下的水声,“越来越显得清壮了”;寺庙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其后以“对比式”结构,从容叙写石塔前的柿子树和假山上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但高耸的老柏和松树,“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细致的描绘,多角度的比照,形象地点示出“秋色是北京最可爱的一个季节”这一主旨。
  四、托物遣怀——情化式的辅助美与象征式的寄寓美
  借托某一具体物象构思成文,从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所托物象必须有细致逼真的描摹,而且能够确切地寓托作者的观点或见解。情因物生,物因情显,情物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结构与布局的关系。
  所借托之物,在整个作品中如果只是起着辅助性形象的作用,只是成为抒发情志的一种背景和前提,便形成“情化式”的结构体式。所借托之物,在整个作品中如果占据着主体性形象的地位,而且是按照艺术创造的需要进入作品的,寄寓着作者审美观照中的自我肯定和确认,便形成“象征式”的结构体式。
  五、缘情布线——起伏式的跃升美与交互式的化合美
  情志是抽象无形的,必须投情于人,寄情于事,抑或融情于景,铸情于物,则形成上述所论的记人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与咏物散文。但有时情感提升于人、事、景、物、理之上,成为泼墨的主要对象,便创作出较为纯粹的抒情散文。此时,缘情布线便成为结构谋篇的主要特点。
  抒情散文描绘情感的走向,如果先铺设若干情感层次,而后推出一个情感高潮,便形成“起伏式”或“递进式”的结构体式;如果明显运用抑扬、褒贬、直曲、疑解等手法,便形成“交互式”或“并列式”的结构体式。
  六、寓理述义——情理式的交织美与形理式的互衬美
  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说理散文中。在这类散文中,如果把哲理思索交融于情感流程,便构成“情理交织式”的结构体式;如果把哲理思索渗透或借托于艺术形象来表达,便构成“形理互衬式”的结构体式。   散文结构体式的基本特征尽管有如上的具体表现,但从艺术美学的形态上加以辩证考查,则大抵只有开放自由美和有序凝聚美这两种最基本的形态。
  1.开放自由美
  散文贵“散”,其思想情感、境界旨趣要凝聚,取材章法和笔法却可多样开放、自由灵活,在结构上表现出开放自由美。在所有文体中,散文对创作主体的营构主动性要求最高。而创作主体的营构主动性,除了表现在立意选材、遣词造句、技法运用上,最直观的就是体现在结构体式的选择与构造上。结构虽然是艺术的组织化,是美的造型,但实际上“结构不止于结构,既体现文体,也蕴含意味,显示创作主体的个性和风度”(周冠群《结构的痛苦》,《散文》1988年第8期),也即结构是以特殊方式对内容的参与,其本身就包孕着某种意味,标示着创作主体的心迹所向。结构的这种潜在特性,在散文文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而促使创作主体发挥出最佳的营构主动性,这就是散文结构之所以享有开放自由美的原因所在。散文文坛上公认的所谓冰心的“小诗”体、丽尼的“独语”体、杨朔的“诗化”体、秦牧的“杂文”体和刘白羽的“政论抒情”体等的出现和存在,即雄辩有力地证明散文的结构体式最能“显示创作主体的个性和风度”,最具开放自由美。
  2.有序凝聚美
  如果说开放自由美是从面上对散文结构体式的一种全局性的美学形态的考查,那么有序凝聚美则是从点上对散文结构体式的一种局部性的美学形态的考查。散文结构体式的有序凝聚美既然是一种局部考查,便允许局部之间存在不同的美质区别。具体言之,理念结构一般构思立意精巧有方,行文布局缜密有致,技巧手法森严有度,处处给人一种匠心细腻的感觉;情绪结构虽然表面上给人一种行云流水、无迹可循的感觉,但实际上不管是情思蜿蜒曲折,还是激情纵横直泻,都有一条情感内控线或明或暗地黏结起结构布局的急缓行止,也即理念结构和情绪结构内质都具备严谨美、秩序美和法度美,只不过前者明显,后者隐蔽而已。
  但若从传统散文观上去考察,有序凝聚美则主要指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表现特色。这已经被许多文章论述过了,此处不再赘述。
  借用散文的结构美培养中学生的审美素质,就是让学生在认识散文结构的美学形态和体味其结构特点时受到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散文结构的美学形态,如上文所言,主要有两类。教师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这两类形态之美。如上文说到的开放自由美,是散文结构美的重要体现。散文贵“散”。散文的美,美在自由,取材灵活,大至宏观宇宙,小至微观世界,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人情冷暖,无所不容,无所不包。如中学课本所选的《风景谈》《天山景物记》《故都的秋》就充分反映了这个特点。在这三篇散文中,材料很“散”。《风景谈》在介绍延安“风景”之前,先写到了“猩猩峡外的沙漠”;在介绍“石洞雨景”时,又写到了大都市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天山景物记》中雪峰、溪流、森林、野花,迷人的夏季牧场上的云霞、歌声,还有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及天然湖与果子沟,天上、地下,动物、植物,动的、静的,真是应有尽有。它们虽都属于天山所特有,但都没有什么内在联系。《故都的秋》明明要写北京的秋味、秋色,却来了个“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并将洋人、古人写入了作品。这些还能说不“散”吗?但是这些“散”的材料就像海洋沙滩上的贝壳珠粒,色彩斑驳,大小不一,放射出自己奇特绮丽的光芒,既让学生体会了开放自由美的内涵,又丰富了文章的内蕴和意境,使学生产生美的联想、获得美的感受。
  散文的结构特点,上文也作了详尽说明。教师在分析文章时,也可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结构的美学效果。比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开篇写陈伊玲初试时成绩十分优异,复试时却令人大失所望,这是果中有因(能进入复试是初试成功的结果,复试失败则必有原因),也为下文线脉的展开设置了倒叙延伸的悬念;后写苏林教授亲自实地调查,决定破格将其录取,这是因中有果(助人熬夜影响复试是因,弄明原因被录取是果),也水到渠成地解开了篇首的悬念。这里运用了“叙事串珠”中的因果式结构。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的线脉美。
  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循着一条严谨有序的构思轮廓延伸成文:在路上—观荷塘—赏月色—望四面—惦江南。视点随空间位置的移动,或由点到面,或由近到远,或由下到上,或由实到虚,有规律性地变化着。作者所选之景,虽然处处皆静,却更能反衬出内心的“颇不宁静”。这里运用了“借景显意”中的方位式结构。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的次序美。
  又如冯骥才的《珍珠鸟》,写小雏儿与“我”亲近的过程: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跳到杯子上喝茶,跑到稿纸上蹦跳,有一次居然还落到“我”的肩上睡着了。“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作者由此感慨道:“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里运用了“托物遣怀”中的情化式结构,小雏儿的一系列活动在作品中只是起着组织篇章结构的作用,只是一种衬托“我”之感受的情化式的背景。人与鸟的亲近之情、相互信赖的美好境界,才是作品的重心所在。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的辅助美。
  又如袁鹰的《井冈翠竹》,以竹忆事、借竹喻人,竹在文中既是永远青翠、永远挺拔的物象,又是“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的英雄的井冈山人,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这里运用了“托物遣怀”中的象征式结构。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的寄寓美。
其他文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学科.但在现今的教育氛围下,物理教学偏重于习题的训练,以取得高分为目的,而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却被限制了.在农村学校,学生的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考上好的大学进入城市,今后可能更多的从事的是脑力方面的工作.而另一部分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学生依然要留在农村,他们今后的生活可能更偏重于手脑结合.手是人触觉的主要器